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谛何者为主要
总体来说,全论以七个问题作为主线贯穿初义、论义与末义,其中初义讲到了七个问题的来源缘起,真实论义中现在是第五个问题——二谛何者为主要,这一问题可分提出问题与于彼答复两个部分。
在座个别人以前未学过中观、俱舍、因明等,故在许多方面可能存在非常大的疑问,对于胜义谛、世俗谛二者究竟哪一个重要等问题,也是不知其所以然,觉得十分陌生。最初学习都是如此,我刚开始闻思时,堪布晋旺传戒律,他经常说《大海论》,当时我都非常迷惑——书上根本没有讲大海、大山之类的名词,到底他在说什么?作为初学者,尤其在颂词方面确实会遇到很大困难,但只要肯下工夫,再三地反复研究思维,一段时间后,即使非常难懂的颂词也可以理解。以前我刚到学院时学习《入菩萨行》,其他品都可以听得懂,但讲到《智慧品》时,听的时候似乎也懂了,但过后再看时怎么也不懂,后来请教过很多人。由于当时确实下了很深的工夫,所以现在对《入菩萨行·智慧品》中很多问题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
不论哪一部论典,不要像读世间书籍一样,必须下工夫研究思维,不要认为“自己太笨了,怎么看也不懂,干脆放在一边吧”,不要这样想,对自己不应该失去信心。佛教方面的问题,最初确实非常难以理解,但越来越闻思深入下去的时候不会特别难,自己的智慧也会随之逐渐增上的。
以前听过的人不要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多么了不起;从没听过的人也不应该自暴自弃,觉得“可能我与这样殊胜的法没有缘分,还是默默地念观音心咒比较好”,通过闻思开启自己的智慧,对每一位佛教徒来讲非常重要,尤其中观辩论方面的问题,坚持不懈地深入闻思,那不管是以后弘法利生还是自己修持,都会有很大帮助。
胜义谛与世俗谛究竟哪一个重要?对此问题有三种不同观点,一者认为空性重要;一者认为世俗显现非常重要,胜义完全抛开;还有一种观点,并未完全舍弃胜义谛,但仍然认为世俗谛比较重要。
本论所讲问题,感觉上一个比一个重要,而“二谛何者为主要”尤应引起众人重视,因为现在很多人在分析经典和论典时,对二谛之间的关系根本分不清楚,由此导致对经续论典的种种说法产生误解。
一般来说,藏传佛教对佛陀所说的密意能够原原本本地分析,而其他如南传佛教,对于空性的密意、显现的道理如何解释等未能详细分析研究,这样的话,想真正对佛经作解释也是非常困难的,佛陀为度化不同众生,有时讲“如来藏常有”,有时讲“如来藏空性”,许多表面现似相违的道理或说法,诸后学者若未能依靠教理及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就会显得十分困难。
藏传佛教,依靠麦彭仁波切的论典,对于有关二谛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非常究竟圆满。当然麦彭仁波切的论典并不是很多,但现在已经翻译出来的、能够得到的这些殊胜法本,还是应该像如意宝般珍惜。去年我遇到南京的一部分居士,他们在三、四年当中,对《定解宝灯论》、中观等研究得还是非常透彻,有时候想学院中长年闻思的部分道友可能也不一定懂得这些道理。像麦彭仁波切的《三本性论》、《中观概要》等专门阐述了有关二谛方面的道理,还有对声闻缘觉、现空双运如何认识等森罗万象各种各样的窍诀非常之多,如果能够非常圆满地翻译出来,你们也有缘听闻的话,对增长智慧方面一定会有相当大帮助。
从麦彭仁波切以后,宁玛巴真正对显宗教理扎下了相当稳固的基础。以前无垢光尊者的教典虽说浩如烟海、郁如邓林,但其所做多属无上大圆满方面的论著,有关显宗教义的并不多见。一般宗派与宗派之间辩论较多的就是有关显宗这方面,对此,宁玛巴自宗长期以来一直也没有比较稳固的见解,而自从麦彭仁波切以后,有关这方面的自宗得以逐次建立,作为宁玛巴教下的诸传承弟子,对自宗教典非常值得重视。
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分二:一、遮破他宗;二、建立自宗。
丁一(遮破他宗)分二:一、提出问题;二、于彼答复。
戊一、提出问题:
对于“二谛何者为主要”这一问题,麦彭仁波切首先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了宣说。
二谛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有说胜义谛重要,有说世俗谛重要。实际上,偏重于任何一方所作的回答都存有错谬之处,不论胜义还是世俗,二者都十分重要,唯于诸法空性及显现等侧面的抉择角度不同而已,故不应偏袒执著于某一者更为重要。
二谛何者为主要?
