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人愚钝村鲁,一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奉持戒律,戒律是佛所制,正好念佛;若人读诵佛经,经是佛所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道须佛印证,正好念佛。普劝一切人等,十万火急念佛。九品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开敷亲见阿弥陀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伊时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十念法门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
——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
【译文】
每天清晨,穿戴好服饰后,面对西方端正站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名号,尽一口气为一念,这样念十口气,名为十念。只随气长短,不限佛号数目的多少,吸气尽可能长久,以尽一口气为限度。念佛声要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适中,如此念十口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乱,专注精一成就功夫。
【按】
十念法,由阿弥陀佛“十念皆生我国愿”为依据而施设,借气束心。为时少,收效大,事业忙碌者可行持。
十念记数法
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头从内心生起,声音从口时发出,声音从耳根回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应当摄耳认真倾听佛号,无论出声念、默念,都必须念头从内心生起,声音从口里发出,声音从耳根回入(默念虽然不动口唇,然而意地之中,也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摄心念佛,妄念自然息灭。如果还有妄念像波浪一样翻涌,就用十念记数法对治。在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必须声音念得分明,仍须记数记得分明。念至十句后,又须从一句到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地念。随念佛的声音而记数,不可掐念珠,唯凭用心默记。纵然一日念数万声佛号,全都如此记数。这样念佛,不但去除妄念,也最能养神,随快随慢地念,丝毫没有滞碍。
掐珠记数念佛
只贵信得及,守的稳,直念下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不改变。若不得往生,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1),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蕅益《灵峰宗论》
【注释】
(1)千七百转语:即禅门的千七百公案。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所作的垂示,叫做“公案”。
【译文】
念佛法门只贵信得及,佛号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声佛号,或昼夜五万、三万声佛号,以每天决定不缺数量为准,毕此一生,记数念佛,誓不改变。像这样还不能往生净土者,三世诸佛便是说假话。
要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没有其他的妙术,最初下手修习念佛法门,须用数珠记数。所念数目要记得分明,计划好每日定课,决定不要缺课。这样日子长了,工夫自然纯熟,渐渐达到不念自念。到了这个境界后,记数也可以,不记数也可以。如果初发心念佛便要说玄妙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这总是信心不深切,行持不得力的表现。纵然你能讲三藏十二部经教,下得禅宗千七百公案中的机锋转语,这些都是生死岸边的事,临命终时,决定派不上用场。珍重!
念佛百万遍决定得生
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绰禅师捡得此经。若能七日专心念佛,即得百万遍也。由此义故,经中多导七日念佛也。
——迦才《净土论》
【译文】
如经中所说:“若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满一百万遍后,决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道绰禅师曾经捡阅到此经。如果能够七日专心念佛,就能念满一百万佛号。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经中多劝导众生七日精进念佛。
【按】由此圣言量依据,应现代人的根机,东林祖庭每月二次进行十日百万佛号闭关持念,效果甚佳。愿诸有心人,推广此法,广利众生。
历缘系心念佛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及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遵式《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译文】
无论为公事还是作私活家务,经历旁涉诸多缘务,虽然种种忙碌而内心常不忘记佛号以及忆念西方净土。譬如世间人有切身大事挂在心上,虽然经历交谈、去来、坐卧以及做种种事务,而不妨碍潜密忆念,那件切要大事宛然在心。念佛之心也应当是这样。倘或失掉念佛之心,应当赶紧将念头摄回到念佛上。如此时间长了,成为习惯,便自然恒常地忆佛念佛了。
这样地系心念佛,自然而然地常会遮遣一切恶念;设若想造作恶事时,由于忆佛的缘故,恶事便做不成;纵使随恶缘而造作恶事时,心也会比较柔软,如同身上染上香气,自然会离臭气。又复觉察到内心稍微生起恶念时,就赶紧念佛,由于佛力的加被,恶念自会息灭。犹如人遇到厄难,急忙寻求他力的强援,必定得以脱免厄难。又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以念佛心怜悯当事人,希望他脱离苦患。假若审理案件,由念佛故,生怜悯心,虽然依照王法不得不惩处,但内心潜密作愿:“我执行王法,并非我的本意,愿我往生净土后,誓来救济你。”
凡是历涉一切或善或恶的境界,由于忆佛念佛,都应当心念作愿。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说:“众生作一切恶,都令其不能成就;若是作善业,全都和合成就。”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相续地在心中念佛,就能成办一切净业正因功德。
正行与杂行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但修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所谓正行,就是专依诸往生经所示的行法来行持,这就叫正行。什么是正行呢?一心专门读诵这部《观经》以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佛国土依正二报庄严。若礼拜就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口称就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门赞叹供养西方三圣,这就叫做正行。在此正行中,又分为两种: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不管时间或长或短,念念不离佛号,这就叫正定之行业,随顺彼阿弥陀佛愿心故。其他如礼拜、读诵等行持,就可叫做助业。除此正业、助业二行门之外,其他的诸善行业,都称之为杂行。若修前面所说的正行与助行,心常亲近阿弥陀佛,忆念佛号不间断,这就叫无间修;若行持后面的杂行,念佛心就会经常间断,虽然也可以回向功德得生净土,但总称之为疏远夹杂之行。
较量专修与杂修
若能如上(1)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
《净宗法语大观 第五编 净土资粮 行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