..續本文上一頁、騙朋友……一旦遇到更好的對境,就把原來所承諾的全部抛之腦後,這種人就叫不穩重者。
我們學習佛法,首先要做一個穩重的人。有了智慧當然最好,但沒有也不要緊,只要有了穩重這一功德,其他的功德自然會具足。如果有了以上兩個特點,不管人們認不認可,實際上你就像如意寶一樣珍貴。
下面分析穩重的功德:
身體穩重如獅子,不受蔑視大威嚴,
語言莊重如仙人,衆所信任且歡喜,
性情穩重如珍寶,降臨自他之所欲。
穩重可從身口意叁方面來分析:
一、身體:若身體穩重如獅子,則不會受到他人的隨意欺辱,且具備大威嚴,令大家都害怕。
獅子是獸中之王,百獸都十分畏懼它,看見獅子的威嚴,它們一動都不敢動。同樣,穩重的人無論住在哪裏,任何人都不敢隨意欺負他,由于感受到他的威嚴,像猴子般的不穩重者,一見到他的身體就特別害怕,不敢輕舉妄動。上師如意寶在學院時就是這樣,大家見到上師的時候,即使沒有犯錯也非常害怕,因爲穩重者的身體有一種威懾力,下面的人看到就會敬畏萬分。
二、語言:語言有莊重、不莊重之別。語言不莊重者,整天說說笑笑,有意義的話說不出來,沒有意義的話一直滔滔不絕,全部都是無稽之談;而語言穩重者,說話就像仙人的谛實語,一般不會隨意開口,一開口就是真實語,沒有狡詐欺诳的成分,人們聽後也會非常信任、歡喜。
叁、性情:性情穩重的人就像如意寶一樣,依靠他的證悟和智慧,能給當地衆生降臨所欲求的東西,滿足自他的一切願望。
這些教言,我自己雖然做不到,覺得特別慚愧,但非常羨慕裏面的境界。作爲一個人,身口意穩重是相當重要的,若能如此,別人對你有信任感,你自己也很快樂。如果沒有穩重的功德,哪怕一天能背誦一百部論典也沒有用,今天背得很好,明天又不知跑到哪裏去了,這種人是不可靠的。
當然,我在講解本論時,並沒有詳細參考其他資料,只是字面上大概解釋一下。我想也不用其他的分別念來添枝加葉,先把字面意思搞明白就可以了,有智慧的人應該會對照這些內容,對自己作一番仔細的觀察。
接著講不穩重的過失:
身體若不穩重者,如牛落角遭衆欺;
語言若不莊重者,如同烏鴉衆人恨;
性情若不穩重者,如風吹葉飄無定。
這裏說得非常好!如果你們不能背其他的,只背這幾個頌詞的話,也有非常大的必要。
一、身體:身體不穩重者,就像是掉了雙角的牦牛,一定會遭受衆人欺侮。
牦牛若有了銳利的雙角,打架時非常勇猛,別的牦牛也害怕它。而一旦它的角掉了下來,作戰的能力就消失了,其它牦牛便趁機群起而攻之。所以,沒有角的牦牛,在牛群中經常會受到欺負。
同樣,有些人的身體不穩重,今天跑色達、明天到洛若、後天去爐霍,整天飄來飄去的;或者這家串串、那家逛逛,今天去這家吃一餐、明天去那家蹭一頓,即使別人當面不說,心裏也會特別煩感。現在世間上有很多人,平時不願呆在家裏看書念經,一有空就出去逛街購物,每天遊遊蕩蕩的,身體沒有一點自控能力,這種人就跟沒有角的牦牛一樣,遲早會受到衆人的欺負和厭惡。
二、語言:烏鴉發出的聲音很不吉祥,會給人們帶來惡兆,所以大家都討厭它。同樣,語言不莊重者,說起話來語無倫次、喋喋不休,就像烏鴉一樣,會招來很多人的憎恨。
叁、性情:性格不穩重的人,就像秋風中的落葉般飄浮不定。今天想學這個,明天又想學那個,最後自己也不知該學什麼,始終沒有一個定准。
身口意不穩重者,不要說學佛,恐怕連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難以維持。這種人的一切都建立在虛空中,天天在雲上飄來蕩去,非常可憐。因此,解脫的基礎就是穩重,然後還要一點智慧,有了這兩點,才有希望修學佛法。否則,你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身體這樣做,語言也跟著這樣說,這種人有什麼可靠性呢?