藏传佛教对此辩论较大,而南传、北传佛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稍有欠缺,诸高僧大德有关这方面的论著非常少。不管禅宗还是净土宗,从其论著来看,他们对二谛并未详细分析,只是笼统地作了解释,而南传佛教如《阿含经》、《法句经》等,对这方面论述得也十分鲜少。
以前在《泰国游记》 中也提到过一些,当时有一个佛学院的硕士班,在提到空性时,从众人表情来看,似乎都觉得“空性”就是瓶子里面没有水,也就是所谓的单空,对它的执著非常强,而且每个人都是疑虑重重。通常而言,对佛教教义出现怀疑的症结之处,即是自己的闻思智慧不足,如果闻思修行的智慧越来越增上的话,就不会疑团满腹。比如初到学院的个别修行人,他们的问题特别特别多,好像什么都是问题一样,还有些人不喜欢看书,全部要问上师或者其他人,但闻思修行到一定境界,或阅读了相当数量的经论之后,自己的疑惑逐渐逐渐会消失的。因此,一般闻思究竟的人,对佛经教理都可以从意义上通达无碍。
有关二谛方面的问题,藏传佛教辩论得非常多,对胜义谛、世俗谛何者重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麦彭仁波切对此总结说:不论偏执任何一方都是不合理的。
有关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安立方法,尤其初入佛门的人,对何为胜义谛?何为世俗谛?哪些情况下称为世俗谛?世俗谛从哪几个方面安立?……这方面的道理,不论学习因明、俱舍,还是修学中观或密宗,都会经常遇到二谛的概念,比如学习小乘《俱舍论》时,讲到了有实宗对胜义谛、世俗谛是如何安立的;唯识宗对二谛也有其不同的安立方法;《大幻化网》中讲到了七种胜义谛和三种世俗谛。对于二谛,在不同论典中都有其各自的安立方法。就如《入中论》所讲一样,不是万法的本来面目,即称为世俗谛;非分别寻伺之行境,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称之为胜义谛。也即一者属万法现相,一者为万法实相,暂时来讲可以如此理解。
戊二(于彼答复)分三:一、第一种观点;二、第二种观点;三、第三种观点。
己一(第一种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辨析彼义。
庚一、说此观点:
有许胜义谛主要,谓世俗乃迷乱现,
执为所断说胜义,乃未迷乱胜义谛,
即是真实之见解。
颂词中有个别词句稍微有些通古,虽然以前从未闻思过,但只要听课或研读时尽量专注并且真正愿意闻思的人,应该不会有任何困难。在理解颂词的过程中,不论《定解宝灯论》或是其他论典,首先能够从字面上简单解释,在这一基础上对其实义以及宗派与宗派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分析,这一点很重要。
有些宗派认为胜义谛重要。他们认为世俗属于身口意迷乱的显现,并非万法实相,是如毛发般的虚假现象,不符合实际道理,以此缘故,将世俗谛执著为所断,如以手挤压眼睛时所见到的二月,仅是一种假象,故而应是所断。而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即是胜义谛,这是希求获得且修行时需证悟的,因此,胜义谛最为重要。
此处“有许”是指哪些宗派呢?他空派如噶举派中有个别人,后译派如臧巴加惹,以及因明方面非常杰出的玛夏香秋多吉等等。还有人说,萨迦班智达也持此观点,但从其所留著作看这种观点并不明显,比如《庄严释迦佛之密意》当中只讲到了现空双运,因此可能不是萨迦班智达。不过这种说法确实是有。然后在楚西降央多杰的《定解宝灯论讲义》中说,果仁巴也持此种观点,但果仁巴的著作如《入中论讲义》、《中观总说》当中都没有发现承许“胜义谛主要”等字眼,所以,果仁巴承许胜义谛为主要的这种说法也有待考究。总的来说,上述如玛夏香秋多吉等诸位论师,主要承许“胜义谛重要”的观点。
庚二(辨析彼义)分三:一、详析二者关联;二、说彼过失;三、于彼摄义。
辛一、详析二者关联:
虽说世俗若真实,胜义不成空性故,
然而断除世俗谛,之外他法胜义谛,
少许亦不可成立,二谛方便方便生。
表面看来,“胜义谛主要”这种说法似乎非常合乎道理,因为万法本来的实相十分殊胜,对此着重强调、宣说也是理所当然的。
实际并非如此。世俗的本体若成为真实不虚,则胜义不应成为空性,但经中所宣讲的胜义谛,并非于断除世俗以外单独存在。
也就是说,若将世俗谛弃之一旁,另外去何处寻找也不会得到一个胜义谛。众生眼前所现之一切万法,均为胜义谛之妙用自现,以柱子为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若将柱子之色法断除,认为其不重要而柱子的空性非常重要,但除柱子之色法以外哪里又有一个柱子空性呢?说柱子真实固然不合理,否则胜义也无法成立空性,但抛开世俗谛以外,以他法安立的胜义谛少许也无法成立。
世俗谛、胜义谛二者可承许为方便与方便生,《入中论》中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依靠世俗谛可以证悟胜义谛,从本体而言,并非方便、方便生之本体,但从相续产生这一角度来讲,通过世俗之显现方可证悟空性之胜义谛,若将胜义谛断除,单独世俗谛的本相则无法找到;将世俗谛断除,再去寻找胜义谛也不能成立。因此,从证悟这一侧面来讲,二者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从本体而言,完全是一味一体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世俗与胜义二者是在同一物体上进行区分的,对某一法,若未认识反而执为迷乱,则称其为世俗谛;已经认知其本相,即…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