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然明知要舍下這個外在的身體,無奈你們心中仍然存著愛、憎之心,這又有什麼辦法?又怎麼能得道呢?
當時參加齋會的有一千多人親眼見到了大士的聖迹,聆聽大士警世的偈語,都感動而悲泣著向空頂禮說:「大聖!但願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門,也好讓我們一心奉行!」
空中傳來了偈語說:「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
住持法師這時才埋怨自己有眼不識真聖,取刀准備挖出自己的眼睛,以表對亵渎菩薩的忏悔贖罪之意。
「法師!你不能這樣做!」
「是啊,這麼做于事無補,而且是件傻事啊!」
「贖罪的方法很多,又何苦出此下策呢?」
大衆奪下了住持法師手中的刀,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住持法師于是打消了原意,以貧女(即大士化身)所布施的秀發,建了一座寶塔來供養。
明朝萬曆初年,圓廣法師接任住持,爲了要重新裝修寶塔,在塔下掘得大士的聖發好幾束,顔色像是金色的,仔細再看,發色卻變化不定。
這所寶塔現在在大塔院寺的東側。
(二)清涼石的故事
北嶽山脈向東南逶迤而下,在山西東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衛連綿,形成一塊方圓五百余裏的地方,這便是國內外聞名的五臺山,山區以臺懷鎮爲中心,分成臺懷、臺內、臺外叁個層次,像叁個逐漸擴大的同心圓。
傳說在老早以前,五臺山並非現在這般模樣,也不叫五臺山,而是叫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砂走石,夏天暑熱難當,農民們無法種莊稼。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決心要改變這裏的氣候,他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裏去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涼氣撲來。文殊菩薩被巡海夜叉領進龍宮見龍王,說明來意。
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爲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青龍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青龍就沒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薩無奈,這才說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來化緣,爲了造福人間,他是來求援的。龍王估量歇龍石重達萬斤,一個老和尚無法運走,才放心地答應他。文殊菩薩謝過龍王,來到歇龍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即使巨石變成了彈丸。他將彈丸塞進袖筒,便施告別禮,飄然而去了。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久旱不雨,寸草難生的炎夏。當文殊菩薩把歇龍石安放在南臺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谷後,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地方。于是,這條山谷命名爲清涼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涼山。
就在文殊菩薩取走歇龍石的當天,那些外出的小龍王回來時,發現歇龍石不在了,怨氣沖天,便追到五峰山,四處尋找。氣急敗壞的小龍王,用龍尾把五個峰掃成了平臺;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亂七八糟,至今這些石塊還遍布滿山,人稱「龍翻石」。當然文殊菩薩自有對付他們的辦法。
文殊菩薩告訴他們,歇龍石在秘魔岩的兩座巨大的山岩之中。衆龍剛鑽進岩窟之中,文殊菩薩一聲咒語,兩岩合並,僅留得內寬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縫。文殊菩薩命衆龍在此好好修行,並說要派弟子來朝拜和供養他們,因此這個秘魔岩窟又叫朝龍洞。
傳說朝拜者所見境界不一樣,善良人見佛、菩薩;邪惡人則見不到歡樂境界。真可謂萬人萬境。而且有「朝五臺山,若不朝拜朝龍洞,只算朝拜了半個五臺山」的說法。
這個傳說已流傳了千百年。如今清涼寺雖已破落,但那塊清涼石還在。石長五米,寬二米半,厚兩米,圍十五米,石面青色,有雲紋,人坐其上,頓生涼意。
(叁)化身寒山大士
唐朝時的寒山子,他獨居在五臺山的一個寒岩幽窟當中,平常則和附近國清寺的豐幹、拾得爲伍。寒山的行徑極爲怪誕,幾近于顛狂,他的衣著破舊不堪,臉色蒼白憔悴,每次來到國清寺,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就是對著天空大吼大叫。吟詩唱偈似乎是他最大的樂趣,他的詩偈也都深具意涵。
有一次臺州刺史闾丘胤身患重疾,群醫束手無策,幸蒙國清寺豐幹禅師相救才得以痊愈。之後,豐幹更要刺史到國清寺去禮拜文殊、普賢,並告誡刺史:「慎勿以貌取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應化在世,然其外表不修邊幅、狂放不羁。您若是執著于外相,定會錯失良機。」
