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9

  ..續本文上一頁續的實執,這樣必定會有所收獲。

  下面宣講他空的相關道理。真正的他空應該是意義上的他空,這一點,覺囊派以及甯瑪巴都是承認的,在麥彭仁波切的《如來藏他空獅吼論》及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如意寶藏論》等論典中都講到了他空,但他們從語句上並未承許自己是他空派,而甯瑪巴的明朗羅紮瓦及其傳承下的個別大德則承許他空,語句上也已經明顯地宣說了。那他們所許的他空與此處所破之他空是否相同呢?完全不同。明朗羅紮瓦等認爲:如來藏的本體以如幻如夢的方式存在。他們認爲如來藏空,但空的方式並非相似空。與此種了義觀點結合,《涅槃經》、《楞嚴經》中的許多觀點也就很容易解釋了。

  有關自空、他空的辯論是相當大的,法王如意寶說:以前在石渠求學時,有時一晚上都會針對這一論題進行辯論。不過,堪布根華不太喜歡辯論,他在解釋第一個問題時說:“自空他空互相爭議大,若墮現空之邊則有過,現空不違雙運宗派勝,持此豈非已勝一切宗?”

  庚二(遮破他宗所許他空)分叁:一、他空非真實空性;二、以比喻闡明此理;叁、對此贊歎應成非理。

  辛一、他空非真實空性:

  通常依他之空性,決定不是真空性,

  通常而言,依靠其他法成立之空性決定不是真空性,無論是“柱子以柱子本體不空以其實有空”的空性,還是“如來藏不空以依他起來空”的空性,依靠釋迦牟尼佛抉擇的空性之理進行衡量時,它們都不能稱之爲真正的空性。

  辛二(以比喻闡明此理)分二:一、如馬牛喻不成雙運;二、如水月般無二雙運人皆得證。

  壬一、如馬牛喻不成雙運:

  馬上雖不成立牛,豈能確定彼馬空?

  比如看見馬上沒有牦牛,這時能以此決定馬爲空性嗎?瓶子的本體不空,而其上柱子存在也好不存在也好,對瓶子有什麼關系呢?這只能算是一種相似的空性,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自釋》中引教證進行說明:“經說:“大慧!于一法無一法之空性,是一切空性之最下者。”由牛非馬故說牛非有,不應道理,自體有故。”馬與牛的比喻即來自于此。

  覺囊派當中,如覺囊全知在《了義海》中將如來藏抉擇爲如幻如夢,並未承許其與外道常有自在的我無有差別。外道認爲“有一個常我,對這個我,任何人也不能觀察,他是常有自在的”,因此我們也不能說“如來藏是不可言說的,是常有的”,這樣一來,內道所說的如來藏與外道的常我則成了無有差別。

  覺囊全知在很多佛經中都有授記,說他將來會弘揚他空法。在佛教曆史上,布敦仁波切是自空派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有一次覺囊全知欲與其辯論,布敦仁波切爲觀察緣起,隨手翻開《大鼓經》,發現其對覺囊全知授記得十分清楚,覺得自己若辯論肯定不會獲勝,故而不想辯論。第二天他便對侍者說:“今天若有上師找我,你就對他說布敦上師到其他寺院講經了。”之後自己便住在旁邊的房子中沒有出來。覺囊全知來了之後,聽說布敦上師講經去了,于是對其住房右繞叁匝,並以一般辯論的姿勢,對房子用右手拍左手做了叁次,此時,布敦上師躲避的房子裂開,之後,覺囊全知便離開了。此後,布敦上師對他空也生起了很大信心,但並未舍棄自己的觀點,後來布敦上師圓寂時,其弟子于光明境界中見到上師對他說:“千萬不要放棄自空派,此觀點十分殊勝。”

  當時,覺囊全知認爲自宗觀點非常殊勝,專門做了他空派最有名的一部論典——《了義海》。宗喀巴大師也做了《辨了不了義》以破斥其觀點,但大師于其中並未提及覺囊全知的名字,黃教的說法認爲:《辨了不了義》全部是在破覺囊全知的觀點,但宗喀巴大師並不像凡夫辯論一樣指名道姓,並針對此人開始宣說種種過失。也有人說:宗喀巴大師到人間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度化克主傑和甲曹傑,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寫《辨了不了義》。

  有些後學者,不要將自己分別念虛空中出現的少許光明境界當作外界廣闊虛空中的大光明,實際上,我們的微小智慧就像牛蹄迹中的水,而他人的智慧卻如同廣闊無垠的大海一般。前輩高僧大德都是通過長時間的苦行精進修持的,因此有智慧的修行人,不要因爲得到幾個儀軌的傳承或灌頂就心滿意足,這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見彼馬匹于牦牛,有何利益有何害?

