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命表現出由衷的關愛。我們講「愛」很容易談,因爲只要某人一談起戀愛,他必定很認真,只是這種愛有副作用,容易造成痛苦與傷害,我們所講的是究竟的愛,沒有副作用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動機呢?一種純粹利他,不爲自己,不給人壓力,不要求回饋的。佛教的教育是要引導衆生走入一種完美的生命模式,對大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記得當初我念文化大學的時候,最尊敬的人是我們的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我打從內心尊敬他。我那時候的私生活糟透了,賭博,同居,打麻將,嗑藥,整天幹這些事情,也沒人告訴我這是不對的,老師也不知道我們私底下在幹什麼,爸媽也不知道。雖然如此,我每天喜歡跑到院長辦公室去,看他一個人埋在書堆裏,寫寫寫,一個月寫一張,所謂全神教的思想,接近儒家的思想。每個月周會的時候,院長上臺一直念,底下都在講話,沒人聽他的,他還是照念。那時候我內心很景仰他,心想,以後老了也要跟他一樣,所有的研究就是要讓學生得到生命的智慧,雖然那時候天天玩,但總算種了一點善根。
各位,你現在的心靈基因是什麼,將來就會生出什麼樣的小孩,這道理必須明白。我爸爸常說:「奇怪,我生意做那麼大,賺這麼多錢,怎麼生出你們這些兒子不做生意?沒人想接我的公司。」爸爸在高雄開了一家安榮企業公司,我們家兄弟都叫黃榮什麼,黃榮什麼,他說「安榮」就是安你們這四個榮。你們一個做董事長,一個做總經理,錢都給你們存好了,就是沒人要接,都跑開了,他內心很不能接受。有一天我跟爸爸說:「爸爸!其實你內心痛苦我也知道,賺這麼多錢,就爲了給這些兒子,所以生下我們四個小孩討厭做生意。」我講這個是希望大家多培養清淨的善根,做生意很苦,也很虛僞,一個成功的生意人處處要防著別人,防著被騙,表面上是成功的生意人,但潛意識裏很討厭做生意,潛意識裏很喜歡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我們兄弟都差不多到了叁十叁歲就不工作了,四個都一樣。我老弟現在還在晃,大哥也在晃。我跟爸爸說,不要怪我們,因爲你也是叁十幾歲就不做事了,整天閑著沒事幹,好在有祖先留下一點家産,有一點福報可以用。我算是幸運的,叁十五歲出家,在「大愛」的世界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我們今天要談的重點是,當你想把愛的力量展現出來,用到別人身上的時候,首先必須空掉自己的心,沒有自我,沒有自私,對方才能接受你的看法。佛教所說的「空」是幹淨的意思,不汙染的意思,什麼都圓滿了,幹幹淨淨的。「空」也代表對真相的了解,沒有對立分別。有了相當程度的空觀以後,雖然尚未證得空性,但慢慢會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
有時候我很喜歡叫人家看天空,各位不妨也練習練習,天空看久了以後,只會看見內心深處的寬闊,因爲你抓不到虛空,但隨處可以容身。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有住」,看見喜歡的東西,總以爲抓得住,忘了看自己的心,甚至忘了自己是誰,所以我喜歡看天空。其次,我很喜歡看海,海一望無際,所以我以前很喜歡釣魚,一面看海,一面聽海浪的聲音,有沒有魚上鈎都無所謂,那時候很清楚自己的念頭,各位不妨也試試。我以前到過緬甸閉關,也到韓國閉關,躲在地底下,上面只有一個桶子,底下好深,一點光線都沒有,那時候修七天的短期閉關,沒有一點亮度,沒有一點聲音,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讓你的心活著,其他統統看不見。那時候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在幹什麼?
我們現代人的心很忙,即使坐下來也想看電視,一百多個頻道還不夠,不知道自己在忙,也從來不認識自己。我有一個朋友已經閉關五年了,還沒有死,還在裏面,五年沒見到光,沒聽見聲音,該吃飯的時候吃飯,目的就是想把自己的心提升到非常清明的階段。希望各位將來也有機會修行,不能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也沒有機會讓自己的心靈提升。可能你的職位、金錢已經提升了,年紀也提升了,但心靈還停留在非常原始的層次,知道意思嗎?這是個重點,一定要抓到。一切事物存在的目的,都是爲了讓我們看清楚這一念心。佛教經典跟我們說,世界是心造成的,你創造了自己的一切,包括外表,聲音,智慧,全是自己的心造成的。曾經有兩個人去看醫生,醫生宣布其中一個得了癌症,最慢二十一天,必死無疑,二十一天之後醫生說,不好意思,我拿錯報告,結果得癌症的病人沒事,沒得癌症的病人已經死了!從這一個實例我們可以知道,原來一切事情的重點在我們的心,你可以把癌細胞用心變成正常的細胞。就算大限已到,該舍報了,也是快樂舍報,來世還有一個快樂的生命,無所畏懼。
