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P29

  ..續本文上一頁究竟離一切戲論的空性爲真勝義谛,世俗谛亦可分爲真世俗與假世俗二者。

  因此,從實相而言無有任何可作區分者,但暫時來講,可以有勝義谛、世俗谛二者,否則對萬法之實相也無法合理解釋。

  二者倘若觀待于,二谛無別之實相,

  僅是各自之現相,觀待現見真義智,

  二量亦是相似量,因一不能執二谛。

  于名言量前,勝義谛與世俗谛雖然存在,然而此二者若觀待二谛無別之實相則僅是名言中的一種現相許,實際根本不存在,這是從外境方面來講。若從有境角度分析,現見一切萬法本相的唯一即是佛陀的智慧,于其面前,所謂的勝義量與名言量僅是相似之量,以二者中的任何一者均無法真實了知二谛。

  何爲相似量?于抉擇空性的勝義智慧面前是否存在顯現之名言呢?根本無有,完全是抉擇空性的一種智慧。于抉擇現相時是否存在空性這一分呢?也是沒有的。因此,以其中一個量根本不能清晰了知另一量所抉擇之對境,這就是所謂的相似量。

  然而佛陀的真正之量並非如此,于它面前此二量並未分開,是完全融合于一處的。比如凡夫衆生以勝義量抉擇萬法時,可以了知一切萬法皆爲空性,此時光明現分根本無法進行抉擇,若想對此明現分如理抉擇必須具足第二量;但于聖者根本慧定面前,心性之本體爲空性,光明與此空性無離無合而存在,對空性、光明二者皆了如指掌。

  故而,聖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與凡夫分別心面前的智慧有天淵之別,麥彭仁波切說:凡夫所擁有的僅是妙慧,而入根本慧定時方能稱之爲大中觀的智慧。于聖者入根本慧定面前,既可以現見空性也可以現見光明,此二者並非輪番而是同時存在,這就是所謂的心、如來藏或者覺性。

  對于入定根本慧與出定慧二者必須加以區分,于此處,麥彭仁波切已經作了非常清晰的辨別分析。當然,若不欲通達中觀法理者,對此大可置之不理,但如果真正想通達的話,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既然說一切萬法都是空性、光明無離無合的,那我們爲什麼不能現見?凡夫衆生的肉眼或者分別念存在一定的界限,唯有通過修行消除障礙獲得某種境界時方可了知。很多經論中說:到一地菩薩以上時,空性與光明可以同時現見。但凡夫時,勝義、世俗二量不能同時執著,見到其中一者時不能現見另一者,這就是有境上的差別。

  因此,佛陀爲了適應部分衆生的根基,于漸悟者前安立了中觀自續派與中觀應成派,或者說,首先抉擇顯現,其次將顯現抉擇爲空性,最後將空性也抉擇爲離一切戲論,如是漸次分析,即使鈍根衆生也可以逐漸接受。

  是故二量即妙慧,彼二衡量瓶等時,

  獲得現空二本體,一有之時另無有,

  凡夫心前此二谛,只是輪番顯現故,

  二谛分別衡量時,成立有此二承認。

  前面說,勝義、世俗二量,一者現前時另一者無法現前,故此二量僅稱之爲妙慧而並非智慧。

  妙慧與智慧有一定差別,于此處,勝義量與世俗量可稱其爲妙慧。以此妙慧觀察萬法本性時,可以獲得顯現與空性的兩種體性,比如依靠中觀的大緣起因、離一多因等進行觀察,瓶子等一切萬法的體性皆爲空性;同樣以瓶子作爲對境,通過觀現世量進行觀察時,眼前所見即是瓶子,身體接觸也有碰觸之感,其顯現部分無欺存在。因此,通過此二量觀察時,可以獲得顯現與空性二種體性。《入中論》中說:“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對諸法現見有真的一分與虛假一分的緣故,可以安立勝義谛、世俗谛二者,此二者是由妙慧進行抉擇的,並非于智慧面前如是抉擇,若以智慧抉擇,則空性、顯現一味一體無二無別,根本不存在種種差別分析。

  因此說,依靠勝義、名言二量進行觀察時,一切萬法可以分別得到空性、顯現二種體性。這時,一者存在的同時另一者並不存在,如以勝義量對瓶子等一切法作如理抉擇,即可得出一切法均爲空性的結論,所謂的瓶子僅是一種假象,並不存在。與此同時,顯現是否存在呢?並不存在。而依靠名言量觀察瓶子等法時,六根前可以真實顯現,此時所謂的空性並不存在。故說具煩惱束縛的凡夫衆生之境界是有限的,于根識前一者存在時另一者根本不會存在,此二者只能以輪番交替的方式現前。

  應該了知,于凡夫前,真正的入根本慧定並不存在,但對中觀等法理有所了知之後,與根本慧定比較相似的一種境界于凡夫地亦可獲得,也即通過種種推理或者上師指點,了知一切萬法皆是空性,此空性與光明無二無別。這樣一種境界于後得位時深信不疑,比如瓶子雖然顯現,但此顯現的本體與空性一味一體,此境界于凡夫時可以相似現前,麥彭仁波切于許多論典中說:如同畫月般的定解,于凡夫衆生前可以顯現。

  對于任何人與物,雖然存在各種想法、行爲等,實際僅是于如幻如夢中存在,對它的我執也好法執也好,不論身體還是心識,一切皆如虛空般,全部是空性的,只是依靠種種因緣和合,可以現見此人此物,雖然現見,此顯現也與彩虹無二無別,均是一種幻化的存在。一切萬法雖如幻般無欺存在,但于此顯現之中可以對空性生起一定的定解,這一點只要對中觀稍有定解者必定會無礙了知。

