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均是隨著內心變化而變化的,到一定境界時,即使遇到再大違緣、困境,內心也不會有絲毫遷變,一直都會如如不動地安住,比如有些修行人通過精進努力的修持,已經獲得了相當穩固的境界,這時即使身體、生活上遭受一些違緣,但心中不會出現很大變化。麥彭仁波切說:經過十六次提煉的純金一直都是純淨無染的,永遠也不會變質,同樣,已經獲得佛果時,其自然本智永時不會退轉。究竟雙運的自然本智已經真正徹見了一切萬法之本來面目,它永遠也不會出現任何遷變。
七、中觀有無承認否
本論既是無上密法的修法,也是抉擇中觀應成派究竟觀點的一部論典。全論最後兩個問題可用“阿 巴匝那德”中的“德”作爲概括,而第七個問題則主要講述中觀是否有承認。
有關這一問題,大乘許多論師對此相當重視,並且從古至今都有著十分激烈的辯論。有大德認爲,抉擇中觀見解時必須有所承認;也有論師認爲抉擇中觀見解時不應有承認。
所謂的“有無承認”,曾經聞思過中觀論典者都應該很清楚,但從未接觸過中觀法門的人,于初接觸時可能會有茫無頭緒的感覺。一般來說,想要了解中觀見解,必須清楚了知中觀不共四大因 ,比如若成立他生則有火焰當中出現黑暗的過失等等,對于這方面諸大德有許多不同說法。中觀總的可分爲自續、應成兩個派別,對其如理抉擇時,于萬法究竟承認還是不承認?比如五道十地的安立、情器世界的分析等,在中觀見解面前是否能夠成立,若能成立,則可以說有承認;若毫許都不能成立,所謂的承認也不可能存在。
中觀創始人龍樹菩薩于《回诤論》中說:“我無承認故,我即爲無過。”對于這樣一種說法,後來諸多論師在作解釋時爭論非常大。麥彭仁波切于本論中對此問題首先抉擇了他宗,之後建立自宗,自宗主要以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如意寶藏論》所闡述的道理爲依據進行說明。
丙七(中觀有無承認否)分二:一、總說自他宗派之觀點;二、分說甯瑪巴自宗。
丁一(總說自他宗派之觀點)分叁:一、破斥無承認之觀點;二、分析有無建立自宗;叁、破斥有承認之觀點。
戊一(破斥無承認之觀點)分二:一、說此觀點;二、于彼破析。
己一、說此觀點:
分析離戲大中觀,是否有所承認時,
舊派上師同聲說,中觀自宗是與非,
及有無等均無有,故許無有何承認。
此處要抉擇離八邊或叁十二邊等遠離一切戲論的中觀見解。對這一問題,有論師說有承認,有論師說無有承認,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呢?
各個論師對此作答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說法。無垢光尊者未出世之前的許多舊派上師異口同聲地說:中觀在最後抉擇自宗見解時,是、非、有、無等任何戲論皆不承許,因爲中觀抉擇的是聖者入根本慧定,于此根本慧定面前,有無是非或空不空等任何法都不存在,對于諸如此般的戲論若未破除,則不能稱之爲中觀派,故而不僅中觀應成派,即使中觀自續派也不應承許任何有無等戲論。
他們認爲,如此承許既符合中觀創始者龍猛菩薩于相關論典中所宣說的觀點,也相合萬法之本相,如若確有自相法存在,則于中觀正理面前可以承認,然而一切諸法根本無有絲毫實質存在,故不應承許存在任何有無之承認。
對于前派的上述說法,麥彭仁波切認爲此種于任何時處均不承認的觀點有不合理之處。
己二、于彼破析:
自宗諸論中承認,道果緣起宗派理,
同時名言推與他,句義二者均相違。
此處“自宗”是指月稱論師等中觀應成派的觀點。抉擇中觀應成派時必須以月稱論師的觀點作爲著重點,因龍猛菩薩已經原原本本地抉擇了佛陀般若法門的究竟密意,而對龍猛菩薩之空性意義做出圓滿透徹分析的則是月稱論師。
故而,若承許中觀無有任何承認,既不符合龍猛菩薩之觀點,也相違于月稱論師之自宗。爲什麼呢?月稱論師于抉擇應成派觀點的論典中已經明顯指出此派之道、果、緣起等宗派義理,如《入中論》及其《自釋》在抉擇五蘊、十八界時,首先安立了諸法之法相,基道果所攝之本相、事相、類別等均于名言中承認,且根據《十地經》對五道十地作了十分清晰的抉擇,並從果的角度介紹了十力等功德,另外,對于名言安立方法、因果緣起之奧義等一一做過詳詳細細的闡述。
若認爲月稱論師于此等論典中所宣說之道理全部屬于他宗觀點而並非自宗承許,那是絕對不符合實際道理的。這樣的說法,不僅于詞句上相違,而且從意義來講也有所違背,《入中論自釋》雲:“諸有智者,當知此宗唯有功德,全無過失。”《顯句論》中說:如同欲得水者先需准備水器一樣,若想獲得勝義谛則需依靠世俗谛。故月稱論師並未一概否認世俗谛,在《入中論》、《入中論自釋》以及有關《六十正理論釋》、《中觀四百論大疏》等論典中以非常明顯的詞句承許了世俗谛。另外,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所承許的觀點也必須加以重視,否則對中觀應成派觀點很難做出正確無誤的抉擇。
蕭平實說,月稱論師與寂天論師的觀點均屬藏傳密宗。實際他根本不清楚寂天菩薩究竟是藏族人還是印度人、到底是密宗祖師或是中觀論師,對于如此顯而易見的問題都尚未了知,更何況他所講述的其他道理了!麥彭仁波切說:眼前的崇山峻嶺尚且不能現見,又如何得見遠方之微細毫毛。這一比喻對蕭平實來說可謂再恰當不過,連月稱菩薩、寂天論師爲何方人士、屬何宗派尚未弄清,卻妄想破斥密宗,這純屬無稽之談!
