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P14

  ..續本文上一頁見不同之故,共同所見之濕性也不容有。

  共同所見的這一事物是絕對不可能顯現的,因爲六道所見完全不同之故,怎麼能說爲共同呢?比如此人見柱子、彼人見瓶子,另有人見到虛空,此叁人之間若承許共同所見,則此共同所見究竟應許爲柱子,或是瓶子,還是虛空?承許何者均不應理。

  所謂的共同所見應是所有衆生皆見同一對境,如此方可稱爲共同所見。很顯然,地獄衆生見鐵水、餓鬼衆生見膿血、天人見甘露,各自見到的皆不相同,如此如何承許共同所見爲一濕性呢?

  按理來講,有關這方面的道理,一方面是非常甚深的,另一方面來講也並不很深奧,但諸高僧大德爲適應部分衆生的根基,在顯現上還是做出了非常精彩的辯論。不過,依靠麥彭仁波切如此殊勝的論典,以及他對這一問題淋漓盡致地分析,諸後學者決定可以一目了然。

  己叁、應許觀待之理:

  觀待安立所見外,若許堪爲觀察基,

  則須成立爲實相,如何觀察不應理。

  觀待安立的所見以外,真正能經得起觀察的一個本基如果存在,則此本基之法應該成立爲實相,然而此實相法無論依靠教證還是理證,怎樣觀察都是不合理的。

  所謂的觀待,于一切宗派尤其大乘宗來講都非常重要,比如觀待人而言,可以承許共同所見是水,但觀待餓鬼而言,共同所見是不是水呢?肯定不是的。自宗認爲應以觀待進行安立,比如觀待天人可以說爲甘露,觀待地獄衆生而言則是鐵水,故而所謂的共同所見並不存在一個真實之法。

  不論餓鬼所見之膿還是地獄所見之鐵水,均是各自業感不同而見到的,這樣的一個對境應該觀待而安立。若除觀待以外,真正能經得起觀察的一個法承許爲共同所見,如此必定成爲萬法的實相,一切衆生也都可以如實見到,這樣一來則有所有衆生均成佛陀的過失,因他們均已如理如實地見到了萬法的本性。但這肯定是不合理的,叁界輪回的衆生,不說佛陀,連菩薩果位還沒有得到,且他們所見的對境全部是經不起勝義量觀察的。

  承許水或濕性爲共同所見的觀點,不論從比量、教量等哪一方面觀察都不合理,真正來講,都是從觀待角度安立的,真實的共同所見根本無法成立。

  現在破他宗當中,有人說水是共同所見,有人說濕性是共同所見,對這兩種觀點前文已做過遮破。還有人說沒有一個共同所見,藏傳佛教中,沒有宗派很明顯地持此觀點,後來有些學者分析說:承許此觀點的應該是中觀瑜伽派,因爲他們認爲外境並不存在,其觀點與唯識宗十分相近。

  戊二(破許無有共同所見)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己一、略說:

  若無共同所見境,則如唯識需承認,

  無有外境識爲境,此種觀點不合理。

  此處頌詞中並未明顯指出敵宗觀點,但對其進行駁斥時,麥彭仁波切說:大乘唯識觀點認爲,除一心識外其他外境根本不存在,如果不承認六道衆生的共同所見,則必須如同唯識所許那樣——“無有外境識爲境”,也即外境的一切山河大地皆不存在,只是自己阿賴耶上的習氣成熟以後,才顯現了如此外境。

  外境究竟是不是心?對這一問題,大乘諸位論師辯論非常大,觀點也不盡相同,比如月稱論師《入中論》對外境爲心這一觀點作了破斥,聖天論師于《四百論》中引用了龍猛菩薩、《唯識二十頌》的教證承許外境應該是心。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也在各自論著中闡述了諸多說法,如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外境承許爲心的這一觀點極其低劣,是如牦牛一樣的宗派。而《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外境顯現如果是心則有許多過失,並通過教證理證宣講了許多道理。清辨論師的《般若燈論》與《中觀寶燈論》中的說法也各不相同。但暫時來講,可以將一切萬法抉擇爲心,究竟其實所謂的心也不存在,應該如此承認。

  己二、廣說:

  如同無有諸外境,能取之心實亦無。

  所取能取此二者,世俗顯現相同故。

  唯識承認外境不存在而心識存在,但依靠中觀推理方法觀察時,如同外境不存在那樣,心識也不應存在。《入中論》中依靠瑜伽士淨見量觀察時根本無法成立,以夢境比喻時也不成立,對此月稱論師一一作了破斥。意即如外境不存在一樣,心識也應該不存在。爲什麼呢?從名言來講,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外境都是存在的,若有二者皆有,若無二者俱無,如同夢中顯現一樣。

  唯識宗說外境不存在,並以夢境作爲比喻,但月稱論師說:外境與心識于夢境中二者都是存在的,而醒來之後,夢境中的心識與外境二者俱不存在。如頌雲:“若謂如夢當思擇。若時我說夢無心,爾時汝喻即非有。”雖然唯識宗認爲心識應該存在,以習氣成熟時外境可以顯現,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合理,因衆生于迷亂時外境和心識俱時存在,從究竟勝義谛觀察,則外境和心識都不存在。《入中論》說:“總如所知非有故,應知內識亦非有。”正如所取外境無有一樣,能取的心識也不應該存在,因爲能取所取于世俗中顯現無有任何差別,比如凡夫衆生眼前所現的山河大地,這種所取外境于世俗中確實存在。