  一切情器世界等萬法,其本體上即是空性的,這並非僅是一種說法,實際真正通過理論進行如實抉擇分析即可了知,萬法本體就是空性,若非如此,則一切都不合理。對于這一點,凡夫人暫時只能以輪番方式交替現見,不能像聖者根本慧定那樣同時存在,故于此凡夫地時必須承認勝義量與名言量二者,因二取未消融于法界之前,雖于道理上完全了知,卻仍然存在一定的執著,就像幻化師雖對自己所幻化的美女存在一定貪心,卻不會出現欲與之共同生活的念頭。因此,修學中觀到達一定程度時,雖仍然存在某種程度的執著,但此執著與從未修學中觀者相比,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根深蒂固,其中存在相當大的差別。

  戊二(旁述他宗之辯論)分二:一、如此承許則有如上之過;二、辨析此義。

  己一、如此承許則有如上之過:

  若謂上述于他宗,所說有無之承認,

  二谛承許自相違,自宗豈不有同過?

  如果說存在名言中衡量顯現、勝義中衡量空性兩種觀點,那這是不是中觀自宗呢?若是中觀自宗,則如前對他宗所說存在有無兩種承認的過失,你們自宗也同樣不可避免了。

  己二(辨析此義)分二:一、具分析故無過失;二、敘彼理由。

  庚一、具分析故無過失:

  我等對此作分析,辨別後得道中觀,

  正行入定之中觀,粗細因果或心智,

  大小中觀之差別,方說之故豈有過?

  前譯甯瑪巴根據無垢光尊者的觀點,對于對方所提出的問題早已做過透徹分析,也就是說,對辨別後得中觀與正行入定中觀作了非常細致的區分,于辨別後得中觀時,勝義、世俗二者應該分開,既存在勝義量也存在世俗量,以其中一者對萬法抉擇時,另一者可暫時不作分析;于正行入定中觀中,一切皆不承認,都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此時可通過中觀最究竟見解進行衡量。

  其中,前者可稱爲粗中觀,因其屬于凡夫前較爲粗大的一種境界;後者僅以聖者的根本慧能夠了達,故而稱爲細中觀。或者,一者爲因中觀,一者爲果中觀,中觀應成派所承認之究竟觀點由因而來,也即如中觀自續派所講——二谛分開承許,必須依靠相似勝義才能到達殊勝的勝義寶殿一樣。因此,所謂的道中觀,也可以將其稱爲因中觀,而最究竟的聖者根本慧定即稱爲果中觀。從有境角度而言,一者是心之對境,一者爲智慧之對境。也可以稱爲小中觀和大中觀,若僅從某些人所證悟的單空境界來講,這並不屬于大中觀,只能稱之爲小中觀。麥彭仁波切于其他論典中說:心與智慧是從有境角度區分的,粗、細中觀是從對境分的,因、果中觀是從能生所生分的,大、小中觀是從自境界之體相而言的。

  自宗承許有承認與無承認兩種觀點,即聖者根本慧定時無有任何承認,暫時而言可以有承認,如此分析抉擇時,無有絲毫過失存在。

  這以下主要闡述自宗觀點——修行人首先應依照次第逐步修行。

  顯宗與密宗見解相比,從光明角度來講,後者遠遠超勝前者,而顯宗一般分爲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者,中觀也分自續派與應成派,其中應成派是顯宗最高的見解。不論格魯派還是甯瑪派,許多派別都希望能夠抉擇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實際以應成派祖師的諸多論典進行衡量時,個別派別所持中觀觀點其實並非應成派的真正觀點,根本未達到此派究竟觀點這一層次。

  唯識也可分爲隨理唯識與隨教唯識兩種,其中雖有相近于中觀觀點的個別說法,但仍然存在執著自心實有的觀點,此宗派絕對無法與中觀應成派相提並論。漢傳佛教部分人認爲唯識宗已經遠遠超勝中觀宗,其實這一點根本無有任何教證、理證,若說唯識的究竟觀點與中觀比較相近尚且可以理解,但諸多唯識論師的內心應該非常清楚,唯識是否具足如中觀宗那樣將萬法抉擇爲空性的一種理論?根本沒有。既然不具足如此殊勝的理論,僅僅口頭上說自宗已經超勝中觀,那也僅是建立一種宗派而已,根本不存在教理等任何依據。

  因此,應承許大乘可分爲中觀與唯識,唯識的究竟觀點與中觀有相同之處,這一點自宗也是承認的。

  一般學習中觀法門時,哪些地方應該承認?哪些地方不應承認?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要善加辨別,若對此類問題能夠真正抉擇,對于中觀進行實修也會輕而易舉。

  庚二(敘彼理由)分四:一、以入定後得分別承許故無彼過;二、觀待之法非爲究竟實相;叁、承許勝義、世俗異體一體皆有過失;四、依此破除其他邪見。

  辛一、以入定後得分別承許故無彼過:

  是故所謂大中觀,究竟自宗無承認,

  自宗根據無垢光尊者《宗派寶藏論》、《如意寶藏論》所宣說的觀點進行抉擇時,可以將中觀見解分爲暫時與究竟兩種,究竟時無有任何可以承許,暫時的見解無論如何應該有所承認。

  前文駁斥他宗時說…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