  見到馬匹上沒有牦牛這一點後,對證悟馬的空性有何利益有何害呢?此二者之間不存在任何利害關系。同樣,現在見到瓶子時,所謂實法的有或沒有,對破除執著瓶子這一點有什麼利害嗎?比如普通的牧童等世間人,他們並未見到瓶子上的實法,雖如此,仍然對瓶子存在相當大的執著,因此破除這樣的實法對他們來說無關痛癢。

  抉擇空性時,一定要對法的本身進行抉擇,像有些人認爲那樣——破除實法後的空性與色法本體的顯現二者成爲無二雙運,這一點根本是不合理的,也沒有任何必要,與黑白繩子搓在一起無有任何差別。真正的現空雙運,就是柱子本體爲空性,雖是空性卻可以如實顯現。雖然此種現空雙運的境界很難在凡夫人的心識前出現,但通過此種方法進行抉擇後可以發現——如黑白繩搓一起的現空雙運實在不合理。

  是故不空輪涅法,不成有法與法性,

  現空雙運與有寂,等性于此悉無有。

  若如此承許的話,則所空的實有與不空的柱子、瓶子等,以及空的輪回與不空的涅槃,它們之間根本不能成立有法與法性的關系。但從真正意義來講,有法與法性是同一個,涅槃即是世間,世間的本性就是涅槃,《中論》中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即爲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辨法法性論》中說:“其中法所立,即是說生死,法性所安立,即叁乘涅槃。”所謂的有法是指生死輪回,而法性則指叁乘涅槃,輪回、涅槃之間實際是有法與法性的關系,因此輪回就是涅槃,涅槃即是輪回。若未通曉此理,將不空的法與空法二者強加在一起,根本不能成立法與法性的關系。

  不僅如此,所謂的現空雙運、有寂等性等說法也將無法立足。所謂的現空雙運可分入定、出定兩種,入定的現空雙運遠離一切有實無實,是真正的現空雙運,龍樹菩薩說:“離有實無實,雙運乃佛陀。”出定時的現空雙運是指如水月一般,柱子的顯現即是空性。此理首先通過中觀推理進行抉擇,之後于自心不斷串習——一切都不存在,皆是如幻如夢的。

  若認爲如來藏本體不空或柱子本體不空,以這樣的他空方法進行抉擇時,所謂現空雙運的概念以及有寂等性等說法都將不複存在。《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因此,若諸法爲空性,則現空雙運、有寂等性皆成合理;若諸法本體不空,則不論是名言中的因果輪回,還是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都將無法合理抉擇。

  一般來講,無遮可分兩種,一是辨別後得時的無遮,所謂辨別後得即指瑜伽士已徹證真正能取所取無二之空性,于後得時,日常的行住坐臥等威儀仍舊隨順一切世間規律,此時中觀有所承認。另一種是究竟入定時,即抉擇究竟中觀見解時,以聖者根本慧定爲主,無有任何承認。因此,中觀是否有承認、入定有沒有執著,對這些問題應詳細分析,中觀應成派所抉擇的正見是聖者根本慧定的境界,其前不存在有無是非等任何戲論,否則,即不能成爲究竟實相。如此抉擇時,從萬法空性的角度,暫時可以承許爲無遮。對此沒有必要懷疑,從釋迦牟尼佛到後來中觀應成派的所有傳承上師皆于各自論典中抉擇了無遮空性,但若像無遮派個別大德所許“自本體不空而以實體空”,或如非遮派所說“法性不空而以二取法空”,如此抉擇則不符合真正的般若教義。

  對真正的中觀境界進行抉擇是非常困難的。藏傳佛教的寺院中,有很多智慧超勝的高僧大德從小就通過辯論等方式對此進行抉擇,至今仍有許多問題未能得出究竟圓滿的結論。不過,通過辯論方式抉擇,對打開自相續的智慧大有助益,有些人認爲自己的修行境界非常好,但卻經常入于昏睡或無記的狀態中,這樣的修行不會成功。老年人可能聽不懂中觀所講道理,但《中觀四百論》中說:“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在聽到如此殊勝的空性法理時,若心中認爲:“諸法可能是空性的吧?”“人我和法我也許不存在吧?”這時在自己的阿賴耶上已經種下了善根,以此爲因,或許來世遇到殊勝的空性法門,也可以成爲辯論非常厲害的小僧人……因此,諸位修行人應對殊勝的空性之理生起信心。

  現在有些人,不要說大中觀、大圓滿,僅僅是拜拜佛、吃吃齋,當然與一般視佛教爲迷信的人相比,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好了,但如果想脫離輪回苦海,就必須手持中觀的寶劍,奮力斬斷自相續中無明邪見的網罟,如此方能獲得真正的究竟解脫。長期堅持不懈地聞思修行,是很多出家人及曆代高僧大德的風範,藏傳佛教對這一點曆來都是最爲重視的。在座各位以後回到自己的寺院,能否具足現在這樣的聞思條件和機會非常難說,因此,大家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間,努力精進地聞思,這一點非常重要。

  壬二、如水月般無二雙運人皆得證:

  前文以馬和牛的比喻說明他空不能證悟雙運之理。下面繼續以水月的比喻,說明若他空是真空性則應極易證悟。

  如說水月非真月,天月空與水月現,

  若是無二之雙運,誰皆輕易證雙運。

  水中所顯現的月影並非真正的月亮,如果認爲:天月于水池中不存在這一空性與正在明明朗朗顯現的水月,此二者即是無二雙運。這樣一來,倒是每一個人都很容易證悟此種現空雙運的道理了。

  稍有辨別智慧者皆可了知:水月正在顯現,此顯現中不存在天月,因天月具足遣除黑暗的能力,而水月雖然顯現卻根本無有這種特點。但若認爲“水月與天月之間是現空雙運”,這一點確實任何人都極易了知,但釋迦牟尼佛以及諸高僧大德所抉擇的…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