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法語大觀 第五編 淨土資糧 行門▪P2

  ..續本文上一頁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經),了義中無上了義(教經),圓頓中最極圓頓(理教)。故雲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持名念佛一法,攝收的根機最廣泛(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悠悠凡夫),下手修持最容易(只要持佛名號),所以慈悲的釋迦牟尼佛,不等弟子啓問而自己主動宣說,特地向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拈出。淨土法門可以說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經),了義中無上了義(教經),圓頓中最極圓頓(理教)。所以古德說,清水珠投入渾濁的水中,渾濁的水不得不清澄;佛名號投入散亂的心裏,散亂的心不得不轉爲佛心。

  

  佛號皆本衆生建立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衆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應當知道,無量光壽的名號,皆本著衆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建立。由于衆生心與佛心同一體性,平等無二故,能令持名念佛的衆生,獲得與阿彌陀佛同等的光明與壽命。應當知道,離卻衆生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哪裏還會有阿彌陀佛名號的建立?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又怎麼能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按】

  彌陀名號與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同構對立,相資互成。同體法性,妙感難思。

  

  念佛具足六度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爲真念佛也。

  

——蕅益《蕅益大師全集》

  【譯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體、妄心與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生起貪瞋癡叁毒煩惱,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較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沒有間斷與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再以妄想心馳逐五塵欲境,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被其他修行法門所迷惑,即大智慧。請常自檢查自己:設若幻妄身心及世界猶然未曾放下,貪瞋癡的念頭猶然自起現行,是非人我猶然挂在心懷,念佛間斷與夾雜猶未能遣除幹淨,妄想馳逐外境猶未能永遠滅除,種種其他法門猶能迷惑心志,便不爲真念佛了。

  

  持名乃入道之玄門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舍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爲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切不可認爲持名念佛一法淺近,舍此持名念佛而修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法。這四種念佛中,唯有持名念佛最契衆生的根機。持名達到一心不亂,那麼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奇妙之境,徹底圓滿彰現。即持名而親證實相理體,不作觀想而徹見西方淨境。持名念佛一法,乃是契入佛道的玄門、成就佛果的捷徑。今人對教理和觀法都不明了,倘若率爾修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或會著魔,弄巧成拙,求超升反倒墜落。應當修持易行的持名之行門,自然會感應至妙的道果。

  

  

  

  二、念佛方法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1)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2),斯爲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

  【注釋】

  (1)同倫:倫,相等意。謂志同道合者。 (2)叁摩地:意謂等持。離開掉舉爲等,心不散亂爲持。

  【譯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五十二位同行同志諸菩薩,即從座席而起,稽首頂禮佛足後,向世尊禀白:“我回憶往昔曠大久遠恒河沙劫前,有一尊佛出興于世,號無量光佛。共有十二尊如來在此一劫中相繼出興于世。最後一尊佛,名爲超日月光如來。彼超日月光佛傳授我念佛叁昧的修持方法。譬如親友二人,一方專心恒常地憶念對方,一人專門忘懷對方。這樣二人,若對面相逢,專心憶念者了知,而專門忘懷者不識。專心憶念者可看見那人,而專門忘懷者渾然不見。如果專門忘懷者一念回光,也起心憶念親友,那麼二人互相憶念,立時得以溝通互應。如此互相憶念一天天加深,今生或能相見,乃至他生盡未來際,都能如同形體與影子一樣,不相乖違離異。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就如同慈母憶念兒子。倘若兒子背棄母親而逃跑,慈母縱然恒常憶念,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倘若浪子一念幡然醒悟,也來憶念慈母,如同慈母憶念他一樣,這樣母子天性相關,經曆多劫也不會違背疏遠。若衆生心中憶佛念佛,或現世或當來,必定能見到阿彌陀佛,離佛不再遙遠。念佛法門無須借助觀想、參究等方便,一門深入,自然心開意解。好比從事染香工作的人,身體服裝自然熏染香氣。托彼名號,自然顯發行人自性本具的戒定真香與智慧光明,這就叫做香光莊嚴。我自己在因地修行時,以念佛心,契入無生法忍。而今在此娑婆世界,專門攝取念佛人回歸淨土。世尊敕問契入圓通的方法,我對各種修行方法並無分別選擇,只是把眼耳鼻舌意六根都統攝于佛號,令佛號的淨念相繼不斷,獲得定慧等持之叁摩地,這念佛一法最爲第一。

  【按】勢至圓通章是爲念佛最妙開示,以如子憶母的心態執持名號,都攝六根,念念相攝,便可獲致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的效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觀音耳根圓通被明選,勢至根大圓通被暗選,二者互爲表裏,相得益彰。

  

  持名爲往生正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說阿彌陀經》

  【譯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堅持念起阿彌陀佛來,或是一日,或是二日,或是叁日,或是四日,或是五日,或是六日,或是七日,念到一個心專門在佛號上,不夾雜絲毫的別種念頭,那個念佛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許多菩薩,都顯現在他的面前來了。這個人命終的時候,蒙佛力慈悲加,不會顛倒迷惑,立刻就能夠往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

  【按】

  信願持名,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願往生,悉能蒙佛願力帶業往生。打佛七即依此經文而施設。

  

  晝夜持名,必得往生

  至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愍之,悉令生無量清淨佛國。殊使不能爾,自思惟熟計,欲度脫身者,下當絕念去憂,勿念家事,莫與女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斷愛欲,一心齋戒清淨,至意念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譯文】

  最切要的是應當受持八關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彌陀聖號,想要往生極樂佛國,十日十夜不間斷念佛,我都慈悲憐念這念佛人,全讓他們生到極樂刹土。假使有人做不到如此十日十夜念佛,就當認真思惟反省,想要度脫生死輪回者,最低限度要做到杜絕世俗的雜念,去除憂患,不要挂念家事,不要與女人同床,應當自己端身誠意,斷絕愛欲,一心齋戒清淨,至誠憶念極樂世界,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都能往生安樂刹土。

  【按】

  依照此段經文,東林寺每月組織一次晝夜24小時經行念佛,效果良佳。此乃獲得往生左券之行法,伏冀淨業行人力行之。

  

  高聲念佛之十種功德

  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叁、聲遍十方;四、叁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

《淨宗法語大觀 第五編 淨土資糧 行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