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法語大觀 第五編 淨土資糧 行門▪P3

  ..續本文上一頁叁昧現前;十、生于淨土。

  

——《業報差別經》

  【譯文】

  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夠排遣睡眠;二、天魔驚惶怖畏;叁、音聲遍及十方;四、叁途(血途、刀途、火途)止息苦厄;五、外面的音聲不會進入;六、令心不散亂;七、勇猛精進;八、一切佛聞聲歡喜;九、正定正受現前;十、成就往生淨土。

  

  五念法門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雲何贊歎?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

  

——天親菩薩《往生論》

  【譯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修習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爲五念門呢?第一禮拜門,第二贊歎門,第叁作願門,第四觀察門,第五回向門。什麼叫禮拜門呢?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爲求往生阿彌陀佛國故。什麼叫贊歎門呢?口業贊歎,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顯發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之相,彰顯無量光壽之義蘊,意欲如實相修行,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故。什麼叫作願門呢?心中常發願往生,一心專念佛名,畢竟得生彼安樂國土,爲了如實修行奢摩他(止)故。什麼叫觀察門呢?正念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意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觀)故。觀察的境緣有叁種。是哪叁種呢?一者觀察極樂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聖衆的莊嚴功德。什麼叫作回向門呢?不舍棄一切苦惱衆生,內心經常發願,將功德回向一切衆生同登極樂爲首,由此得以成就大悲心。

  菩薩入前四種行門,得以成就自己往生的利益,應知。菩薩出到第五回向門,回向利益他人往生成就,應知。菩薩這樣修習五門行,自利利他,便能疾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最忌夾雜

  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

  【譯文】

  大凡修淨土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什麼叫夾雜呢?就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種種法會,又喜歡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一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這些都是夾雜。既然夾雜,心就不專一;心不專一,往生見佛就難了!這樣豈不空費了一生的大事?你如今一概都不要做,只緊緊執持一句阿彌陀佛,期望往生極樂世界。日久功夫成就,方能不致錯過一生。

  【按】

  這是西方淨土的菩薩倒駕慈航,爲我等衆生開示的法語,過來人的經驗之談,最宜珍重奉行。

  

  功高易進,念佛爲先

  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于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于此哉?

  ——慧遠《慧遠法師文鈔》

  【撰者】

  慧遠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出生于山西雁門,從小資質聰穎,精通儒學,旁通老莊,21歲,隨從道安大師出家,禅觀戒律,無不通達,後肇建廬山東林寺,結白蓮社專修念佛叁昧,蓮社123人,悉有往生瑞相,慧遠大師遂爾被推尊爲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

  【譯文】

  又諸叁昧的名稱甚多,在諸叁昧中,以功德高、進展易的標准來衡量,當推念佛叁昧最爲第一。爲什麼這樣說呢?窮盡玄妙,扺達寂滅的境界,即可推尊爲如來。如來性體、任運神妙,隨緣妙應,無有定規。是故能令契入念佛叁昧的行人,渾然泯滅種種知見。以無分別心涉緣應事,如同明鏡照物。心鏡明亮,內照明晰,便能映現森羅萬象的境相。不是耳根與眼根所能及,而見聞功用行無障礙。于此念佛叁昧中,能睹見淵深、凝寂、虛靈之鏡(心)體,而契悟靈性本根湛明一體,清淨透明,法爾自然。審察聆聽內在的玄音,扣誠發響,能令塵勞系累消除,滯塞的情執融化開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叁昧,還有什麼方法能達到這個玄境呢?!

  【按】

  遠公大師所诠顯的念佛叁昧,有其獨特的修學背景,以禅觀入手,兼仰佛力,棲神安養。如是便避免了渺茫無主,蹈虛履空的窠臼。遠公于念佛叁昧中,叁睹阿彌陀佛身相光明。鸠摩羅什大師贊譽遠公大師爲東方護法菩薩,良有以也。

  

  只貴真實修行

  學佛者無用莊嚴形迹,只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裏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1)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禅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蓮池《雲棲法彙》

  【注釋】

  (1)寄庫:生前焚燒紙錢,或作佛事寄屬冥吏,以冀死後享用。

  【譯文】

  學佛的人沒有必要莊飾外在的形迹,只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披缁衣戴道巾,帶發修行的人,自可穿日常的服裝念佛;不必定要敲木魚擊鈴鼓,喜歡安靜的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結隊做法會,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到寺廟聽講經,識字的人,自可依照經教念佛。

  到千裏外的寺院燒香,不如安坐家裏的佛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自清淨念佛;寄庫來世享用,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祈求吉祥保,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典籍,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禅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魔鬼神的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正意,不造衆惡,這樣念佛者,可稱善人;都攝六根,遣除散亂,這樣念佛者,可稱賢人;悟證心源,伏斷煩惑,這樣念佛者,可稱聖人。

  

——蓮池《蓮宗諸祖法語集要》

  

  一切境緣,正好念佛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裏偷閑,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製,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蓮池《雲棲法彙》

   【譯文】

  《佛說阿彌陀經》言:若人信願持名,臨命終時,必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言:念佛之人,往生極樂世界,分爲九品蓮華。只因念佛法門,不論富貴、貧賤、賢良、愚癡,只要信願持名,一心不亂,隨其念佛功夫行持的大小,悉可獲得九品往生。

  如此看來,世間各色人等都堪可念佛:若人富貴,種種資生受用現成享受,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拖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兒子,祖宗祭祀得以托靠,正好念佛;若人沒有兒子,一身孤單自由,正好念佛;若人的兒子孝順,安然享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的兒子背逆,由此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著身體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死亡,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壽命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輕少壯,精神清爽利落,正好念佛;若人處身閑暇,心中無事幹擾,正好念佛;若人處事忙碌,忙中擠出閑暇,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深知家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教理,正好念佛…

《淨宗法語大觀 第五編 淨土資糧 行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