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聲匿迹。
通過上述觀察,即使暫時不能徹底斷除我執,但它的力量肯定會日漸衰減。衆生無始以來積累了非常濃厚堅固的惡劣習氣,對于這樣頑固的惡習,必須長時間持之以恒地精進努力修行,否則是很難斷除的。邬金丹增諾吾說:若能聽聞叁遍中觀,我執一定會有所減少,此與大圓滿相差無幾。以前法王如意寶經常引用這一金剛語。尤其《中論》與《入中論》,它們對斷除我執有非常大的幫助,依靠這樣的殊勝竅訣,一日叁省,我執的力量一定會漸漸削減無余。否則,每天聽憑所謂的“我”任意妄爲,不知警醒,那我執必定會在原有基礎上肆無忌憚地增長擴大,這樣一來,各種煩惱也將接踵而來,使自己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
辛叁、以喻說明此理:
倘若了知假立我,滅除我執已足矣。
如雖未知繩無有,而見無蛇斷蛇執。
自宗通過何種方法斷除人我執呢?倘若不僅從道理上,而且已經真正現見蘊聚爲空性、是迷亂假立的,這時即稱之爲證悟人無我。
了知有現量了知、理論了知、總相了知等多種多樣的類別,此處所強調指出的是,並非口頭了知,而是真正通達人我只是蘊聚的假立,通過如理如量的修行,俱生我執的對境已經滅盡,當對境不複存在時,依靠對境産生的果也自然而然不再出現。
需要再再強調的就是,通達人無我根本不需證悟無分微塵爲空性,這一點非常關鍵,而且上述爭論的起點即在于此,因此,大家一定要將這一關要牢記于心。爲什麼這樣說呢?可以通過比喻進行說明,比如有人黃昏時見到一條花色繩子,誤認其爲毒蛇,恐懼異常,後來依靠燈等的光亮照見之後,才知道原來只是花繩而非毒蛇,于是恐懼感頓然消失。這時,不必對花繩再次抉擇——繩子實際是由毛線組成、毛線也並不存在等等,這純粹是多此一舉,因爲只要了知僅僅是花繩即可遣除對毒蛇的恐懼,再沒必要繼續分析下去。
在上一比喻中,對毒蛇的恐懼實際是人我執,對繩的執著則屬法我執,二者是分開比喻的。龍樹菩薩在《微塵證悟品》中也說:黃昏時對毒蛇的恐懼是人我執,對繩子的執著是法我執。通過這一教證,對龍樹菩薩的觀點也可一目了然,也就是說,如毒蛇般的人我執是産生輪回痛苦的根源,若通過各種方法證悟其爲空性,雖未了知繩子不存在,但對輪回的恐懼已經斷除,如果希求斷除所知障,則繼續觀察繩子同樣不存在也是必行之舉。
《四百論》中說:“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爲智者。”諸位修行人,最初趨入佛門時,首先需要遮除非福德的惡業,行持善法;中間應對人我進行遮破;最後,如同繩子等邊見也應一一破除而現前大智慧。對阿羅漢來講,首先破除我執時,只要了知蘊聚爲空性就足夠了,但如果想要獲得菩薩或佛的殊勝果位,則再次詳細觀察十分有必要。
丁四(建立究竟無二之唯一乘)分四: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二、若許他宗觀點則唯一乘僅成立宗;叁、宣說自宗觀點極爲合理;四、依此成立龍樹、彌勒菩薩究竟密意無有二致。
抉擇上述空性道理時,佛宣說了聲聞、菩薩、佛等所證的種種不同之空性,雖然在空性本質上無有差別,但釋迦牟尼佛爲度化不同根基的衆生而暫時對空性做了各種各樣的分類。實際一切空性均是一味一體的,所證悟的空性也並非分開成立,因此,于最究竟時就需要建立無二唯一的一乘。
戊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
最終必定需證悟,諸法本性爲一體,
見彼智慧亦一體,龍樹月稱二師徒,
依據理證而宣說,成立究竟唯一乘。
暫時來講有八乘、五乘、叁乘等,按密宗說法也可分爲九乘——顯宗叁乘、外續部叁乘、內續部叁乘。但無論哪一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後都要證悟諸法無來無去、不一不異、無有自性的本體,也就是通達法界真如之本義;而法界真如義的能取智慧,其實也是圓融一體的。
對此,龍樹菩薩和月稱菩薩依靠教證、理證進行過明確闡述,並且宣說了“究竟唯是一乘”的道理。龍樹菩薩說:“法界無二故,智慧亦無別,佛說叁乘法,皆爲引衆生。”也就是說,法界圓融一體,智慧也無絲毫差別,佛之所以暫時宣說叁乘法,就是爲了引導無量無邊不同根基的衆生趨入佛門。月稱菩薩也說:“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一切諸法本體根本沒有高低賢劣之分,若能真實通達這一要點,就已經趨達法界真如地,而能通達的智慧也即究竟智慧地。
戊二、若許他宗觀點則唯一乘僅成立宗:
月稱論師與龍樹菩薩以教理建立了最後唯一乘,無論何者最終皆應通達此種境界,能夠如是了達也是最高的見解。而格魯派個別大德所建立的觀點——聲聞緣覺早已證悟圓滿空性的說法完全不能成立。
假設依照汝觀點,聲聞已見彼性故,
依據理證怎成立,一乘僅是立宗已。