《二規教言論》是麥彭仁波切的智慧結晶,法王如意寶在學院講過多次,尤其在五臺山清涼寺旁邊的樹林裏,給我們講得比較廣。依靠這些傳承上師的教言,我們首先要做好人,然後再修行,最後才證悟。可是現在很多人的修行已經顛倒了——人沒做好就想證悟,證悟以後再修行,修行後再做一個好人,這是根本不現實的。所以這次我沒人請求就傳這部法,原因就是感覺到很多人修行有問題,沒有意識到先做好人的重要性。他們若認識到這一點,然後再進行修學,效果肯定會好一點。
若具無誤取舍慧,安住穩重之善道,
則能紮下殊勝之,世規如意妙樹根。
如果具足無誤取舍的智慧,身口意能安住于穩重的善道中,則已紮下了殊勝的世規如意妙樹之根。
前面已經講了,一個人的品行就像是一棵樹,這棵樹依靠樹根而成長,穩重與智慧就是它的樹根。有了這兩個根,世規的妙樹才會高高聳立,並有機會枝繁葉茂、開花結果。否則,沒有根的樹不可能生存,出世間的功德果實更是無從談起。
叁、有 愧
以何名爲有愧者?即于下等惡劣事,
極生憂愁厭煩心,此乃二規之妙衣。
什麼才是有愧者呢?就是對世間極爲下劣之事,生起極大的憂愁和厭煩之心。比如看見偷盜、殺生、賣毒品等非法行爲,一點興趣都沒有,就像看見不淨糞一樣,覺得特別討厭,有了這樣的心態,說明你是個有愧者。(此處字面上很簡單,但真正衡量起來時,我常認爲自己也是無愧者,所以非常羨慕這些大德們的教言。)
具體而言,若是在家人的話,對世間上不如法的行爲興趣索然。盡管在家人沒有太多的
戒條約束,但受到良心或道德譴責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參與。尤其是作爲佛教徒,更應該有最起碼的善良行爲,假如經常賭博、打麻將或是到非法場合中去,那就是一個無愧者。
如果是一個出家人,則非常不願意違越戒律。曾經有位法師說:“某某出家人是很好的,他以前去拉薩的路上,遇到兩個女的,她們請求結伴而行,但他覺得這會招致別人的誹謗,于是拒絕了她們,獨自前往拉薩。”僅僅是這種行爲,就證明他是有愧者。若是無有慚愧的人,便會隨便放縱自己的行爲,根本不在乎別人說什麼。
所以,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行爲,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行爲,倘若始終有正知正念,知道某些行爲當做、某些行爲不當做,這就是所謂的有愧者。有了慚愧心的妙衣,就像人穿上衣服會莊嚴身體一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會增添光彩。
反過來說,沒有慚愧又是什麼樣呢?下面就用比喻來說明。
若于衆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淨物,
裸體行走非爲恥,然此無愧真羞恥。
比如在成千上萬人, 的大庭廣衆中,有個人全身沾滿不淨糞,到處裸體奔跑,人們會覺得他精神不正常,並替他感到羞恥。但比較而言,這並不是特別丟臉的行爲,無愧者才是最值得羞恥的。
爲什麼這樣說呢?
不淨以水可洗淨,裸體著衣可嚴飾,
無愧沐浴不得淨,著上妙衣亦不美。
若身上沾滿不淨糞,到清澈的小河裏就能洗淨,最多浪費一點肥皂而已。原來有個人不小心掉到廁所裏,渾身臭不可聞,他特別不好意思,就悄悄離開這裏,到遠處的河裏把衣服、身體全部洗幹淨,等到下午衣服曬幹後,又幹幹淨淨地回來了。至于裸體奔跑者,等他心裏滿足了,再穿上衣服作嚴飾,那也沒有問題。
但一個人若做了無愧之事,例如出家人破戒,在家人偷盜、忤逆父母、傷害道友,那即使他天天沐浴,也洗不掉心靈深處的垢染,大家知道他的事情後,都會默默地譏笑他。或者有些人殺了父母,偷了內部人的財物,那在別人心目中,他永遠都是壞人,縱然穿的衣服再華麗高貴,身上的裝飾再價值連城,也無法改變別人的歧視,他的頭在衆人中永遠都擡不起來。
真正的無愧者是哪些呢?下面還是講了很多。大家也要詳細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屬于無愧者。如果以前是的話,那現在能不能變成有愧者?
利濟恩人不報恩,作害仇人不追蹤,
心頭茫然無所措,此等即是無愧者。
此處講了叁種無愧者:首先,對利濟自己的恩人不知報恩。在這個世間上,不管對你有什麼樣的恩德,無論是養育之恩,還是教育之恩,都應該感恩戴德、知恩圖報。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報恩,見到恩人就像從來不認識一樣,這種人就是無愧者。
其次,對作害的仇人沒有追蹤。比如小偷偷了你的財物,你卻連過問都沒有。雖然在“沙門四法”中,修安忍是菩薩的正道,但對壞人進行懲罰,使其改邪歸正,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開許的。如果對好人不贊歎、對壞人不呵斥,什麼表示都沒有,這樣的人也是無愧者。
再次,不論做什麼事都一片茫然。有些人沒有修成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但表面上好像沒有分別心一樣,幫助他也無所謂,損害他也無所謂。這種人跟裸體者沒什麼差別,好壞善惡一律不分,整天迷迷茫茫的,給他一斤黃金和把他東西全搶光都一樣,就像一塊沒有知覺的牛糞或者石頭,這種人就叫做無愧者。
作爲一個人,理當好壞分明。藏地有句俗話:“對好人若沒有贊歎,他會越來越傷心;對壞人若沒有懲罰,他會越來越猖狂。”所以,對壞人要懲罰批評,對好人要獎勵贊揚,這是很有必要的。
在菩提學會中,我發現有些負責人有點像無愧者。爲什麼呢?有些人學習非常精進,自始至終從來沒有缺過課,他對他們根本不贊揚,反而有時還看不慣,覺得這太積極了;有些人光是挂個名,根本沒有好好學,他卻認爲他們很英雄,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如果真是這樣,這種團體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在座的有些法師也是一樣,自己應該了解這些基本的法規,不要每天吃飽飯,然後在課堂上隨便說兩句,對下面人的好壞不聞不問,什麼都不管,天天閉著眼睛過生活。這樣不太合理!如果你什麼事情都不做,專心到山裏面閉關,那安住在你的境界中是可以的,但若要做一件事,必須有頭有尾,有方向、有著落,假如漫無目標、隨隨便便,這就是一種瘋狂的行爲。當然,這並不是我說你們的過失,麥彭仁波…
《正法醍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