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續如法修行。然而文殊菩薩卻是手執利劍,于大衆的面前,直向佛陀那兒走去,快要到達佛的左右,竟然舉起利器,欲向佛陀刺去!以五逆罪說,文殊菩薩似乎欲犯出佛身血的大罪。其實我們不必爲文殊菩薩害怕,因這正是文殊菩薩度衆生的大方便。何以知之?因爲這時佛陀止住文殊菩薩說:你要刺我,當然有你要刺我的理由,而我亦不怕你來刺,但是希望你且慢一步,先想好刺我的善巧方法,然後再來行刺不遲,你認爲怎樣?
文殊菩薩經佛這樣一講,就止步在低頭沈思時,佛陀又對文殊菩薩說:你要刺我是可以的,但必要善巧如法,否則的話,應當知道,你所得的罪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得告訴你: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人的生命體,亦複如幻如化的,既沒有實在的我,亦沒有實在的人,試問你所執劍欲殺何人?將來又會受到怎樣的殃報?我老實地對你說:如果有一個實在的人,你去將他殺死,才會構成你的殺害之罪,才會使你感受罪殃之報,既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我人之性是了不可得的,當然就無所謂殺害,亦無殺害重罪可得了!
時五百菩薩在旁,聽佛陀對文殊菩薩這樣地開示,當下了達罪惡之性本來是空寂的,對過去所作的重罪,何必作無謂的憂悔!于是當下證得無生法忍。本此可以證知文殊菩薩執利劍以刺佛陀,不過是其度衆生所運用的善巧手段而已,並不是真的要刺殺佛陀。同時我們也可知道,文殊菩薩手中所持的利劍,根本就是代表文殊菩薩所具的不可思議的微妙智慧,不能把它當作真的利劍來看。
7.文殊菩薩到今日仍在各處現身說法。例如:文喜禅師朝禮五臺山,曾蒙文殊應現指引佛法,文喜禅師後來參谒仰山,頓了心契,並于任典座之職中開悟。有一次,文殊菩薩在飯鍋的蒸氣上現身,文喜禅師舉著飯鏟便打,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見,惑亂不了我。」文殊菩薩也回答:「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叁大劫,卻被老僧嫌。」文喜禅師已經徹見了自他不二的道理。
(一)叁世覺母──諸佛之師、諸佛之母
文殊菩薩雖現菩薩身,實則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當中皆已成佛,如過去世號爲「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則爲「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世則號「普現佛」,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叁世覺母」。
又雲:《首楞嚴叁昧經》中的「龍種上尊王如來」,在《八十八佛洪名寶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薩。
在許多經典中,都推崇文殊爲諸佛之師、諸佛之母,不僅因其智慧超群,更因其悲願深廣。文殊曾發誓言:「諸佛之中,若有一位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由此可見其度衆悲願之廣大。
在《佛說放缽經》中,釋迦牟尼佛亦曾說言:「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處胎經》中文殊菩薩也說:「昔爲能仁師,今爲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爲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爲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因爲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菩薩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二)智慧冠群品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舉凡大乘法會,文殊幾乎都參與其中,協助佛陀宣揚大乘教理。從經典中的記載,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
1.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眉間放白毫相光時,唯有文殊菩薩知佛深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
2.在《維摩诘經》中,維摩诘生病,佛陀座下諸大弟子及大菩薩,都不敢去探病,因爲他們都曾經被維摩诘诃斥過,最後只有文殊菩薩當仁不讓,率領衆人前去,並和維摩诘居士暢論不二法門之理。這是文殊菩薩智慧威德發揮至極的表現。
3.除此之外,佛陀時代的許多小乘行者,也是得力于文殊的協助教化,而回小向大。例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在證得宿命通後,因爲見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種種重罪,而心生憂悔,不能更進一步了解無生法忍的道理。文殊爲了教化衆人,于是手拿利劍逼向佛陀,佛陀即借機開示:「一切法如幻如化,無我無人,爲誰殺而受殃?」衆人聞法,當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也因此而體證無生法忍。
參、文殊菩薩的故事──經典中的記載
(一)關于文殊菩薩與維摩居士
相傳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倒駕慈航的化身。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釋迦牟尼佛成佛後,金粟如來也來娑婆,現作維摩居士助佛弘化。