在嘉義,有位教授跟我談一個問題,他說現在教書實在沒意思,學生根本不聽課,互相熬時間而已。我跟教授說,你講這話不負責任喔!如果我也講這個話,那我這一些學生怎麼辦?所以各位一定要培養深刻的思考,找到內心的支撐點,是什麼?「生命的快樂」。想一想到底什麼可以讓我快樂?是現在追求的這個嗎?或是人雲亦雲,別人做什麼,我也跟著做什麼,如果是這樣,那你是活在一個迷失的世界中,而不是踏實的內心世界。活在迷失的世界中,看起來五彩缤紛,但其實充滿不安,冷漠,懷疑。人際間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如果兩個人結了婚,彼此又不信任,那是很可怕的。老公今晚出去吃飯,不曉得跟誰在一起?你又不能抗議。
以前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告訴我們,要把你的朋友分成ABC叁種。一種是你可以完全信任的,畫A,例如爸爸媽媽;B呢?是一個善人,可以跟他做好朋友;C呢?可能要離他遠一點。但其實這種分類方式不太好,因爲我們會開始去想,哪一個是A?哪一個是B?如果想不通就去擲筊,或合一合八字再來結婚。自從認識佛法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觀念錯了,行不通,其實每一個都是A,這人再壞也是A,爲什麼?因爲人人本性是圓滿的,沒有一個人天生是不好的,只是我們無法使對方的佛性展現出來而已,是我們自己不圓滿。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寺廟裏看到,好人禮拜觀音菩薩,殺人放火的也拜觀音菩薩,尤其我在監獄裏的所見所聞,更讓我肯定這一點。那些即將執行死刑的,他一定要找個信仰,幾乎沒有一個說他沒有信仰,這表示什麼?表示衆生內心都有共同的本性,佛菩薩就從這一共同點出發,開展出大慈大悲的宗教情操。大家不妨將此一重點作爲人生的目標,將來年老了,才不至于有枉費一生的感慨。
修︱身︱齊︱家─六念處的教義
佛世時代的一名大護法——給孤獨長者,第一次見到佛陀的過程非常不可思議。有一次他爲了兒子的婚事到王舍城去找親家商量,一到之後,親家告訴他:實在對不起,平常時候,我一定第一個接待你,但今天實在沒時間,因爲我要去供養一位聖者,他是偉大的佛陀。給孤獨長者一聽見佛陀的名號,內心非常震撼。各位!每個人都有宿世的因緣,當他聽見「佛陀」二字,不知道爲什麼,心裏也很想見佛陀,當天晚上睡不著覺,輾轉難眠,索性不睡了,起床散步,突然間他心頭放光,他隨著光芒一路走進森林,而佛陀也早在森林裏等著他,長者見了佛非常歡喜,聽了佛爲他說法之後,當下證得初果,從此之後他開始護持佛教,熱心供養僧衆,幫助貧窮人,做了種種的善事。
在佛陀爲四衆弟子宣講的佛法當中,「四聖谛」是非常根本的教理,今天我利用這個機會來爲大家做個簡單的說明。佛陀說:第一個生命的真理是「苦」的真理,必須了知苦的逼迫性;第二是「集」,這是指痛苦的原因,來自哪裏呢?生命的苦不是外來的,也不是別人傷害你,而是自己造成的,因爲沒有智慧,不了解真相,任由貪瞋癡起作用,才爲自己招來無邊的苦果。記得小時候,我很喜歡看魚,也很喜歡釣魚,把魚釣回來,畜養起來覺得很快樂。但是爲了釣魚,必須到釣具店買蚯蚓,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拿到溪邊捕捉小蝦,再用魚鈎勾住小蝦釣魚,從來沒想到它們的痛苦。今天如果拿刀子在你親生兒子或媽媽身上挖來挖去,你一定痛苦不堪,但當初爲了滿足自己的快樂,不知傷害了多少生命,這就是所謂的「集谛」,因爲無明,因爲貪愛,不了解因緣果報而造下惡業,也爲自己帶來痛苦。諸法是因緣生,也是因緣滅,我們聽聞佛法之後,了知一切法不可得,畢竟空,無所有。因爲欣羨「滅谛」的寂靜,因此努力觀照一切法的空寂性,這是所謂的「道谛」。若要詳細說,「道谛」即是「八正道」的開展,若簡單說,即是「緣起法」。佛陀常說:「我論因說因」,緣起法的真理是佛法中非常根本的一環。
舍利弗、目犍連,兩個人是好朋友,一輩子追求真理,有一天舍利弗看見威儀莊嚴的馬勝比丘托缽經過,心想,這是什麼人?天上的神嗎?爲什麼他的威儀舉止,安詳的眼神,我從來沒見過?一股求法的沖動驅使舍利弗上前作禮:「請問,閣下跟誰學道?」馬勝比丘說:「我跟佛學」,「佛教了你什麼,可以告訴我一些嗎?」,「我生性驽鈍,沒有全部學會,但記得一首偈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這一首偈子,立刻證得須陀洹果,他回去後告訴目犍連這一樁事情,目犍連見到舍利弗的容貌變了,心裏明白他必定已得甘露法味,于是請求舍利弗將馬勝比丘說的偈子告訴他,目犍連聽了之後,要求舍利弗再說一遍,共要求了叁遍,舍利弗也說了叁遍,第叁遍說完,目犍連也證得了初果。兩人這時心裏非常清楚,佛陀是難得一見的大師,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心靈導師,于是帶領他們的弟子衆一起來到佛的地方,依止佛陀。七天之後,舍利弗證得阿羅漢,又過了七天,目犍連也證得阿羅漢。
各位,我講這個故事,大家可以想見「緣起法」是多麼重要!懂得緣起法,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有…
《愛與慈悲的故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