刺史到了國清寺,看到寒山、拾得就跪地頂禮、口稱菩薩,兩人卻相視大笑,直呼:「豐幹饒舌!豐幹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爲?」然後就快步跑向後山的岩洞中,一瞬間就躲入岩壁中不見了蹤影,只有在岩洞附近的樹林間,還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許多詩偈。
刺史于是命人抄錄了叁百多首,題爲《寒山詩》。自此世人方知寒山爲文殊菩薩之化身,而拾得與豐幹則分別爲普賢菩薩與彌陀佛的化身。
(四)化身杜順和尚
唐朝杜順和尚,是爲華嚴宗的初祖,他的神異事迹很多。例如有一次他在慶州行化時,有位齋主請僧並設齋供衆。當天齋主准備了叁百人份的齋糧,但近午時卻來了五百人,齋主正爲齋糧不足而憂心,杜順和尚即時開示:「但心平等,無有不辦。」最後,不但齋食足備,而且五百人皆化爲羅漢騰空而去。
此外,杜順曾帶弟子到骊山住茅蓬,當要種菜時,弟子發現地多蟲蟻,無法耕種。于是杜順便劃界灑淨,只見蟲蟻紛紛遷徙他去,衆人因此得以耕墾無礙。
有一次,他將鞋子放在城門邊的路口上,叁天叁夜鞋子都沒有被人拿走,村人皆認爲不可思議,杜順于是告訴衆人:「我從無始劫來,不曾盜取他人一文錢,以是之故,別人也不會盜取我的東西。」
杜順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叁十幾年,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到五臺山去朝禮文殊菩薩。有一天,弟子向和尚辭行,決定前往五臺山去禮拜菩薩。和尚再叁留他不得,只能在臨行前教示弟子:「遊子漫波波,臺山曆土坡,文殊祇這是,何更問彌陀?」
弟子到了五臺山,至誠懇切地朝山禮拜。突然之間,眼前出現一位老者問弟子說:「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來做什麼?」弟子答道:「我從終南山來,來禮拜文殊菩薩。」
沒想到老人卻說:「文殊不在這裏,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
弟子驚訝地叫道:「我事奉和尚叁十多年了,從來不知道這件事情。」老人即說:「有眼不識本性!你趕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趕回去,還有機會見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見不到面了。」
弟子聽了老人的話,趕忙地收拾行囊,盡其所能地趕路。然而到家時仍然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圓寂了。從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順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
(五)大士現形──衣蒲童子
宋朝紹興年間,太尉呂慧卿,學問甚好,也精通佛理,曾注釋《華嚴法界觀》,並出過一本叫《新意解莊子》的書。有一次他外出巡視的時候,乘興遊訪五臺山,到了中臺的地方,忽然之間,雲霧四合,暴風雷雨大作,把整個山林都震動了。
他的侍從都驚嚇得跑去躲了起來。沒多久,大家看到有一條像是蒼龍的東西,在雲霧間出現,露出半個身子。
呂太尉這時候真是驚駭莫名。過了些時,天氣變得稍微晴朗了,往外望去,看見一個皮膚漆黑頭發披散的童子,從腳到肩都纏著蒲草,裸露著右肩膀,手裏拿著梵經箧,向著太尉開口問道:
「請問這位官員,您到底看到了些什麼?害怕成這個樣子呢?」呂太尉就說:「這大概是我夙世的業障惡緣吧!所以才會遇到這種可怕的境界!」
「但是現在不是都已經消失了嗎?不知您有什麼須求來到這個地方的?」「這個──我是想要拜見大士文殊師利菩薩。」「您要見菩薩作什麼?」
「我曾經看過華嚴大教,旨意非常深廣,所以想恭請大士,啓發我解悟經教的心,然後我才能作適當的箋釋,能夠流行于世間,使黑暗長夜的世間能頓獲光明,大心的人見了即時得以開悟。」
童子便告訴他:「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白,先德注釋可解,如十地一品,釋文不過寥寥幾張紙。可是現在的人蔓生枝節,注釋達幾百卷,離開佛菩薩的聖意卻越來越遠,這就是所謂曲解了真如實相了!」
「可是你只是一個孩童,如何敢呵責譏諷那些前輩呢?」
「官員您這就錯了,須知這裏別說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無非是文殊大士的境界啊!主要看您日常處事,若能不迷執于事相,那就是真文殊的境界。怎麼能用凡情來胡亂思慮啊!」
呂太尉忽然從夢境醒悟,于是就跪地禮拜,童子乃現出文殊大士的莊嚴寶相,跨著金獅子,隱隱約約的,漸漸在雲頭消失。
呂太尉因而將所見到童子披穿著草蒲的模樣,畫成了像傳之于後世。
(六)衆生皆文殊境界
再說五臺山另一則較少人知之文殊事迹:某西藏大師,遠從西藏到五臺山朝聖文殊大士。在到達五臺境內後,大師見人即拜。由于大師當時已大有名氣,此舉令他的隨行弟子十分困窘,一直勸止不絕。
大師後來遇上了一個補鞋匠。鞋匠面前有一盤洗鞋用的汙水,臭味熏天,大師卻安然對鞋匠禮拜。鞋匠把一汙鞋裝著洗鞋水給大師飲用,大師顯得十分高興,照飲如儀如嘗甘露。
此時衆弟子按捺不住了,顯得十分不安,大師卻突然爲其弟子強灌了一口汙水。在弟子再張眼看時,面前的鞋匠早已變化成爲文殊師利了,再看四周,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是文殊的化身!
西藏人在傳統上有一個習慣,在踏入五臺山境時,會買下第一位前來兜售東西的人之貨品,不論自己是否需要!
此舉源出于種種文殊化現的故事,故藏人在朝山期間,不論甚麼人,他們都尊爲文殊之人間化現而恭敬對待,絕少拒絕他人的要求!
(七)律師受衣──如馨律師
明朝有一位古心如馨律師,是溧陽楊氏之子。在明朝嘉靖年間,依止棲霞素庵節公剃了度。平日奉持戒律甚嚴,具備了出家衆的五種德行,而對禮佛誦經,更是精勤不懈。事師…
《認識文殊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