如果真的是“叁乘見道同一”,聲聞在未入大乘時即已證悟,則龍樹菩薩和月稱菩薩又爲何依靠理證建立唯一乘,如此也僅成立宗而已,完全無有立足之地了。爲什麼呢?聲聞緣覺早已證悟一切空性,那究竟一乘的依據何在?雖然你們不得不承認究竟一乘,因對聖者龍樹菩薩與月稱菩薩所說觀點無可反駁,但實際上,除聲聞緣覺的智慧以外再也沒有更究竟的了,由此導致究竟一乘的觀點僅僅是一種立宗,根本無法成立。
戊叁、宣說自宗觀點極爲合理:
我們自宗將聲聞、緣覺、菩薩分別安立,暫時所證悟的空性也有所不同,最後趨達佛地時究竟證悟一切萬法的真實本義,如此一來,暫時叁乘或究竟一乘皆可名正言順地立足于自己的位置之上,與他宗所許具有本質上的差別。
于此雙運之智慧,唯有現見最究竟,
即是唯一真如性,聖者終皆到此地。
自宗甯瑪派認爲,于最後境界時,能抉擇者是現空無二的雙運智慧,以此現見萬法最究竟的本質——一切法之真如本性。何爲真如性?凡夫階段,以眼根見柱子、以耳根聽聲音……此時並未通達“柱子”的真如性,通過精進修行之後,獲得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這時即可見到柱子等一切法的真如性。一切聖者趨達此真如性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所要到達的卻是同一個目的地。
因此,自宗觀點暫時安立叁乘十分合理,究竟時安立一乘也成順乎自然,就如同千支萬流之江河自然而然會同歸于大海一般。如果對自宗麥彭仁波切的論典與其他宗派的論典進行比較觀察則不難發現,以自宗觀點可以輕而易舉诠解龍樹菩薩、彌勒菩薩之密意,比如有關聲聞乘的觀點,雖然各種說法多種多樣,時而說證悟時而說未證悟,但麥彭仁波切對其鞭辟入裏地分析,誠可謂深中肯綮、入木叁分。這裏也並非自吹自擂,如果未見到他宗所著論典、不了知他宗觀點,自以爲是地對自方作贊歎也不合理,但有智慧的人通過閱讀前輩大德留給後人堆積如山般的論典著作,便可知其一二。可是千萬不要因此産生邪見,認爲對方不知道諸佛菩薩的究竟密意,諸高僧大德以不同目的撰著了諸多寶貴論典,後學者應求同存異,在解釋時將其分爲了義和不了義進而善加抉擇。不過,對後來個別大德將不了義執爲了義的說法,也應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否則對諸佛菩薩經論教義很難解釋。
戊四、依此成立龍樹、彌勒菩薩究竟密意無有二致:
是故此理若通達,龍樹觀點彌勒論,
猶如蔗糖與蜂蜜,互爲圓融易消化。
彌勒菩薩的論典如《現觀莊嚴論》中,開篇講到聲聞緣覺已證悟空性,般若佛母是它的因;講寂止時說般若佛母距離聲聞緣覺很遙遠,以此說明他們並未證悟。月稱菩薩在《入中論》、《入中論自釋》等論典中,也是有時說證悟有時說未證悟,似乎很難結合起來宣說。再者,第叁轉*輪中所講的聲聞緣覺沒有證悟空性,和第二轉*輪中所講的已證悟空性,也似乎存有矛盾之處。實際上,若將麥彭仁波切所講的有關竅訣完全通達,則對龍樹菩薩和彌勒菩薩、二轉和叁轉所宣講的教言,完全可以如糖與蜂蜜般圓融一味,不僅無有絲毫矛盾之處,而且對自相續會有極大幫助。
釋迦牟尼佛經典中所宣講的內容非常甚深,作爲凡夫直接閱讀經論以期領會其中所蘊藏的深刻內涵可謂難乎其難。以前在印度有這樣的說法,唯聖者以上方可诠解經典之教義。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般若觀點主要由龍樹菩薩與文殊菩薩诠釋,因此,不僅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也十分有必要強調和弘揚二位尊者的論典。同時,除《現觀莊嚴論》外,彌勒菩薩的主論典主要解釋第叁轉*輪教義,釋迦牟尼佛曾說彌勒菩薩未來將成爲彌勒佛,所以對他所宣講的教義也不可等閑視之。
總而言之,釋迦牟尼佛的叁轉*輪,也即甚深、廣大的所有教義全部可以融于一體,在聞思修行過程中,應善于了知佛經、論典中不同說法之密意,沒必要妄生穿鑿,肆意取舍。
否則如吞禁忌食,腹內不適成腫瘤,
成百教理手術刀,同時刺入深畏懼。
否則,就會如同吞食互爲禁忌之食物般,因腹中不適而惡化成腫瘤。對于彌勒菩薩、龍樹菩薩的究竟觀點,應了知並不矛盾,若未能如是通達,認爲月稱論師和無著菩薩的觀點相左、彌勒菩薩與龍樹菩薩的教義相違,心中産生諸多矛盾之處,最終必會導致相續中蔓延無邊無際的邪見,堪布根華說:“結果不由自主地發出以邪見誹謗正法與補特伽羅的叫聲。”
對于如此惡劣的邪見腫瘤,需要以成千上萬教證、理證的手術刀一同刺入,這時,即使仍然固執己見地認爲“自方見解准確無誤”的頑固不化者,也會怛然失色,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慘叫聲。
諸學者應通達各宗派互不相違、圓融一體的密意,“宗爲通,說亦通 ”,若能真正通達宗派圓融之理,則如何宣說也可暢通無阻,否則是絕對行不通的。且不說佛教中的其他宗派,僅甯瑪派自宗也分有八大教派,如若相互之間妄加評論也只是徒造惡業。因此,各位應通達諸法的真實奧義,以及各宗派之間說法的不同密意,對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爲度化不同衆生而顯…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