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旅途腳印▪P31

  ..續本文上一頁

  吉衮巴在《善法明燈論》中也說:“任何修行人都應像野獸一樣,不依止其他地方而應到寂靜地,這樣利益衆生的事自然能成辦。到城市講經、賜竅訣是不合理的。佛法興盛時,不缺少佛法。在五濁惡世,雖然缺少佛法,但衆生剛強難調,不思維意義,只耽著詞句。初學者想以講法調服衆生不如隱身匿迹。你與他們交談,他們卻嗤之以鼻;你往回返,他們則亦步亦趨;你躲藏起來,他們又四下找尋。你需要供養時,他們不予理睬;你不需要時,他們卻強行給予。有邪見的衆生很難調服,因此應依于寂地,像野獸一樣。這樣,也能持如來教法,成爲具信人之商主。即使是野蠻人,在看見住山之人時,也會生起信心。爲了自他二利,應恒常依于寂地。”

  四時有節,百花有序,度化衆生也要講究時序。這也是佛陀與前輩大德反複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的,不要把這些忠言當成耳邊風了!

  壬午年七月初七  

  2002年8月15日  

  恭  敬

  恭敬心,是修行人,特別是修習密宗者自相續獲得大小一切功德的源泉。若時常沈浸于慈悲、恭敬的氛圍中,則可感受佛法的精髓。要知道,一切意傳加持均來自于恭敬心。

  如果所作所爲缺乏恭敬,即使聰明、能幹、精進,並精通叁藏十二部經典,也難以體悟言語所無法表達的境界。

  無數的高僧大德,也是以常人難以企及的恭敬心,才得以以心印心,獲得無有絲毫垢染的傳承加持,證悟法界實相,成爲引領群生,蔭蓋四方的一代傳承祖師。在很多高僧傳記中,都不惜大量的筆墨,濃墨重彩地描述前輩大德

  

  

  

  以恭敬心獲得加持的細節。

  我認識的一位並不具有先天智慧,但修行境界卻令人矚目的修行人曾告訴我:“像我這樣愚笨的人,相續中生起的哪怕一絲一毫功德,無不得益于對上師叁寶的恭敬。”

  頂果欽則仁波切也曾說:“諸佛的加持總是加被在有強烈信心的人身上。陽光照射一切處,卻只有放大鏡聚焦之處才能引火燃草。當諸佛的慈悲通過你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鏡時,加持的火焰就在你心中燃起。”

  爲了加持的火焰能在我們心中燃燒得更猛烈,焚盡五毒的根苗,請再添上一把恭敬的柴。

  壬午年七月初八  

  2002年8月16日  

  屍  骨

  短暫的夏天匆匆而過,漫無邊際的原野上已露出秋的痕迹。雖然夏末的花朵仍然頑強地挺立著,但卻怎麼也抹不去秋季來臨的蕭瑟。

  距離色達十幾公裏的亞龍寺旁,是盛夏季節鮮花最茂盛的區域。我和索頓一行興致勃勃地趕去,妄想在這裏找到一些夏日的尾聲。也許是精誠所至吧,零零散散的花兒強打著精神,裝點著氣數將盡的翠綠原野,居然也顯出了一點繁榮景象。

  歡快的小溪似乎還沒察覺到封凍的臨近,哼著波爾卡般的曲調,沛然而下。流水聲與遠處牧民的歌聲、馬群的嘶鳴聲相和,組成了一曲輕快的多聲部迎賓曲,恭候著我們的光臨。

  同伴們開始生火燒茶,不便在一旁袖手旁觀的我只得溯水而上。離這裏不遠是一個著名的屍陀林,據說與印度的清涼屍陀林無二無別,有不少的鷹鹫千裏迢迢從印度飛來。竹欽堪布菩提金剛的母親圓寂後,就是在此屍陀林天葬的。我想,這裏一定是空行聚集的勝地。

  一具腐爛的牦牛骨架吸引了我的視線,不知何時、也不知何因它被棄置于此。令人窒息的惡臭吸引了逐臭的小生物們,各種小蟲附滿了整個骨架,令人厭惡,也讓我想起我的這付行將就木的臭皮囊。雖然明知終有一天我也難逃此劫,自己卻整日爲這假合的身心勞碌奔波。這活生生的教材提醒了忘乎所以的我,如同花木飄零的秋季,如同奔流不止的溪水,如同身

  

  體強健的牦牛……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老師,一種強烈的厭世心油然而生。我祈禱著十方諸佛及上空的空行們,祝願眼前的這些生靈能早日解脫。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遠處傳來了同伴們呼喚的聲音,太陽已將它一半的臉藏到了地平線下,我不得不揣著沈甸甸的心回去了。

  壬午年七月初十  

  2002年8月17日  

  

  

  品  味

  我不喜歡口頭上的空頭支票,嘴上說得再動聽,若沒有將之融入自己的行動,即使你會講再殊勝的法,如果沒有通過修行品味到其真實的味道,到死時只是種下一些善根,對今生來世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華嚴經》雲:“比如聾樂師,能令他衆樂,然自聽不見,不修法亦然。河中大海上,具船之舟子,能度載他衆,然自葬其中,不修法亦然。比如糖甜味,說不能感受,咀嚼可品味。如是空性味,說不能感受,以修可品味。”可見,佛法的偉大也不在于停留在語言上,必須通過親修實證,才可品出其真正的涵義。

  一些學佛人,參閱了許多經論及祖師語錄。可謂皓首窮經,博聞強記,但卻只停留在文字上,于消除煩惱無有絲毫幫助,這無異于說食數寶。本可用來解脫自他的佛法于這類人,只起到了滿足虛榮心的功效而已。

