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讓我們具有更廣博的一種生命觀

   我們剛才唱《賛僧歌》,僧寶是住僧寶持,叁寶最主要的象征。無盡意菩薩代表我們衆生問佛陀:“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諸佛菩薩來我們世間,給我們帶來了福報,還帶來光明。主要還要講解,不講解的話,我們沒有辦法了解自我。

   就像佛陀成道,一直給我們講法。講的是世間的苦,我們衆生的苦,這個苦我們自己擁有的,擁有了百千萬億年還不知道。是因爲講我們的缺陷,講我們的不圓滿,從而生起一個能夠自我提升的一個決心,把這個漏洞補起來。這個心生起來了,如是的去做了之後,自然而然生命就越來越進步,自我也有能力看清事情的真相了,這就稱爲智慧。如果那個漏洞不補,智慧無從生起。

   像我們現在廿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積累到現在已經很豐富,擁有各個學科的知識。從學術的上面來說,我們還認識了很多,但是對于實踐上來說,不能夠替代古人的。我們老祖先對事物的認識,這個理論我們可以不需要兜圈子,馬上就可以學到具體准確的理論方面的知識。但是作爲生命上的實踐來說,我們怎樣來運用我們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命,這個不能替代我們的。我們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我們一下就可以想像到,但是你的床前明月光,你自己低頭思故鄉,這個是李白不能夠替代你的。

   我們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積累下來,我們各個學科分的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順利了。包括我們佛教也是這樣,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比佛陀的時代某一些阿羅漢還要有福報,爲什麼?你想想看爲什麼?就是我們現在比佛陀時代某些阿羅漢還要有福報。因爲某些阿羅漢還沒有全部的聽聞佛陀一生的教法,他或是某一次到別處安居去了,或是受佛陀派遣到其他地方弘法去了,布教去了,有很多法沒有聽到。但是我們現在叁藏十二部經典,卻記載了佛陀一生的教法。

   阿難陀尊者甚至以前還沒有給佛做待者的時候,還沒有長大,沒有跟佛陀出家前的法,佛陀也趁機重新給他講一遍,所以出的教法是那樣的完整。

   甚至在佛陀涅槃之後,那個時候,初弘佛法的人很多還是停留在事相上,這個教法的相上。佛陀就是這樣子行的,我們應當也是這樣行,這個是形象上應該是最容易模仿的。但是慢慢地由于這個上面模仿的也發生有一點小小的異議,還分出上座部、大衆部。

   在我們理解佛法的過程當中,由于這些祖師、成就者深入地挖掘佛法的內涵,生怕我們不懂,他一點一點深入地去挖掘,引導我們去理解佛法,從而産生的這些論典更是前所未有的。好像跟佛度我們的一些本意,佛陀所講的這些法,我們現在這個距離太遠,夠不著,祖師大德們就給我們講解,由此而形成的論典更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我們現在擁有叁藏,了解佛法的話,可以這麼說,可以從各個角度,可以有機會深入地去了解,但是並不能替代我們的實踐。甚至祖師也提醒我們說:以後的衆生啊,對佛法的理解上,因爲佛陀、十方大德,他們的智慧慈悲給我們很多解釋,我們或許能夠明白這些意義,但是在行持上,按照這個意義的行持上面,往往這個力度不夠,往往就是知“道”的多,行“道”的少。從知解上,我們有佛性嗎?有。怎麼恢複呢?怎麼把凡夫性把它給堵住,把我們佛性能夠顯發出來,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反而行持的少。

   我們繼續唱歌,好不好?《燃燈之歌》,剛才光贊歎僧寶,我們自己沒有放光,那僧寶也是徒勞,僧寶累死也是沒用。所以再來唱《燃燈之歌》,點亮我們的燈啊!從心裏的燈點到事相上的燈。我們世上修供燈也是很要緊的,我們這個生命有經驗,生命的經驗轉而升華成一種內心的無障礙的智慧。這也需要我們不舍棄這種方便,所以事相上的點燈是生起究竟智慧的一種方便。

   《點燈祈願文》是這幾年我們大家都在推廣的,這也是阿底峽尊者他一生當中,遍參了諸大善知識,在印度爲各大寺廟,好像我們講的掌門人一樣,大門的鑰匙都是他掌握的。爲了求法,他甚至也是遠渡重洋,到現在的印度尼西亞這個地方,親近金洲大師十二年之久。你看,印度佛法那麼興盛,他獲得了一項一項的成就,在他身上得到一個法一個法的傳承啊!他後來特別是發菩提心,他要去參學金洲大師,甚至跟他學了十二年。在那個過程當中,他寫下了《菩提道燈論》。後來菩薩對他授記,將要完成一個偉大的任務,就是要把佛法轉移到西藏,儲存在那裏,避開這個世間的災難。

   這個《點燈祈願文》就是阿底峽尊者傳下來,先是前面的這個長文,是教導我們觀想。因爲這個燈具,我們點燈這個燈具,或是那個琉璃燈、或是銅燈、銀的、金子的都是可以的。它雖然拿在手裏,只有手掌大,但是內心裏觀想的時候,要觀想這個燈具像叁千大千世界。我們怎麼理解叁千大千世界啊?還是需要現代科技的眼光。

   現在神州七號凱旋歸來,我們對宇宙概念應該去研究研究。叁千大千世界,你看神洲七號在軌道當中,在太空軌道當中,九十分鍾就能繞地球一圈。我們現在的這個地球表面上這個一圈的距離,其他是沒有多少。過去毛主席說坐地日行八萬裏,我們坐著不動好了,一天也走八萬裏啊!但是如果按照神七的那個軌道,那個一圈是遠遠不止八萬裏的,但是九十分鍾也就可以走完,你看這個多快啊!