  若如前所說,共同所見根本不存在,雖說外境的一切顯現皆是各自習氣成熟所見,但暫時來講,即使唯識宗也承認存在外境,因外境顯現不能承許爲心,否則如無垢光尊者于《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所講一樣:外境著火時心亦將被火燃燒……存在諸如此類的許多過失。

  于諸顯現若觀察,二取不應分有無,

  如有現境然虛妄,心識亦不成立故。

  依靠勝義量不論對心識還是外境哪一者進行觀察,此能取所取二者均不存在,故而不應對其分別一有一無。《入中論》中說:“般若經中佛俱遮,彼等對法俱說有。”也就是說,若承許有心,則不應說無有外境,如果有外境,就不應說沒有心,此二者,佛陀于二轉*輪中同時作了遮遣,而講述《對法論》時,外境、內心二者都是存在的,這一點于名言中可以成立。

  從《般若經》的觀點來講,外境與內心二者都不存在;以俱舍觀點,外境和心識都存在。不論哪一個宗派,若承許任何共同所見都不存在,如此則明顯違背了佛陀的相關教理。

  對于諸種顯現,如果詳細觀察時不應承許爲有或無,因爲外境雖有其各自境現,實際也是虛妄不實的,真正觀察時,外境的一切顯現皆可遮破,同理,于顯現上,心識雖然可以成立,但細致觀察就會發現,心識根本不能成立。以此緣故,最好不要說外境共同所見一點一滴也不存在,但六道衆生各自的心識仍然存在,這種說法完全不合理。

  下文所講內容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者即如堪布根華所著《淺釋》那樣繼續破斥他宗觀點,此處從另一角度分析,即從下一頌開始建立自宗。這也分爲兩種,即暫時自宗與究竟自宗。正文中所說的建立自宗,實際是指究竟自宗,于此則可安立爲暫時自宗,暫時來講,六道衆生面前的共同所見可以安立爲光明分。

  丁叁(建立自宗)分二:一、暫時安立;二、究竟無垢之自宗。

  戊一(暫時安立)分四:一、許彼爲法界明分;二、否則諸法無從安立;叁、衆生未了認之理由;四、宣說彼義。

  己一、許彼爲法界明分:

  同見以及不同見,共同所見爲明分,

  既然水和濕性爲共同所見皆不應理,無有共同所見也不能成立,那甯瑪巴自宗如何承許呢?

  甯瑪自宗可以承許有共同所見,也即法界明分。頌詞中,“同見”是指人類共同可以見到的水,餓鬼衆生共同可以見到膿血;“不同見”,如地獄衆生見爲鐵水,餓鬼見爲膿血,此二者所見即爲不同。此“同見”與“不同見”的共同所見應爲法界明分。

  什麼叫做明分呢?顯宗說現空雙運,大圓滿稱爲覺空無二,一切萬法的本體應是現空無二或覺空無二之法界,此法界並非言語分別之對境,而通過語言表示時,可以說爲“法界明分”,比如人所見之水、餓鬼所見之膿,不論水或是膿,它們都有其顯現的一分,只是餓鬼以業力所感,所見爲膿而已,人將其明現分執著爲水,實際此明現分與法界無離無合,如同水月一般,只是依靠衆生的業感不同,所見之明分也有所不同。

  如同具眼翳者見黃色海螺,無眼翳者見白色海螺,二者所見皆爲海螺,只是染病者見爲不清淨,無病者見爲清淨,僅此不同。這裏只是名言的一種比喻,實際來講,法界明分的真正本體也是與空性無二無別的,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以此緣故,可以承許法界明分爲共同所見,其本體遠離一切戲論,于不同業感的衆生面前,其明現分可以不同,如餓鬼衆生見其爲膿、天人見爲甘露、佛陀見爲清淨法界。

  對于這一問題的分析角度,甯瑪巴具有非常殊勝的一種特點。因此,從地獄乃至佛陀之間,可以承許有一種共同所見,但地獄、餓鬼等處的衆生,以其業力所感,所見到的一切法,或者損害自身或者臭穢不堪,均是痛苦之因;而淨見持明者所見全部清淨無染,且可成爲增上智慧之因;到佛果時,一切都與法界光明無二無別。所謂共同所見的真正本體是什麼呢?就是法界明分,也即是淨見量。

  對于“明分”,大家千萬不要理解爲如同太陽出來之後明晃晃的一樣,水、膿等一切六道衆生所見之對境都存在這一明分,只是未認識時各自偏袒執著爲水、膿等,實際與法界是無二無別的,此明分乃至佛果之間也不會滅盡。上述分析方法雖是牽涉大圓滿本來清淨、任運自成的一些甚深修法,但乃至小乘以上亦可如此承許。

  成立現基不能無,猶如觀看戲劇等。

  這樣一種現基——法界現空無二的本性必須存在,比如觀看戲劇時,臺上的演員一會兒扮天人,一會兒又扮魔鬼,雖然裝扮出形色各異的姿態,實際都是同一個人表演的。從時間角度來講,上午扮天人、下午扮魔鬼的都是同一個人,這個人絕對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從時間的側面進行分析也可以,比如原先是餓鬼時見爲膿,後來業力漸輕轉爲天人時,所見爲甘露。同樣,扮演天人與魔鬼的其實都是同一個人,只是時間不同,故而顯現也有所不…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