  藏族也有一句諺語:“佛法僅僅知道不夠,必須修行;食物僅僅擁有不行,必須食用。”我們應放下萬緣,學以致用,日日夜夜品味法之

  

  

  

  

  

  

  

  

  勝味。既然手中掌握了通往解脫寶庫的鑰匙,就要想方設法打開這一寶庫的大門。

  壬午年七月十一日  

  2002年8月18日  

  出  家

  一名來自丹東的女大學生到我這裏來要求出家。看到眼前身材修長、面目清秀、正值青春韶華的年輕人,我想起了世間人對他們的種種不解,今天何不利用此機會打探一下她的想法呢?也可以此衡量她的決心。

  “你爲什麼要出家?很多人認爲像你這種年齡的青春少女出家,無異于尚未怒放的花朵遭到了摧殘,是滅絕人性的,你對此有何看法?”

  聽了我的提問,本來顯得十分腼腆的她仿佛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向我傾訴起來:

  “在很多人看來,在家可以滿足物質和精神方面的種種需求,比如:乘洋車、住洋房,還有他們一贊叁歎的所謂愛情。爲了這一切,他們付出了畢生的代價,然而卻往往事與願違。爲了物質財富,即使絞盡腦汁,也不一定能滿足日益增上的貪欲。縱然腰纏萬貫,一呼百應,但又有幾人能不被牽累,來去自由,抽身于爾虞我詐的名利場?

  再說所謂的世間情愛,又有幾對能真的相約到老?大多數都只落得一拍即散、勞燕分飛的結局,能不反目成仇,已算是萬幸。這樣的在家生活真稱得上是幸福嗎?

  出家不但不是滅絕人性,反而更能讓我們在修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出家!”

  聽了她的講訴,我釋然了。看來她不是處于一時沖動,而是經過認真思索才作出的決定。《大智度論》雲:“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願我們都能擁有鴻雁翺翔滄溟,海闊天空的廣大胸襟,不要被孔雀沈重的華麗羽毛,拖累了我們遨遊法界天空的翅膀。

  壬午年七月十二日  

  2002年8月19日  

  

  

  嗡  嗡

  在藏族的謎語中,是這樣形容蜜蜂的:不是老虎卻有老虎的花紋;不是犏牛卻有犏牛的聲音;不是老鼠卻鑽老鼠的地洞。不管如何,在很多人眼裏,蜜蜂是辛勤勞作的象征。

  早上吃糌粑時,來了一只大蜜蜂,不停地轉繞並發出嗡嗡聲。按照藏族的說法,如果一人被蜜蜂轉繞,就表示這是他中陰身的親人未得解脫,中陰法王開許其以蜜蜂之身來尋求善法。藏族人在此時一定會念一些觀音心咒、金剛薩埵心咒之類的咒語,以超度這些不甘的亡靈。

  “你是我的哪一位親人呢?”回答我的是一陣“嗡嗡”聲,陰陽間的交流只能以這種方式進行,近在咫尺,卻無法以語言溝通,這是多麼的無奈!我無言以對,只有竭力念誦心咒、佛號,以告慰“親人”。

  一些佛經中對此另有說法,《寶箧莊嚴經》中雲:“大悲尊主觀世音菩薩至斯裏蘭卡,見耶扣謀傑大城市糞便處住有成百上千種昆蟲,爾時觀音菩薩化爲蜜蜂形象,發出嗡嗡聲,義爲

  

  

  頂禮佛陀,其余蟲類聽此亦隨念頂禮佛陀,從而以智慧金剛摧毀二十種薩迦耶見,終皆成菩薩,名爲口香,往生到極樂世界。”“也許你是佛菩薩的化現,那麼請問您的“嗡嗡”聲包含何等密意?”回答我的仍是“嗡嗡、嗡嗡”。

  無論它是前來求助的中陰身,還是普通的旁生,或者是諸佛菩薩的化現。我想,沒有比祈禱叁寶更好的做法了。

  無論我們在花園中觀賞五彩缤紛的鮮花,還是在草原上飽覽一望無際的原野,時常會碰到微小可愛的生靈,玩賞興奮之余,不要忘記輪回衆生的境遇,更不要忘記怙主叁寶的恩德。

  壬午年七月十叁日  

  2002年8月20日  

  見  師

  以歡喜心見上師,或聽聞上師名號後生起歡喜心有無量功德。能時時系念上師,學佛的信心自然會增上。佛弟子在夢中、定中,若能見上師、見佛、見菩薩,是信心深固的明證。同時,有真實信心的,才會確信非佛法不能利濟自他。

  具有法相的上師,至少是具足世俗行、願

  

  菩提心的菩薩,對如此菩薩無論以信心或以貪心目視,均有無量功德。《趨入定不定手印經》雲:“譬如,將十方世界中一切衆生之雙目挖出,有人將彼等複原,或者將關于漆黑監獄中之十方世界一切衆生釋放,令彼等享受轉輪王或梵天之安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視大乘信解菩薩,且贊頌之,則福德勝過前者無數倍。”《聖者寶積經》中講述了商主之女勝德母,因對樂生菩薩生起熾火般的貪心,以致命絕身亡,以此果報,死後轉生叁十叁天的公案。

  《百業經》中也記載了婆羅門子因見佛生喜,以此功德得以在十叁個大劫中不墮惡趣,又于十叁個大劫中轉生天人,享受諸樂,最後轉爲人身,出家修持叁十七道品,證得獨覺果位的公案。

  由此可見,對總集叁寶爲一身的上師生起貪戀之煩惱也有很大功德,更何況以信心目視、供養上師?

  上師是引領我們逃離痛苦淵薮、駛抵解脫…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