   我們這個航天英雄出倉在漫步,所以這個主持人還用一句話概括說:“太空漫步不用走,太空看書不用手。”你看那宇航員從太空艙裏爬出來,把那個勾子纏在飛船上,五分鍾時間,它已經運行多少距離啊?是九千一百六十五公裏。就是它那也沒動,它那個電視鏡頭就是飛船上的鏡頭,所以那個人呢,相對飛船來說,沒有什麼移動,這上來把勾子挂好,人來飄兩圈,然後又進去了,五分鍾時間很短,運行的距離那麼長。

   宇航員穿著的這個厚厚的衣服,那個太空裏面是零氣壓,它這個太空服是一層一層的。然後到他身體裏的時候,就是保持住他衣服內層的那個氣壓,跟我們身體裏面的氣壓是一樣的。爲什麼太空服好像那麼笨重?因爲它層數很多,層數越多它越可以減壓,所以那個布它是不會漏氣的。有的甚至說:“這個宇航布太差了,硬邦邦的。”其實不是硬邦邦的,再軟只要它密閉不透氣的話,它充氣進去,它都會像洋泡泡一樣地吹起來。它是從外面一層層增壓,因爲外面是零的氣壓,他的衣服這裏面就要充壓,一個充壓那還不行,好幾層衣服充壓,一直到他的身體。你說如果沒有這個宇航服會怎麼樣?如果沒有宇航服,人就會“轟”爆炸掉了。人的內氣壓是很大,外面是零氣壓,人身體裏面就會肺爆炸,內腔爆炸,那就恐怖!所以這個宇航服的製造,你看似很簡單,就那件衣服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科技含量。所以這次還帶兩套宇航服去,兩個人預備出倉,兩套,出倉的那套是中國的,備份的那位是俄羅斯的宇航服。這個在科學上面是有其冒險性的,我們這個所以克服再克服。

   然後大家由此而去想像這個空間,在外面五分鍾,九千一百六十五公裏過去了,那個宇航員入倉之後,倉外攝像機還在工作,正好在那一刹,那太陽落山了,地球就是個背景,我們藍藍的地球,太陽落山的那一刹那,金**的光濾過地球的表面,照在宇宙飛船的金屬表面上面,很美的那一刹,太空日落。

   因爲圍繞太陽運行的地球等星球,有時候是九大行星,就構成了一個宇宙裏面一個最小單位。這個在佛教裏稱爲一個小世界,這樣子最小單位,一千個稱爲小千世界。

   以小千世界爲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中千世界。那我們在座的也可以算的,我們都讀過書,小千世界等于有多少個太陽啊?一千個,對不對?中千世界有多少太陽啊?一千再乘以一千,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爲中千世界。

   以中千世界爲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個大千世界。所爲我們佛教概念的大千世界多少個太陽啊?一千個太陽的叁次方。我們加零,一後面加多少?加九個零,一後面加九個零,算算看多少個太陽啊?這就稱爲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十萬個不止,一後面九個零,哪止十萬個啊?十億太陽,對不對?

   我們幾十年前已經發現,在我們的這個周圍,在我們銀行系內,我們至少已經發現了十萬個太陽,那是幾十年前,現在早就已經突破了一百萬個太陽。就是說現在的天文學家可以告訴我們,用我們已有的科學儀器已經發現在我們的周邊,我們同生存的這個宇宙內,至少有一百萬個太陽。

   但是佛教可以告訴我們准確數字,不是以我們相對的肉眼能觀察,而是以智慧來告訴我們一個准確數字,有一千個叁次方太陽,這樣子的一個數子,所以叁千大千世界,這樣一個概念。

   我們的燈碗,燈碗這麼大,粗的像銀河系一樣的,這麼大一個燈碗。

   然後裏面的燈蕊呢?燈蕊要多大?燈蕊要像須彌山王。有的理解喜瑪拉雅山是小須彌山,很多人也在找,這世界到底有沒有須彌山?其實須彌山是我們現在凡人沒有辦法來猜是哪一個,猜也猜不對,因爲我們知道的範圍實在太小,在這個宇宙裏面,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是局部中的局部,我們人,我們人眼睛所看到的範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狹隘的,是極其不圓滿的一個世界的局部。

   所以智者怎麼樣告訴我們?用眼睛看,還不如閉起眼睛看,睜開你的眼睛看,還不如閉起你的眼睛看,用我們智慧的眼睛去看。這個《心經》裏的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你有的話還不如無,所以在《金剛經》裏說,這個是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這是什麼意思呢?要閉上我們有病的眼睛,你要帶著先天的有色眼睛來看世界,你永遠不可能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那黃膽病人看世界,看什麼都是黃的。所以有還是當它無的好,既然是微塵,就應該…

《佛法讓我們具有更廣博的一種生命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