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宗承許何觀點?
以上,對于藏地個別大德所說“已圓滿證悟”、“絲毫未證悟”以及“自相續細微微塵以上皆已證悟”這叁種觀點,麥彭仁波切以教理一一給予了破斥。
那自宗觀點如何建立呢?自宗可分以印度月稱論師觀點作爲依據和以藏地榮索班智達之觀點作爲依據兩個部分進行闡述。
具有可靠的依據十分重要,藏地佛法來源于印度,從釋迦牟尼佛、龍樹菩薩直到月稱菩薩代代相傳至今,而甯瑪巴自宗傳承即秉持了印度論師的中觀觀點。傳承的來源相當重要,修行人對于自己所修持法要的傳承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不論弘揚或是自己修持,均可一蹴而就。藏傳佛教中,大家一致公認龍樹菩薩的《中論》和聖天論師的《四百論》爲母中觀,而中觀應成派與中觀自續派的出現,則是通過月稱論師與佛護論師對中觀觀點進行辯論之後才出現的。格魯、噶舉、噶當以及甯瑪等各個派別在引述中觀應成派觀點時,均以龍樹菩薩、月稱論師的觀點作爲依據,這一點非常合理。
戊一(依具德月稱之善說而建立)分二:一、具德月稱之承許;二、遣除疑惑。
己一、具德月稱之承許:
對月稱菩薩《入中論》整部論典通篇閱讀、研習之後不難發現,麥彭仁波切的自宗確實可以說是無懈可擊。在座諸位中,有些道友已經聽過四遍《定解寶燈論》了,那對麥彭仁波切的睿智一定生起了強烈的信心;有些可能是初次聽聞,希望你們一定要認真研究,將所學內容運用到相續中真實修持。衆生的分別念千奇百怪,如果學佛只是每天念點經、拜拜佛,雖可種下善根,但相續中的邪見很難遣除,因此,通過辯論的形式斷除懷疑、增長智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甯瑪巴既然將上述叁種觀點全部進行了遮破,那自宗清淨無垢的觀點是如何承許的呢?
月稱中觀自釋雲:爲斷煩惱于聲緣,
佛陀宣說人無我,爲斷所知于菩薩,
圓滿宣說法無我。
月稱論師在中觀方面有叁大論著——《顯句論》、《入中論》、《入中論自釋》,甯瑪巴即以《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作爲依據,建立了自宗的無垢觀點。
《入中論》中講六地時說:“無我爲度生,以人法分二。”論中對空性進行分類時,廣說分爲十六空,略說即爲人無我、法無我二種空性,意即爲度化衆生,將無我分爲這兩種。在解釋這一頌詞時,《入中論自釋》說:“謂佛世尊,爲欲度脫諸衆生故,說二無我,其中爲度聲聞獨覺,說人無我故。爲度菩薩證得一切種智故,說二無我。”其中明顯講到,佛爲聲聞獨覺宣說人無我,爲菩薩宣說二無我。從所斷角度說,爲斷煩惱障,使聲聞緣覺獲得圓滿阿羅漢和緣覺果位,佛陀爲其說人無我;爲斷除所知障,使菩薩獲得圓滿佛果而說法無我。
一般來講,我們學院非常重視印度論師的觀點,但藏傳佛教個別大德對此有些不同看法,如霍西的曲恰堪布,他對薩迦派、格魯派及印度論師的說法一概漠然置之,認爲中觀觀點只要以麥彭仁波切的說法作爲主要依據就可以了。以竅訣方式講解《定解寶燈論》當然會大有禆益,但稍作廣講時,對薩迦、格魯等派的觀點就不能置之不理了,否則,連他宗觀點都渾然無知、懵懵懂懂,又如何對其進行遮破呢?正如未見到靶子時,手中的箭又該射向何處?雖然諸位大德的傳統與愛好各不相同,說法也是林林總總,但我個人認爲,在掌握自宗觀點的同時,對他派高僧大德的殊勝教言多作了解與借鑒也必定會受益匪淺。
本頌引用《入中論自釋》明顯宣說了有關道理。麥彭仁波切在給 薩格西的辯論書中說:不需過多語言,只要看一下月稱論師的原話即可了知,他說:爲度化聲聞緣覺,佛講了人無我。以聲聞緣覺根基低劣的緣故,佛未對其宣講法無我,而且,聲聞緣覺所積累的資糧少之又少,他們究竟如何圓滿通達法無我?這一點實在令人心生疑惑。
己二(遣除疑惑)分二:一、诘難;二、答彼诘難。
庚一、诘難:
若問聲聞與緣覺,二者已經證空性,
此說又作何解釋?
這時有人提出疑問:聲聞緣覺既然只證人無我而未證法無我,那《入中論》中講一地時說“彼至遠行慧亦勝”,這又作何解釋?
麥彭仁波切在給劄嘎仁波切的辯論書中也以問答的方式講到了這一問題,他說:《入中論》通過七教叁理說明聲聞緣覺已證悟空性,否則將如世間仙人一般雖已離欲但不能解脫輪回,如果說聲聞緣覺未證悟法無我,那一地菩薩的境界也應勝過他們,那對“彼至遠行慧亦勝”這句話又應如何解釋?
