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爲勝義谛。比如有眼翳者將海螺的白色誤見爲黃色,白色是勝義谛,黃色屬于世俗谛,海螺若不存在,則海螺的“白色”、“黃色”也根本無從談起。故于本體上並不存在勝義與世俗之分,只是從認識之有境上出現了不同而已。
不依所察之有實,彼之無實不存在,
是故有實與無實,二者緣起性相同。
“有實”指具有功能作用的一種實體,這樣一種有實法若不存在,則其無實法也無法成立,比如欲尋找瓶子的空性,首要條件是瓶子應該存在,若瓶子無有,瓶子的空性于何處尋找呢?因爲瓶子與瓶子的空性是觀待安立的,也即現、空二者應在一個法的本體上分析。
有實能起作用的萬法,如柱子、瓶子等;無實不能起作用之法,如無柱子、瓶子空性等,此二者于緣起性空上無有絲毫差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一切有實法依緣起安立,一切無實法于假立上安立,故此二者于因緣緣起空性上無有差別。
對有實、無實的安立也參差不一,如《中論》雲:“涅槃名無爲,有無是有爲。”意思是說,有實、無實全部是有爲法,而涅槃屬于無爲法。宗喀巴大師他們承許“滅法”有實體,其主要依據即《中論》所說的“有實、無實均屬有爲法”這一觀點。因明說法與中觀不同,以因明觀點,有實確屬有爲法,但無實法的本體即不存在,如何將其安立成有爲法?實際《中論》當中主要是從緣起角度來講的,麥彭仁波切此處所說也是如此,若有實法不存在,則依靠有實法成立的無實法也無法安立。不論有實、無實,從緣起法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均爲假立,同樣,所謂的二谛也應觀待而安立。
辛二、說彼過失:
倘若耽著于空性,以此斷除諸顯現,
則已玷汙緣起空,龍樹善妙之宗旨。
倘若對空性勝義谛尤爲重視,就如上述幾位大德所說,空性勝義谛非常重要,以此否定一切世俗顯現,將其安立爲極應斷除之法,這樣已經染汙了龍猛菩薩現空雙運的善妙宗旨。
龍猛菩薩所抉擇的現空雙運主要闡述以第二轉*輪爲主之意趣,比如《中觀六論》主要以第二轉*輪爲主,而其後的《贊法界頌》則以第叁轉*輪之意趣爲主,故而對龍猛菩薩的觀點也應從顯、空兩個側面進行抉擇。按《中觀六論》的講法,一切萬法皆爲空性,如來藏本體亦爲空性;而《贊法界頌》則以抉擇光明爲主,此光明在淨見量面前是實有、恒常不變的。上述兩種觀點,實際是現空雙融一味的,龍猛菩薩已經解釋了佛陀二轉*輪與叁轉*輪的究竟密意,而你若只承許空性,卻將所有顯現一概否定以致斷除,就已經毀壞了龍猛菩薩所承許的善妙觀點。
藏傳佛教也有這種現象,對二谛的安立方法不能清晰了知,如格魯派,他們雖說並未完全舍棄顯現,但真正抉擇時比較重視空性,這樣一來,覺囊派與格魯派進行辯論時,互相駁斥得也是非常激烈。
産生如此分歧的原因,就是對于量與所量未能分析清楚。麥彭仁波切在給 薩格西、劄嘎活佛的辯論書及《叁本性論》等諸多論典中對此作了宣說,後來俄巴活佛依據麥彭仁波切所說教義也作了如是承許。他們都一致認爲,所謂的二谛有兩種分析方法,一種以勝義空性爲主,一種以名言現相爲主。其中前者將空性立爲勝義谛,名言現相立爲世俗谛,一般龍猛菩薩以《中觀六論》爲主宣說佛陀第二轉*輪般若空性方面的教言,均以此種二谛分析方法進行安立;而後者將聖者淨見量前所現承許爲勝義谛,凡夫迷亂心識前的顯現安立爲世俗谛,這種安立方法,與第叁轉*輪及密宗說法極爲相合。
在這種情況下,若僅承認一者而否定另一者,則在現、空安立上會出現非常大的矛盾,對于諸經續論典也很難做出圓滿解釋。從顯空二谛這一角度衡量,甚至如來藏的本體也是空性的,對于一切顯現之法均承許爲世俗谛,比如現見本尊、明點等,最後法界中並不存在此種執著于某一方的顯現,因而全部承許爲世俗谛;從實相現相二谛進行抉擇時,所謂的淨見量應該是真實不虛的。
對于勝義、世俗二谛之間的關系應詳加分析,否則存在很大困難。歸納而言,勝義谛與世俗谛之間的分析方法,一種以顯現爲主,一種以空性爲主,以顯現爲主時,淨見量于世俗中承許其爲正量,比如《寶性論》、《大幻化網》中所講到的清淨顯現,若對其以名言量衡量進而將之許爲虛假的話則是不合理的。因此,若對二谛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則取舍也會輕而易舉,這時將如來藏本體說爲恒有不變不會出現過失,但最後以中觀勝義方法觀察時,即使如來藏也並非真正恒有不變之法,而是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本體,不過這一點與于淨見量前抉擇的角度是不同的。
因此,麥彭仁波切承許勝義量分兩種,即暫時勝義之量與究竟勝義之量,其中前者抉擇單空,後者抉擇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名言量也分兩種,即暫時不清淨之量和究竟淨見量,不清淨之量如眼耳鼻舌身所得之不清淨萬法,淨見量屬于聖者智慧,其所抉擇之法雖暫時包括在世俗中,卻可以承許爲清淨之顯現。
