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人愚鈍村魯,一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奉持戒律,戒律是佛所製,正好念佛;若人讀誦佛經,經是佛所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道須佛印證,正好念佛。普勸一切人等,十萬火急念佛。九品往生極樂世界,蓮華開敷親見阿彌陀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伊時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十念法門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爲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爲功故。
——遵式《往生淨土忏願儀》
【譯文】
每天清晨,穿戴好服飾後,面對西方端正站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名號,盡一口氣爲一念,這樣念十口氣,名爲十念。只隨氣長短,不限佛號數目的多少,吸氣盡可能長久,以盡一口氣爲限度。念佛聲要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適中,如此念十口氣,連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亂,專注精一成就功夫。
【按】
十念法,由阿彌陀佛“十念皆生我國願”爲依據而施設,借氣束心。爲時少,收效大,事業忙碌者可行持。
十念記數法
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頭從內心生起,聲音從口時發出,聲音從耳根回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叁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應當攝耳認真傾聽佛號,無論出聲念、默念,都必須念頭從內心生起,聲音從口裏發出,聲音從耳根回入(默念雖然不動口唇,然而意地之中,也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攝心念佛,妄念自然息滅。如果還有妄念像波浪一樣翻湧,就用十念記數法對治。在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必須聲音念得分明,仍須記數記得分明。念至十句後,又須從一句到十句念,不可二十、叁十地念。隨念佛的聲音而記數,不可掐念珠,唯憑用心默記。縱然一日念數萬聲佛號,全都如此記數。這樣念佛,不但去除妄念,也最能養神,隨快隨慢地念,絲毫沒有滯礙。
掐珠記數念佛
只貴信得及,守的穩,直念下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叁萬,以決定不缺爲准,畢此一生,誓不改變。若不得往生,叁世諸佛便爲诳語。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1),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蕅益《靈峰宗論》
【注釋】
(1)千七百轉語:即禅門的千七百公案。禅家指點學人,在言語或動作上所作的垂示,叫做“公案”。
【譯文】
念佛法門只貴信得及,佛號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聲佛號,或晝夜五萬、叁萬聲佛號,以每天決定不缺數量爲准,畢此一生,記數念佛,誓不改變。像這樣還不能往生淨土者,叁世諸佛便是說假話。
要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也沒有其他的妙術,最初下手修習念佛法門,須用數珠記數。所念數目要記得分明,計劃好每日定課,決定不要缺課。這樣日子長了,工夫自然純熟,漸漸達到不念自念。到了這個境界後,記數也可以,不記數也可以。如果初發心念佛便要說玄妙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這總是信心不深切,行持不得力的表現。縱然你能講叁藏十二部經教,下得禅宗千七百公案中的機鋒轉語,這些都是生死岸邊的事,臨命終時,決定派不上用場。珍重!
念佛百萬遍決定得生
如經說:若人念阿彌陀佛,得百萬遍已去,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綽禅師撿得此經。若能七日專心念佛,即得百萬遍也。由此義故,經中多導七日念佛也。
——迦才《淨土論》
【譯文】
如經中所說:“若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滿一百萬遍後,決定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道綽禅師曾經撿閱到此經。如果能夠七日專心念佛,就能念滿一百萬佛號。因爲這個緣故,所以經中多勸導衆生七日精進念佛。
【按】由此聖言量依據,應現代人的根機,東林祖庭每月二次進行十日百萬佛號閉關持念,效果甚佳。願諸有心人,推廣此法,廣利衆生。
曆緣系心念佛
凡公臨私養,曆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于佛及憶淨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雖經曆語言、去來、坐臥及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如此系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複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強援,必得免脫。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于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密作願雲: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曆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雲: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
——遵式《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譯文】
無論爲公事還是作私活家務,經曆旁涉諸多緣務,雖然種種忙碌而內心常不忘記佛號以及憶念西方淨土。譬如世間人有切身大事挂在心上,雖然經曆交談、去來、坐臥以及做種種事務,而不妨礙潛密憶念,那件切要大事宛然在心。念佛之心也應當是這樣。倘或失掉念佛之心,應當趕緊將念頭攝回到念佛上。如此時間長了,成爲習慣,便自然恒常地憶佛念佛了。
這樣地系心念佛,自然而然地常會遮遣一切惡念;設若想造作惡事時,由于憶佛的緣故,惡事便做不成;縱使隨惡緣而造作惡事時,心也會比較柔軟,如同身上染上香氣,自然會離臭氣。又複覺察到內心稍微生起惡念時,就趕緊念佛,由于佛力的加被,惡念自會息滅。猶如人遇到厄難,急忙尋求他力的強援,必定得以脫免厄難。又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難時,以念佛心憐憫當事人,希望他脫離苦患。假若審理案件,由念佛故,生憐憫心,雖然依照王法不得不懲處,但內心潛密作願:“我執行王法,並非我的本意,願我往生淨土後,誓來救濟你。”
凡是曆涉一切或善或惡的境界,由于憶佛念佛,都應當心念作願。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說:“衆生作一切惡,都令其不能成就;若是作善業,全都和合成就。”就是這個意思。這樣相續地在心中念佛,就能成辦一切淨業正因功德。
正行與雜行
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彼佛,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總名疏雜之行也。
——善導《觀經四帖疏》
【譯文】
但修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所謂正行,就是專依諸往生經所示的行法來行持,這就叫正行。什麼是正行呢?一心專門讀誦這部《觀經》以及《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佛國土依正二報莊嚴。若禮拜就一心專禮阿彌陀佛,若口稱就一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門贊歎供養西方叁聖,這就叫做正行。在此正行中,又分爲兩種: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行住坐臥,不管時間或長或短,念念不離佛號,這就叫正定之行業,隨順彼阿彌陀佛願心故。其他如禮拜、讀誦等行持,就可叫做助業。除此正業、助業二行門之外,其他的諸善行業,都稱之爲雜行。若修前面所說的正行與助行,心常親近阿彌陀佛,憶念佛號不間斷,這就叫無間修;若行持後面的雜行,念佛心就會經常間斷,雖然也可以回向功德得生淨土,但總稱之爲疏遠夾雜之行。
較量專修與雜修
若能如上(1)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叁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未…
《淨宗法語大觀 第五編 淨土資糧 行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