庚二、答彼诘難:
意爲彼等聲緣者,爲斷惑修人無我,
未圓滿修法無我。
麥彭仁波切說:這裏的意思是,聲聞緣覺主要斷除煩惱障,故人無我已經證悟,法無我並未證悟。《入中論自釋》中也說:“聲聞獨覺雖亦能見緣起緣性,然由彼等于法無我不圓滿修,唯有斷除叁界所行煩惱方便,可立彼等圓滿修習人無我義。”也就是說,聲聞緣覺雖然證悟了緣起空性,但未圓滿證悟和修持法無我。
對于這種說法,個別人解釋說:聲聞未修習法無我是指,雖然未修但確實已經證悟了。藏傳佛教當中也有這樣一種說法,但此種說法不太合理,實際此處所謂的未修習就是指沒有證悟,而未證悟也是指沒有圓滿的證悟,因人無我也是法無我的一分,這一點不可否認。
《入中論》中講第一地時運用七教叁理證明聲聞緣覺已證悟法無我,但講六地時又說沒有證悟,這兩種說法如何結合呢?對此,麥彭仁波切在給單秋的辯論書中說:有一種具增上慢的聲聞緣覺,他們只承認十六行相,認爲證悟四谛即已足夠,不需證悟空性。爲遮止這種觀點,對他們說一定要證悟緣起空性,但應證悟到何種程度未于此處宣說。而實際上,聲聞緣覺在人無我的基礎上,已經證悟部分的法無我,以此原因,說聲聞緣覺已經證悟法無我。但證悟的法無我十分微少的緣故,以低劣加否定的方式,說並未證悟,因此,前後說法並不矛盾。
通過麥彭仁波切圓融無礙的解釋,確實使人産生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否則對這種前後似乎相違的說法,若未加詳細辨別分析,很容易使人産生誤解。大家有機緣值遇這樣殊勝的論典,一定要倍加珍惜。我有時這樣想,自己不論講課還是寫書,抑或翻譯,目的就是希望你們打好一個穩固的基礎,産生一個堅定不移的定解,在此基礎上修持顯密教法都會比較穩妥,否則,就如同冰上建築一樣,即使裝飾得富麗堂皇,最終也只能是前功盡棄,白白浪費精力與時間。學佛並非簡單易行之事,千萬不要顧此失彼,自己應該有自己的宗派、自己的上師、自己的修法,遇到與己有緣的宗派、金剛上師,就應該腳踏實地地如法修持,正如《劄嘎山法》中所說:像孩子抓住母親的衣襟一樣,再也不松開自己的雙手。
戊二(宣說全知無垢光尊者之無謬觀點)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此許觀點極爲合理。
己一、真實宣說:
依據全知龍欽繞降所承許之觀點也可如是安立自宗。
如是龍欽繞降言:前代諸位阿阇黎,
說證未證相爭論,然而本人之觀點,
前之聲緣有多種,然欲獲得阿羅漢,
執蘊我若未證空,不能獲得解脫果。
堪布根華的《淺釋》對我們來說有一種不共的近傳加持,大家一定要認真閱讀分析。因堪布根華是麥彭仁波切的親傳弟子,當時也許是麥彭仁波切給弟子們傳講之後,他才做了這樣一本講義。此講義雖然比較略,但意義非常深,後來很多高僧大德也是依靠它,才得以發揮了自己不共的智慧,因此,堪布根華仁波切對甯瑪巴來講恩德是相當大的。
頌詞中,“前代”指無垢光尊者以前、印藏等地的諸位高僧大德。前面依據月稱論師的觀點已經建立了自宗,那甯瑪巴無垢光尊者的觀點如何呢?尊者在《如意寶藏論大疏·白蓮花》中說:“以前的諸位高僧大德們,在聲聞緣覺是否證悟法無我這一問題上爭論頗多。但我個人認爲,以前的聲聞中,雖有鈍根、利根,以及隨有部、經部等種種不同,但欲真正獲得阿羅漢果位者,一定要證悟我執蘊聚爲空性,否則不能獲得解脫果位 。”
己二(此許觀點極爲合理)分二:一、以經中之喻闡明此理;二、如此承許無有違害。
庚一、以經中之喻闡明此理:
是故此點雖已證,然未圓滿證無我,
經說聲聞微無我,如蟲食芥子內空,
故于微加否定詞,說未證悟法無我。
因此,法無我必定需要證悟,但也不能說需要證悟圓滿的法無我,其實他只是證悟了其中的一部分。爲什麼這樣說呢?《二谛經》中說:聲聞緣覺證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如同被小蟲食用之後剩下的芥子殼內的空間一樣,相比菩薩所證空性十分渺小,以微小之故,加上否定詞而說未證空性。
雖說沒有證悟,但實際已證悟了部分,如此宣說會不會出現相違的過失呢?不相違。世間上也經常對微小的事物加否定詞,比如膽量很小的人,人們說這個人真沒膽量;或者家中食物非常少,就經常會說:家裏已經沒有吃的了。因此,聲聞緣覺證悟很渺小的緣故,可以說沒有證悟。
庚二、如此承許無有違害:
此乃稀有之善說,他無與此相比擬,
如海水雖飲一口,亦不能說未飲海,
如是法之別相我,已見無我許證空。
麥彭仁波切說: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所講非常殊勝,是極其稀有的善說,這樣的善說無與倫比,其他任何人都無法與之相比擬。同樣,我們也可以對麥彭仁波切作如是評價——他老人家在本論中的善說殊勝非常,無人可與其相比。
大海寬闊無比、深廣無垠,有人雖僅飲一口海水,就不能說此人未曾喝過海水。同理,已經見到了別相的人無我,那能否說未證悟空性呢?不能。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說:法無我是總相,人無我是別相,就像樹與紫梗樹一樣。已經見到別相的無我,即可以說證悟了空性,那是不是圓滿證悟呢?並非如此。只是證悟一部分,但也可以說證悟了,就像雖然只飲一口海水,也可以說飲用了海水,…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