上述道理非常重要,若對其未能善加通達,單單認爲如來藏恒常實有是絕對不合理的。
汝許見空修彼道,證悟唯一單空界,
聖者入定空性智,成滅法因亦有過。
如汝宗所許,見到萬法空性後,再繼續修行彼道,最後就只能證悟唯一的單空境界,因你等承許勝義谛最爲重要,執著一切顯現均非了義從而對其完全舍棄之故。
若承許淨見量,則所見的柱子,暫時于衆生世俗量前見爲柱子,于清淨時則見爲如來之幻化相,于最極究竟時承許爲智慧之妙用,如此承許,對于現空雙運中的“現”並未誹謗,因現在于衆生面前顯現的柱子,即是現空雙運之現分,是真實智慧之妙用。
相反,你們並未如此承認,而是將一切顯現執爲世俗谛,認爲這些都是下劣之法,對其棄之不顧,然後認爲空性十分重要並在修持時執著單空不放,這樣于最後也只能證悟單空,如此一來,聖者入根本慧定已經成爲毀滅諸法之因。
第二轉*輪雖然並未宣說顯現方面的相關道理,但以此不能代表其不承認顯現,對于此理必須通達。二轉*輪將萬法抉擇爲空性,但正如前文所說,柱子具有無常、有爲法兩個反體,而月稱論師將一切萬法僅抉擇爲空性,他對一切萬法光明這一分既未肯定也未否定。麥彭仁波切在給劄嘎活佛的辯論書中說:月稱論師其實也承認萬法光明的本性,但在其所著論典中並未提及,雖沒有提到也並不代表他不承認,比如釋迦牟尼佛宣講第一轉四谛*輪時,雖然自己根本不否定二轉*輪所講之空性,但因衆生根基不同,當時僅僅講到四谛法,對空性並未涉及;同樣,佛在講第二轉*輪時,並非不了知叁轉*輪所宣說之光明。由于衆生各自根基不同所導致,佛依據每次轉*輪的不同根基範圍,次第講了四谛法門、空性法門以及如來藏本具之光明分,于最後接近涅槃時宣講了時輪金剛,這時佛陀對真正淨見量所見如《時輪金剛》中抉擇的天尊相等一一作了說明。
就如《涅槃經》所講,衆生根基不同之故,應如登上梯階一樣,次第進行抉擇,佛即依照不同次第,首先宣講四谛法門,抉擇了衆生五根前顯現之法;其次對勝義空性作了抉擇;之後對與空性無二無別的光明進行闡述;最後進一步講到了如密宗所說的壇城等幻化相。
佛陀雖然並未于某一*輪中對萬法的究竟實相全面闡述,但並非不承許。個別宗派說:佛在第二轉*輪中抉擇了空性,這就是最究竟了義的。可以承認,空性確實屬于勝義谛,但僅僅執著于此,而將顯現光明這一分全部抛舍則不合理。
按照麥彭仁波切的觀點,甯瑪巴自宗既可以說爲自空派也可以說是他空派。以前在藏傳佛教中,自空、他空之間的辯論非常激烈,他空如覺囊派對如來藏十分重視,格魯派則對自空另眼相待,對他空派不斷發出太過。而麥彭仁波切認爲,由于衆生根基不同,釋迦牟尼佛在第叁轉*輪中已經抉擇了如來藏光明分,以此不會違害二轉*輪所講之空性法門,二轉*輪之空性與叁轉*輪之光明之間根本不會抵觸,無有任何矛盾之處。
甯瑪巴自宗對這一道理很圓融地作了抉擇,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以他空爲主,《法界寶藏論》以自空爲主作了宣講;麥彭仁波切也承許自空、他空不存在絲毫矛盾。後學者若能對其中的取舍道理詳細了知就根本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不然,如此中所講,見解上承許單空、修行也是單空,以見修行果必相隨順之故,最後得果必定也是單空境界,一切世俗顯現全部滅盡,倘若如此,如同以鐵錘摧毀瓶子一般,入于根本慧定的智慧已經成爲毀壞萬法之因了。
若對二谛善加分析,世俗不清淨現法漸漸轉依,成爲淨見量所見之天尊等顯現,最後,此等亦成爲瑪瑪格佛母之顯現或者法界自現光明。如此越來越增上時,所謂的現空雙運始終都非常合理。相反,你們在凡夫時一切顯現無礙具足,而最後獲得聖者果位時,所有顯現卻滅盡無余,那聖者根本慧定成爲毀壞萬法因之太過,毫無疑問會落于你宗頭上,對此毋庸置疑!
辛叁、于彼攝義:
諸法本來爲空性,然不偏墮現空故,
執說唯空主要者,未知究竟之意義。
諸法本來即是空性的,此空性並非所謂的單空,而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于此大空性中完全沒有舍棄諸法之光明分,因而絕對不會偏墮于空或現之任一邊。萬法真正的實相,是空性與光明無可分割、一味一體的,如同火既可以燃燒也是紅色一樣,有些經論中只講到了火能夠燃燒這一特性,對火之紅色並未宣說,但沒有提及並非不存在,即使不承認也舉不出任何確定性的理由。
諸法真正的實相,于世俗谛時只能見到柱子的顯現,若細心觀察則會發現其本性爲空性,此時屬于世俗谛中輪番的境界;趨達一地時,對現空雙運的道理完全通達;到佛地時,真正現空雙運的境界將會無礙現前。
萬法的本性即是現空雙運的,並非偏墮于現或空的任何一方。若苦苦執著于某…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