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有病,世尊即派遣弟子前往問候。舍利弗、迦葉等五百聲聞弟子,無一願作代表,因爲維摩居士的辯才實在太了得,把他們這些小乘人說得無地自容。世尊派彌勒菩薩往問疾,彌勒也不敢領命。最後世尊派文殊菩薩前往。文殊承佛聖旨,詣彼問疾。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作是念:「今二大士共談,必說妙法。」他們皆欲隨從前往。于是文殊菩薩率領大衆,浩浩蕩蕩的來到維摩居士舍。
文殊由問疾而談至不二法門,維摩居士請大衆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各人均以二而解說不二。最後問到文殊菩薩,文殊答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文殊接著問維摩居士言:「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居士默然無言。文殊菩薩即時贊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金粟如來之智,惟文殊菩薩能知能解。他們一唱一和的便說了這一部贊歎大乘、呵斥小乘的《維摩诘所說經》。若無文殊之大智相配合,金粟如來之智不能顯,這部《維摩經》也說不成。
(二)其他經典中的記載
在《楞嚴經》中,文殊是擇法眼,爲阿難及末法衆生,選擇修行的圓通法門。《法華經》中,文殊不但爲彌勒菩薩釋疑,且是發起一經之首。《華嚴經》裏,文殊更是善財童子等六千青少年比丘的導師。
又一次,文殊菩薩與舍利弗到一佛土,見大火彌漫,若人行其中,即于頃間化爲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分。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火上,他們踏蓮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時在文殊菩薩面前,感覺聲聞之智遠不及菩薩之智。
文殊菩薩以大智助佛教化四衆,活潑生動而不取巧,潇灑而不狂傲,點到即止,與世尊配合得天衣無縫。其言行可見于各大乘經中。文殊于世尊滅度之後,與阿難尊者及彌勒菩薩,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流傳後世。
肆、現身中國五臺山
據《寶藏陀羅尼經》的記載,世尊曾告訴金剛密迹主:「我滅度以後,在南瞻部洲的東北方,有個國家名叫振那,國中有座五頂山,文殊童子會在山中遊化,爲諸衆生大說法要。」
中國山西五臺山,即是經中所謂的五頂山,亦即文殊菩薩應化現身的道場。傳說東漢明帝時,從西天來的摩騰、竺法蘭二位聖者,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薩住于此山。自古以來,五臺山便是十方僧俗朝聖的地方,亦曾發生許多關于文殊菩薩現身的公案。
(一)化身貧女索粥
南北朝時,文殊菩薩曾化身貧女,帶著二位童子侍者,及其座下獅子化身的狗,去參加五臺山一年一度的無遮齋會。貧女最初只拿到叁份齋糧,吃完之後又去幫狗要了一份,最後還說肚子裏的小孩也該有一份。貧女不斷地索討食物,引起了分發齋糧信衆的不悅,不但面露惡色而且出言不遜。
爲了啓示大衆平等施食的真義,貧女便踴身空中,化現文殊菩薩形像,並說偈言:「衆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棄,其如愛憎何?」只有從內心真正地恭敬供養每位衆生,才是真正的平等。之後,菩薩更留下發舍利,讓衆生起塔供養,這座塔現在仍留存在五臺山大塔院寺的東邊,作爲菩薩教化衆生的功德見證。
※此故事另一版本:
南北朝後魏時代,五臺山靈鹫寺(今顯通寺),每到春天叁月,依例備設無遮齋會,不論出家、俗家,也不論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錢的還是窮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參加,飽食一餐。
平等施食這足以表示佛法平等,無人我之分別。
一天,有一位很窮的女人,抱著兩個幼兒,後頭還跟著一條狗。她身無長物,孤零無依,來到了靈鹫寺無遮齋會現場,可是尚未到用齋的時分。由于無錢,但也不好白吃,于是她就剪下秀發聊充布施之意。對寺裏的住持要求說:
「我只有這些頭發布施叁寶了,幸勿拒絕!」
「好的,那就收下了!施主是打哪兒來的呀?」
「從來的地方來。」
住持法師看她這麼回答,心裏有些奇怪。不料這女人此時開口:「我還有急事要到別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飲食給我呢?」
雖然開齋時間未到,但施主的要求還是不能拒絕的。
「好的。」于是住持法印法師取出叁份的食物,用意是讓女人和兩個幼兒都能飽足。
但是用過食物,女人又說:「還有我這頭狗,它也得吃一些東西才行啊!」
住持法師無可奈何的,又從裏面搬出一些食物,勉強地交給了女人。
女人又說:「我肚子裏還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來吃。」
住持法師忍不住了就怒斥著說:「你來這裏求出家人布施齋食,卻貪得無厭,是何道理?你肚子裏的小孩根本都還沒有生出來,難道說他也能進食?可是你卻求索再叁,濫貪美味之心,以至于此!不覺得太過分了嗎?」
被斥責了的貧女,這個時候就說了一句偈:「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叁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
說完了這首偈,立刻騰身躍上了虛空,化現出文殊菩薩的德相,這時狗化而爲他座下的獅子,兩個孩子卻是身旁的二位童子侍者。在雲光飄渺,若隱若現當中,又複說偈:
「衆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棄,其知愛憎何?」
這首偈的意思是:你們衆生但知學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雖無可厚非,卻控製不了自己的心識波動,隨著境界而流轉不停。…
《認識文殊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