中觀自宗抉擇正見時,毋庸置疑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故應安住于無有任何承認的中觀見解之上破除一切他宗邪說,麥彭仁波切于《中觀莊嚴論釋》中對中觀應成派下定義時說:“自方立足于遠離四邊戲論、無有一切承認之地,而通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用立論者自己所承認的推理攻破他宗具有承認的反駁,打破對方的顛倒妄念,故稱爲應成派。”因此,應成派于安住見解時雖無任何承認,但于攝受弟衆、安立名言時必須有所承認,這並非他人所許而是月稱論師自宗所承認的觀點,並于名言中安立了法相、事相、類別等。就如佛陀雖然無有我與我所的執著,但對一切名言道理也並未絕對否認,《隨順世間經》中說:“世間說有者,我亦說爲有,世間說無者,我亦說爲無。”
既然如此,佛陀是否承許世間人所妄執的一切說法呢?順世外道認爲輪回不存在的道理是否也已經承認了呢?
並非如此。佛陀所承許的是世間之正量,而于世間亦不成立如石女兒般的種種說法,即使佛陀也未承認。
此處,麥彭仁波切在破斥他宗觀點的同時,闡明了月稱論師于名言中也承認存在一切萬法,故于一切時分皆無有承認的說法是不合理的。
戊二(分析有無建立自宗)分二:一、各執一方則功過兼俱;二、依此建立自宗觀點。
己一、各, 執一方則功過兼俱:
龍欽繞降如是言:中觀有無承認否,
舊派大德執一方,各宗均有功與過,
自宗以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觀點作爲依據,說明一切皆作承許以及皆不承許兩種觀點均相違于中觀應成派之觀點。對于中觀有無承認這一問題,舊派部分大德如瓦薩尊者四大弟子中的瑪夏香秋多傑認爲必須承認有,而藏瓦加利則認爲于何時何地皆不應有所承認,後來隨學他們的諸弟子對此問題也一直爭論不休。但全知龍欽繞降尊者于《如意寶藏論大疏·白蓮花》中說:于此既不應絕對說無有承認,也不能完全說爲有所承認,此二者各有其功德與過患。
若對此詳加分析,于聖者根本慧定時,一切皆無承認的觀點無有謬誤,但安立後得名言時則無有立足之處;而中觀對于地道之安立等毫無疑問都是存在的,從這一角度宣說爲有承認也未嘗不可,但此說法于真正抉擇中觀應成派自宗或聖者入根本慧定時根本無法成立。所以,不論有承認還是無承認,功過二者皆不可避免、兼而有之,根本無法分出二者的賢劣差別。
既然如此,甯瑪派自宗究竟如何抉擇呢?
己二(依此建立自宗觀點)分二:一、究竟實相中無承認;二、後得名言中有承認。
庚一、究竟實相中無承認:
是故本人之觀點:衡量勝義實相時,
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認?
對此問題必須以一分爲二的態度如理抉擇,若僅以籠統的概念對其加以區分絕對不合理。
全知無垢光尊者認爲,于衡量真正勝義實相時,一切萬法皆不成立,所謂的有無、情器世界、輪回因果等于實相中均不承許,如同虛空無有絲毫顔色相狀般,萬法本不成立之故,無有任何可作承許之法。
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實相之所許,
由此辯論等之時,依照本性無所許,
故而中觀應成派究竟自宗所抉擇的是勝義實相之觀點,此時無有任何承認。正如《中觀莊嚴論釋》中所說:中觀應成派安住于無有承認的見解之上,以中觀應成理破除邪宗。在這種情況下,雖以辯論等方式摧毀他宗邪說,卻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承認。也就是說,于聖者入根本慧定面前無有絲毫承認,破除他宗邪見之時同樣無需有所承認;而于後得或攝受弟衆時則應有承認,比如對于認爲輪回因果等不存在者,若任何承認都不安立,則根本無法使對方信服並趨入佛教,因此應該有所承認。
對于上述有關問題一定要細致地辨別區分,曆代高僧大德雖然並非沒有如理通達其中道理,但卻未能做出如理分析的緣故,導致出現了種種不同觀點及爭論。
庚二、後得名言中有承認:
後得道果諸安立,互不混雜而承許。
此後如實釋此理,即是我之善說力。
雖于聖者根本慧定時無有任何承許,但出定後得位必須隨順世間觀點,此時對于基道果等一切名言之安立如同彩虹一般,清晰分明,絲毫也不混雜而作承許。因此,于勝義究竟抉擇見解時不應無有承認,而于世俗名言中應有所承認。
全知無垢光尊者于《如意寶…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