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旅途腳印▪P19

  ..續本文上一頁圓滿的本來清淨與任運自成也是對二谛雙運的進一步闡述。《勝乘寶藏論》雲:“從世俗顯現分稱爲任運頓超,從空性勝義分稱爲本來清淨。所謂二谛,並非異體,是同一本性、不同反體的關系,如同一人既是婆羅門,也是具戒者。”榮索班智達也說:“證悟二谛無二,能了達法與法性無別,此人可稱爲具大圓滿見行者。”龍欽巴與榮索班智達這兩大車軌的大圓滿祖師的訣竅,相信對于具備信心與智慧的人來講,是十分珍貴的。

  

  智慧是成就的因,善法是成就的助緣。修道時,于勝義谛中修持般若智慧,世俗谛中勤積如海善法,福慧二資不得偏廢,須互相攝持,方能成就無上之菩提。

  壬午年四月十八日  

  2002年5月29日  

  離  世

  窗外肆無忌憚地燦爛了一個春天的花朵開始凋零,滿地落英缤紛,被車輪碾作泥、行人踩爲塵。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那麼短暫,一瞬、一刹那、一眨眼間就飛逝而去。春花萎落、秋葉飄零,示現了宇宙的無常;紅顔易衰、青絲成雪,示現了人生的無常。

  如果我們不能從大自然所昭示的真谛中預知死亡的無常,在如露如電的人生中,空耗暇滿,爲無明繩索所縛,貪執世間財物及親友,對死亡毫無准備,一旦死亡來臨,就會有千變萬化的醜態上演。如同《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因執著于多點了一盞燈而死不瞑目。

  如何安度人生、迎接死亡,佛陀爲我們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只要擇其一而不懈,條條道路通羅馬。

  若能通達生死涅槃本自平等、諸佛不生不滅、心佛無二無別,念念安住實相,心心契合佛意,以佛知見觀自心性,則能越諸瀑流,永斷無明,究竟解脫。

  對于沒有修持至如上境界的薄地凡夫,麥彭仁波切爲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言:“如沒有以上境界,僅依隨念釋迦佛一次,也能往生極

  

  

  樂刹土。”所以,無論釋迦牟尼佛還是阿彌陀佛,只要有信心,臨死之前強烈祈禱,就一定會往生。但是,如果強烈地貪戀世間的財物、親人,即使你多年持咒,也將功虧一篑。

  壬午年四月十九日  

  2002年5月30日  

  人  海

  擁有各種膚色、言說各種語言的人,彙集成了無邊無涯的“海洋”。有的人熟知水性,成爲風口浪尖的弄潮兒;有的人隨波逐流,成爲淘汰的沈澱。看人海波濤洶湧、潮起潮落;觀世間幾度沈浮、無終無盡,總是在不停地忙碌奔波,隨業流轉。令我不禁望洋興歎:唉!可憐的世人!

  大善知識桑莫瓦大師是修習《那諾六法》的成就者,他精通顯密,具有神奇莫測之神變神通,並創建拉普寺,培養了大量傳人。可謂心德流播于天下,法雨沐浴于四方。他說:“世間八法對于我們世間衆生而言是極爲普遍的。其中,對快樂的追逐更是普天率土之衆生的共同行爲。于此大地之上,所有的衆生都在爲自己所希冀的快樂而東奔西跑、晝夜顛簸。

  

  

  其實,一切快樂的根源都潛伏著痛苦。所以,我們不應該面對快樂就欣悅開懷,值遇痛苦就灰心喪氣。如果爲了今生的快樂,而花費大量心思,甚至不擇手段,勢必埋葬自己的來世。如果像這樣貪圖快樂幸福,則無論是修法還是做世間的任何事務,都是追求今生、沈溺于世間八法的鼠目寸光之徒啊!大家應當深思!後人也應以此爲借鑒,審慎思維,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勞碌身心所追求的一切,卻如水紋般稍縱即逝,克怎巴雲:“若未究竟舍離貪欲念,此生瑣事則如水波紋,一波方平諸浪又興起,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薩迦班智達也雲:“心思繁雜則令散亂衆,事務接踵而至恒忙碌,諸等皆需漸次受誘惑,如此虛耗人生可知曉?”

  可見,不論你在人海之驚濤駭浪中如何搏擊,終將被擊得體無完膚。一個明智的人應遠離事務的束縛,如《虛空藏》所雲:“抛棄家庭與依靠,逐利瑣事極寡鮮,行于寂靜之深山,俨若野獸般生存。”

  不要希求在茫茫人海中做一朵耀眼的浪花,速速逃離才是明智的。

  壬午年四月二十日  

  2002年5月31日  

  六  一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看著街上天真活潑的兒童們,令我想起我曾度過的兒童節。

  在15歲之前,因爲沒有接受過任何的正規教育,從沒有人告訴過孤陋寡聞的我世上還有兒童的節日,直至我15歲上了小學。

  記得那天的天氣格外晴朗,我這個已經稱不上是兒童的“兒童”,混迹于一群真正的兒童當中,唱著歌,等待著附近的牧民送來我們渴望的酸奶。因爲我的年齡太大,我的個頭幾乎和老師不相上下,卻不得不裝出“兒童”的模樣。現在想起來仍覺得滑稽。後來,我轉入了宗塔中學,也意味著我“兒童”時期的結束。

  如今,我已邁入不惑之年,了無牽挂、無憂無慮的赤子生涯已成了一個遙遠的夢。令我慶幸的是,我已跨入佛門,並得遇良師,使我在有生之年能時時沐浴佛法的甘露。

  不知兒時的夥伴如今怎樣?他們是否也如我一般幸福?眼前的這些孩子們又有幾個能享受佛法的甘甜?答案一定不會盡如人意。很多兒童因缺乏正確的引導,終如其父輩一般,爲業惑煩惱所牽,空耗暇滿。

  我永遠不會忘懷自己曾在一個佛教國家度過的一次兒童節,那些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能蒙受佛法甘露熏陶的兒童們,在舞臺

  

  

  

  上用自己所學到的佛教理念演繹著佛教故事和佛教常識,盡管稚嫩,卻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種下了善根,使他們不至于邁上通往惡趣的生活軌迹。如果這種過兒童節的傳統能發揚光大,傳遍全球,那該多好啊!

