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寶燈▪P37

  ..續本文上一頁上。因此,即便你以最世俗的態度利用佛法,希望它能給自己帶來財富與運氣,你也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兒。而且我相信更多的學佛人都是想從佛教中覓得了生脫死的智慧,那就把自己的學佛計劃設計得更長遠一點兒吧!碰到挫折、艱難困苦時別動不動就埋怨佛菩薩,嫌他們沒幫助自己,嫌他們白受了我們的“供養”、禮拜,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耐心與信心,《金剛經》中“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那一段經文才應該被每一位學佛者奉爲座右銘。

  回顧自己的學佛曆史,雖說1995、1996年就已開始接觸佛教,但1999年之前基本未曾系統聞思修過。除了這一缺憾以外,當時存在的最大問題現在看來毫無疑問是缺乏菩提心——既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也不懂得如何發起殊勝的菩提心。這一缺憾希望後來的學佛者能夠盡力避免。1999年發生了兩件對我影響很大的事,一是看了《米拉日巴尊者傳》,一是來到了五明佛學院。尊者的傳記對我啓發太大了,從此我就下定了沿著尊者的足迹一生聞思實修的決心,我真希望所有的知識分子都能看看這本傳記,相信很多人在閱讀過後會有很大的思想轉變。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當你把全部身心,甚至性命都撲在探求真理、誓求佛道上時,一生了斷就不再是夢想了。而我,以及很多學佛的知識分子,我們最欠缺的恰恰就是放下一切,特別是放下我執、放下分別念的拼命苦修。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就離不開它了,從此不論到哪我都會隨身帶著這本寶書。而五明之行則決定了我今後的修行方向,並讓我找到了生生世世最可靠的依止處——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

  記得是在那年的春節前後到的五明,剛到雪域聖境時高山反應強烈得不行,不過硬撐著還是聽了您的幾堂課。堪布,剛才您看見我時沒認出來我,但我永遠也忘不了您,因我第一次進經堂聽課時就被您抓住了——我當時頭上還帶著一頂帽子。您先說不能帶著帽子聽法、進經堂,但您馬上又補充道:“如果身體不舒服、感冒了,或者非常怕冷、不習慣,這些情況下佛經中說可以特殊開許。”這番話我會牢記一輩子的。總共只在五明呆了七天,其間拜見了法王等高僧大德,見到法王的那一刹那,心中就發下了一個誓願:從今往後,乃至證得菩提果之間,願我與一切衆生都能不離法王,都能沐浴在他老人家降下的法雨裏。當時的感覺永生難忘,就像一個孤兒在多年離散之後終于又回到了家庭的懷抱。

  從五明回來就明確了今後的修學方向——人生短暫,生命無常,既如此,那就不要在佛學的汪洋大海中盲無目的地東西覽勝了,今後就把全副精力投入對甯瑪巴教法的聞思修吧。從此,我開始了系統的對甯瑪巴教法的了解、研究、修行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天天都要向法王祈禱,祈禱他老人家加持我,因爲我相信一個真正的大成就者,他的慈悲一定無緣周遍。結果,他老人家真的多次出現在我的夢境中,這真令人感動萬分。當然我不會過分執著這些夢境,但法王對我的開示及鼓勵卻大大增上了我對佛法的信心,也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至誠禱告,以及清淨信心的重要性。從1999年到現在,我一直堅持念誦《祈禱聖者法王如意寶》之念誦文,還有《勝利道歌》等金剛句,這樣做的結果便是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都得到了增長。

  1999年下半年,我參加了國家的地震考察團出訪國外;2001年我又到某國做訪問學者,其間,除了《米拉日巴尊者傳》外,我又多帶了一本寶典——《定解寶燈論》。堪布您翻譯的這本論著,剛開始時我怎麼看也看不懂,覺得簡直比天書還難讀,但我依然沒有輕易放棄閱讀、理解它的打算,我還是堅持祈禱法王、您與麥彭尊者,希望能理解緣起性空的究竟含義。結果某天在開車回家時,無意間看到了天邊的一輪彩虹,猛然間腦海裏就迸出“無來無去”這幾個字。趕快回家,趕緊打開《定解寶燈論》,一口氣讀完,胸中長長吐出一口氣,恍然大悟的感覺頓時油然而生。以此爲契機,後來我又將此書讀過很多遍。真是一遍比一遍更殊勝,一遍比一遍更令人信心大增。讀過本書,再看《心經》、《金剛經》,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法王說佛法是絕對真理,此話真稱得上是千真萬確。世間千萬種理論,每種理論都在被後一種理論推翻、修正,唯有佛法,作爲終極真理,經得起時間的百般考驗!只有我們暫時理解不了它、讀不懂它的問題,永遠也不會存在它過時與否、落後與否的問題,因爲它揭示的是空性之理!千姿百態的大千世界,它唯一的來處便是虛空,唯一的去處依然是虛空,世人只注意“無”中所生出的“有”,從來就未曾關注過萬法的真正本源,因此才會被實執所困,因他們發現不了“有”背後的“無”,以及連“有”、“無”都要最終舍棄的大空性,那才是不變的唯一真理。把握住了它,也就把握住了永恒;把握住了它,也才能超越生死輪回。

  窺探到了《定解寶燈論》的一點點真谛,讓我對世間法則徹底生起了厭離。想想看,如果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求取功名利祿上,那該是對生命資質的多大浪費啊!這些全都是些空中樓閣,無常一到立刻灰飛煙滅。人類所創造出的一切物質財富,無論外表多麼光鮮豔麗,都不應該成爲我們生命的主人與生活的動機、目的,但可惜的是,大多數世人都成爲了它們的奴隸。

  發自內心地奉勸一句,不管有沒有人聆聽:請把時間抽出來一部分投入到對佛法的研習中來吧!對我個人而言,佛法帶給我的最大利益便是讓我明白了打碎我執、樹立空性正見的重要意義。這樣,我就能一步一步走向自在、走向自由、走向解脫。總有一天,我會與《高僧傳》裏的那些先行者共遊舞的,我堅信!

