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文殊菩萨▪P3

  ..续本文上一页虽然明知要舍下这个外在的身体,无奈你们心中仍然存着爱、憎之心,这又有什么办法?又怎么能得道呢?

  当时参加斋会的有一千多人亲眼见到了大士的圣迹,聆听大士警世的偈语,都感动而悲泣着向空顶礼说:「大圣!但愿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门,也好让我们一心奉行!」

  空中传来了偈语说:「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住持法师这时才埋怨自己有眼不识真圣,取刀准备挖出自己的眼睛,以表对亵渎菩萨的忏悔赎罪之意。

  「法师!你不能这样做!」

  「是啊,这么做于事无补,而且是件傻事啊!」

  「赎罪的方法很多,又何苦出此下策呢?」

  大众夺下了住持法师手中的刀,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住持法师于是打消了原意,以贫女(即大士化身)所布施的秀发,建了一座宝塔来供养。

  明朝万历初年,圆广法师接任住持,为了要重新装修宝塔,在塔下掘得大士的圣发好几束,颜色像是金色的,仔细再看,发色却变化不定。

  这所宝塔现在在大塔院寺的东侧。

  (二)清凉石的故事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

  传说在老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砂走石,夏天暑热难当,农民们无法种庄稼。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决心要改变这里的气候,他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文殊菩萨被巡海夜叉领进龙宫见龙王,说明来意。

  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青龙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他是来求援的。龙王估量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才放心地答应他。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即使巨石变成了弹丸。他将弹丸塞进袖筒,便施告别礼,飘然而去了。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难生的炎夏。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在南台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于是,这条山谷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凉山。

  就在文殊菩萨取走歇龙石的当天,那些外出的小龙王回来时,发现歇龙石不在了,怨气冲天,便追到五峰山,四处寻找。气急败坏的小龙王,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文殊菩萨告诉他们,歇龙石在秘魔岩的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众龙刚钻进岩窟之中,文殊菩萨一声咒语,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缝。文殊菩萨命众龙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朝拜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

  传说朝拜者所见境界不一样,善良人见佛、菩萨;邪恶人则见不到欢乐境界。真可谓万人万境。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龙洞,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

  这个传说已流传了千百年。如今清凉寺虽已破落,但那块清凉石还在。石长五米,宽二米半,厚两米,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

  (三)化身寒山大士

  唐朝时的寒山子,他独居在五台山的一个寒岩幽窟当中,平常则和附近国清寺的丰干、拾得为伍。寒山的行径极为怪诞,几近于颠狂,他的衣着破旧不堪,脸色苍白憔悴,每次来到国清寺,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就是对着天空大吼大叫。吟诗唱偈似乎是他最大的乐趣,他的诗偈也都深具意涵。

  有一次台州刺史闾丘胤身患重疾,群医束手无策,幸蒙国清寺丰干禅师相救才得以痊愈。之后,丰干更要刺史到国清寺去礼拜文殊、普贤,并告诫刺史:「慎勿以貌取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应化在世,然其外表不修边幅、狂放不羁。您若是执着于外相,定会错失良机。」

  刺史到了国清寺,看到寒山、拾得就跪地顶礼、口称菩萨,两人却相视大笑,直呼:「丰干饶舌!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然后就快步跑向后山的岩洞中,一瞬间就躲入岩壁中不见了踪影,只有在岩洞附近的树林间,还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许多诗偈。

  刺史于是命人抄录了三百多首,题为《寒山诗》。自此世人方知寒山为文殊菩萨之化身,而拾得与丰干则分别为普贤菩萨与弥陀佛的化身。

  (四)化身杜顺和尚

  唐朝杜顺和尚,是为华严宗的初祖,他的神异事迹很多。例如有一次他在庆州行化时,有位斋主请僧并设斋供众。当天斋主准备了三百人份的斋粮,但近午时却来了五百人,斋主正为斋粮不足而忧心,杜顺和尚即时开示:「但心平等,无有不办。」最后,不但斋食足备,而且五百人皆化为罗汉腾空而去。

  此外,杜顺曾带弟子到骊山住茅蓬,当要种菜时,弟子发现地多虫蚁,无法耕种。于是杜顺便划界洒净,只见虫蚁纷纷迁徙他去,众人因此得以耕垦无碍。

  有一次,他将鞋子放在城门边的路口上,三天三夜鞋子都没有被人拿走,村人皆认为不可思议,杜顺于是告诉众人:「我从无始劫来,不曾盗取他人一文钱,以是之故,别人也不会盗取我的东西。」