  壬午年四月二十一日 

  2002年6月1日  

  弘  法

  在當今時代,能夠弘揚佛法並具有實修實證的高僧大德十分匮乏,一些沒有弘法能力的人卻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希望自己能投入到弘法利生的事業中去。其實,弘法也並非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樣簡單,必須在具有前世的發願、自己的修證已經獲得成就等種種因緣具足的條件下,方可利益衆生。

  最近聽一法師說,在他所住持的寺廟,很多修行人都因別人的挑撥而離去,心裏十分傷心。聽了他惋惜的感歎,我多想告訴他,弘法也要隨緣。如果具備能力,擁有道場及所化衆生,在外因內緣具足的情況下,當然應該盡心盡力以智慧明燈驅散無明黑暗,延續佛陀慧命,宣講如來教法。如果因緣暫時不具備,則獨善其身,向內觀極其重要,不一定要強求什麼表面上的弘法利生

  

  

  

  

  

  

  

  當然,在這物欲橫流、正法凋零的時代,作爲荷擔如來家業的佛弟子,敷演大乘佛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有人認爲需有一定成就的人才能弘法,薄地凡夫是沒有資格弘法的。其實不然,只要對某種傳承或某部經論,比如《俱舍論》很精通,有一定感悟,契合佛意,即使在其他方面沒有修證,在斷除自利心的前提下,也可以爲別人將自己所知所解的顯宗教言灌輸于人。而且,大成就者也不一定顯現成就相,也許,在你我的周圍,一些看似平凡的衆生,正是大菩薩乘願而來。在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中,不是也有示現爲下劣種姓的嗎?

  “未成菩提先度人,此乃菩薩初發心。”弘揚佛法也不一定要建道場,並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有緣的人,令其相續中對佛法生起哪怕一絲一毫的信心,其利益也是無量的。

  壬午年四月二十二日 

  2002年6月2日  

  風  燈

  見解不穩固的修行人,對叁寶的信心,猶如風中之燈,隨時都會熄滅。在遭遇違緣時,往往會退失見修,甚至生起邪見,頻造惡業。所以在修行之初,依止善知識,通過聞思,生起八風吹不倒的穩固正見堪爲當務之急。當然,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實修,以殊勝智慧斷除分別念,安住真如境界的修行者,更是稀有難得,值得稱道。

  德巴堪布是我初入佛門的導師,他傳給我的前行修法,是我進入修行大海之明燈;他傳給我的大圓滿法,是從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前輩祖師處傳下來的無上至寶。每當看到他那瘦弱的身軀,總是讓我信心倍增,他從小依止善知識,精進聞思修行,不僅精通五部大論及甚深密續,而且通曉音律、擅長工巧。

  在他28歲至40歲時,正值動亂期間,他雖然被迫放牧和幹木匠活,甚至被關進監獄,仍然不間斷地聞思修行。放牧期間,他的腰間總是藏著經書,一到寂靜地,就展卷苦讀;做木工期間,他白天辛苦勞作,夜晚緊閉門窗,于燈下攻讀至深夜。

  我12歲時第一次見到他,當時他穿著灰色的衣服,他告訴我說,在此形勢下,作爲佛弟子,心裏對叁寶的向往不能舍棄。若想在狂風暴雨中也能護持正念,使信心之燈不致熄滅,必須一心祈禱上師叁寶。說完此話,一縷金色的陽光透過窗戶灑了進來,照在他紅潤光滑,沒有一絲皺紋的臉上。使我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溫暖。現在想起來,當時的情景仍然曆曆在

  

  

  

  目,記憶猶新。

  83年政策緩和以後,智慧淵博、慈心廣大的德巴堪布,就利用他在上羅科瑪鎮的木工房,開始爲大家傳法,我的五加行也是在此期間圓滿的,並最終在他和日嘎喇嘛座前,披上了出家衣,踏上了一條通往解脫的不歸路。

  作爲修行人,我能否也像德巴堪布那樣,在任何艱難歲月,都能護持佛法之燈長明不滅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叁日 

  2002年6月3日  

  遍  知

  遍知無垢光尊者是普賢王如來的化身,他的教言字字千金,有緣見聞者實爲無量劫所修福德所感,應當生起大歡喜心。

  將揚羅珠江措曾說:“在印度、西藏,雖然有很多智者高僧,但所造論典絕沒有超勝于無垢光尊者的。” 無垢光尊者本人也說過:“我所講教言實在難得,從中很容易得到廣深成就法門。”

  

  

  華智仁波切也殷殷教誨道:“其他分別念所造論典,越看越增上分別念;而無有造作,超越意識的論典,即使聽聞一句,也會無勤生起等持。具尋思分別的論典,學了也是…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