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願 第九講:學習十八願怎樣正確用心
講解:純祥法師
佛教哪一個法門都對心性很重視,唯有淨土教在以往的勸化裏對用心說得並不是特別明顯,比較注重在念佛。念佛是起行;用心叫安心,兩個相互關聯,但也有區別,從起行和安心兩方面對比,同樣的起行,口業上都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但用心不同,結果就不同。起行一致,都表現用口稱念名號,爲什麼有的人就達成了往生的願望,有些人則沒有,沒有達成所願的人主要是不知道佛的願力和慈悲;或者邪知、邪見,業障比較深;就算你知道,也不是邪知,但是有懷疑,幾個方面的原因導致沒有成就信心。法藏菩薩選擇爲我們發願成就淨土,選擇稱名號作爲我們往生的行持方法,這個行持注重在口業稱念佛,接下來是心業,念佛如何用心?
十八願是本願中的本願,學習十八願怎樣正確用心呢?
十七願是十方世界無量諸佛咨嗟稱贊阿彌陀佛,十七願是起行選擇念佛,雖然也很重要,從法藏菩薩落實到我們成就的角度來說,十八願是機法一體,總攝了阿彌陀佛的因果和我們往生成佛的因果,所以十八願是真正的本願,裏面講了安心,選擇了信心,願文非常重要,一定要記住:“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八願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叁心”,就是“至心、信樂心、欲生心”,“十方衆生”指我們,“乃至十念”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屬于十七願真實行的願,“乃至十念”是十八願把十七願攝在裏面,“若不生者”的往生是指住正定聚,“不取正覺”是屬于第十一願的成就,十八願裏面包含了十一願、十二願、十叁願、十七願、十八願真實的五願,真實五願展開後全部包含了其它的願力。
十八願包含五願
十八願經文
| 設我得佛
| 十方衆生
|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 乃至十念
|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
十一願
|
|
|
|
| 住正定聚必至滅度
|
十二願
| 無量光
|
|
|
|
|
十叁願
| 無量壽
|
|
|
|
|
十七願
|
|
|
| 諸佛咨嗟
|
|
十八願
|
|
| 叁心
|
|
|
| 法=>
| 機=>
| 具叁心者必生=>
| ==>
| 機法一體
|
本願最主要是叁心,在《觀無量壽經》裏面,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上品上生章中說:“具叁心者必生彼國。”《無量壽經》裏是阿彌陀佛自己說叁心,《觀經》裏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具叁心必生彼國,《觀經》裏面的“叁心”是: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二部經在用詞上有差異,本願文是至心,《觀經》叫至誠心;本願文是信樂,《觀經》叫深心;本願文是欲生我國,《觀經》叫回向發願心。兩者雖表達不同,但有直接關系,釋迦牟尼佛說具有“叁心”就一定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必生就是決定往生,心是非常重要的,佛法不離開用心,要不然念佛機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應該往生,但它沒有心,我們是有情衆生,有情主要是有心,念佛用心是內在更重要的部分。
叁心對照表
《無量壽經》
| 至心
| 信樂心
| 欲生心
| 法藏菩薩因地說
|
《觀經》
| 至誠心
| 深心
| 回向發願心
| 釋迦牟尼佛說
|
《阿彌陀經》
| 一心不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