  杜顺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几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有一天,弟子向和尚辞行,决定前往五台山去礼拜菩萨。和尚再三留他不得,只能在临行前教示弟子:「游子漫波波,台山历土坡,文殊祇这是,何更问弥陀?」

  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诚恳切地朝山礼拜。突然之间,眼前出现一位老者问弟子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来做什么?」弟子答道:「我从终南山来,来礼拜文殊菩萨。」

  没想到老人却说:「文殊不在这里,终南山的杜顺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

  弟子惊讶地叫道:「我事奉和尚三十多年了,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老人即说:「有眼不识本性!你赶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赶回去,还有机会见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见不到面了。」

  弟子听了老人的话,赶忙地收拾行囊,尽其所能地赶路。然而到家时仍然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圆寂了。从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顺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

  (五)大士现形──衣蒲童子

  宋朝绍兴年间,太尉吕慧卿,学问甚好,也精通佛理,曾注释《华严法界观》,并出过一本叫《新意解庄子》的书。有一次他外出巡视的时候,乘兴游访五台山,到了中台的地方,忽然之间,云雾四合,暴风雷雨大作,把整个山林都震动了。

  他的侍从都惊吓得跑去躲了起来。没多久,大家看到有一条像是苍龙的东西,在云雾间出现,露出半个身子。

  吕太尉这时候真是惊骇莫名。过了些时,天气变得稍微晴朗了,往外望去,看见一个皮肤漆黑头发披散的童子,从脚到肩都缠着蒲草,裸露着右肩膀,手里拿着梵经箧,向着太尉开口问道:

  「请问这位官员,您到底看到了些什么?害怕成这个样子呢?」吕太尉就说:「这大概是我夙世的业障恶缘吧!所以才会遇到这种可怕的境界!」

  「但是现在不是都已经消失了吗?不知您有什么须求来到这个地方的?」「这个──我是想要拜见大士文殊师利菩萨。」「您要见菩萨作什么?」

  「我曾经看过华严大教,旨意非常深广,所以想恭请大士,启发我解悟经教的心,然后我才能作适当的笺释,能够流行于世间,使黑暗长夜的世间能顿获光明,大心的人见了即时得以开悟。」

  童子便告诉他:「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释可解,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寥寥几张纸。可是现在的人蔓生枝节,注释达几百卷,离开佛菩萨的圣意却越来越远,这就是所谓曲解了真如实相了!」

  「可是你只是一个孩童,如何敢呵责讥讽那些前辈呢?」

  「官员您这就错了,须知这里别说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无非是文殊大士的境界啊!主要看您日常处事,若能不迷执于事相,那就是真文殊的境界。怎么能用凡情来胡乱思虑啊!」

  吕太尉忽然从梦境醒悟,于是就跪地礼拜,童子乃现出文殊大士的庄严宝相,跨着金狮子,隐隐约约的,渐渐在云头消失。

  吕太尉因而将所见到童子披穿着草蒲的模样,画成了像传之于后世。

  (六)众生皆文殊境界

  再说五台山另一则较少人知之文殊事迹:某西藏大师,远从西藏到五台山朝圣文殊大士。在到达五台境内后,大师见人即拜。由于大师当时已大有名气,此举令他的随行弟子十分困窘,一直劝止不绝。

  大师后来遇上了一个补鞋匠。鞋匠面前有一盘洗鞋用的污水,臭味熏天,大师却安然对鞋匠礼拜。鞋匠把一污鞋装着洗鞋水给大师饮用,大师显得十分高兴,照饮如仪如尝甘露。

  此时众弟子按捺不住了,显得十分不安,大师却突然为其弟子强灌了一口污水。在弟子再张眼看时,面前的鞋匠早已变化成为文殊师利了,再看四周,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是文殊的化身!

  西藏人在传统上有一个习惯,在踏入五台山境时,会买下第一位前来兜售东西的人之货品,不论自己是否需要!

  此举源出于种种文殊化现的故事,故藏人在朝山期间,不论甚么人,他们都尊为文殊之人间化现而恭敬对待,绝少拒绝他人的要求!

  (七)律师受衣──如馨律师

  明朝有一位古心如馨律师,是溧阳杨氏之子。在明朝嘉靖年间,依止栖霞素庵节公剃了度。平日奉持戒律甚严,具备了出家众的五种德行,而对礼佛诵经,更是精勤不懈。事师…

《认识文殊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爱与慈悲的故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