  在談話過程中,圓善博士還供養了我一首他自己寫的偈頌,內容多是對我的贊歎之句。我個人以爲那裏面的文詞應屬出于恭敬心的一種誇飾,故而此處略去不用。但他的自述卻非常有內容、有價值,這才是讀者所應關注的重點。望有緣者審慎深思!

  

  博士訪談錄(十八)

  放下情執 清淨梵行

  如是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在她于川大讀碩士期間,我就與她相識了。印象中,這個活潑可愛的女大學生非常健談,盡管所學專業是宗教學,但她對種種社會思潮、思想動態、人心走向的了解與捕捉,卻異常敏感、准確。言談中,多次聽她講起過自己對愛情現象的分析與看法,可能她周圍的許多人都爲情所困,故而才引得她對這個問題格外關注吧。

  不僅如是博士身邊有很多人深陷愛情的漩渦中,放眼這個世界,能通透愛情本質的清醒者又有多少呢?經常都會碰到一些人,包括學佛多年的人向我傾訴他們的戀愛悲劇,不是被人甩了,就是愛上一個根本不愛自己的人,或者美好感情出現裂痕了,抑或越戀愛越沒感覺了……究其原因,這些飽受情感折磨、煎熬的人士,大都不明白所謂愛情的本質。他們自以爲清醒地投入一場場戀愛遊戲中,自以爲能在全人類普遍最執著的愛情故事中找到甜蜜、找到幸福、找到歸宿、找到發現、找到依靠、找到神聖、找到宣泄處與避難所,但這些自認爲的清醒者恰恰稀裏糊塗地忽略掉了一個基本事實:既然萬法皆無常,難道唯獨愛情可以逃脫無常之網的羁絆嗎?既然一切情感的本質都源自人心的分別念,刹那遷變的念頭難道能給愛情提供永不變遷的堅強後盾嗎?

  寫到這裏,自然想起了月稱論師在講解《中觀四百論》的注疏裏提到的一個譬喻:從前有個人對自己的醜妻子非常厭煩,某天他在外面看見了一個美女,不由得生起了很大的貪愛。他日日夜夜不停思量道:要是能得到這個女人,我該多麼快活啊!朋友知道了便告訴他:“我可以想辦法讓你與這個美女幽會,但她種姓高貴,不願與別人說話,所以你在與她接觸的時候,千萬不要說話。”然後朋友就告訴他應于某時在某地等待那位美女。到了約定的時間,朋友將那位醜妻子悄悄帶到了約會地點,在黑暗中將其交給了那位想入非非的丈夫。第二天,此人對朋友說:“啊,昨天那位女人真好,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其他女人能給我帶來那麼大的滿足快樂。”

  希望一切情執深重的人們都能好好思考思考這個公案中所包含的哲理:愛情到底是你心中的幻象,還是有獨立自存的本體?你愛的到底是一個滿足了你內心期待、幻想的假合體,還是一個客觀、實有的對象?說到底,愛來愛去,你愛的都只是你的分別念而已。而一切分別念都是無常且刹那生滅的,就像今天喜歡穿這件衣服,明天心境、環境一變,你又會喜歡上別的衣物一樣。世人不懂愛情的無常本質,以爲它是永恒的、客觀的、神聖的、高尚的,故而才會爲之神魂顛倒、夜不成寐,甚至犧牲一切,以至性命。假合的我們執著假合的愛情,這應該被稱爲千古絕唱,還是愚人夢呓?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如是博士對此問題的看法吧:

  作爲一名受叁皈五戒近十年的女性佛教徒,我深深地感謝上師叁寶對自己的慈悲攝受和加被護佑,真誠感謝上師叁寶賦予了我全新的生命,讓我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義、價值和目的所在。

  以我的切身體會而言,能否放下情執、不做愛情的奴隸,對任何一個在家佛教徒來說都是必須面對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修行之路上,這是人人都回避不了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我們所生存于其中的文化環境中,幾乎所有的文學藝術作品都在向人們傳達著這樣一種觀念:愛情是人生當中最美好和最值得追尋的東西,能擁有一份真正的愛情,生命才會煥發出最亮麗的光彩,尤其對女性而言更是如此。比如紅極一時的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中就有這樣的“名言”:沒有了愛,生命就像一口枯井,了無生趣。受這些文藝作品的影響,很多人“爲了愛,夢一生”。許多婚外戀之類的家庭悲劇也因此而上演,不少人亦因沈溺于愛河中而不思進取、荒唐度日,信佛之前的我也頗受這種觀念的影響。

  皈依佛門後,在上師指導下修加行、念誦百字明和金剛薩埵心咒、吃長素,因緣具足時常在…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法醍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