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法语大观 第五编 净土资粮 行门▪P5

  ..续本文上一页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往生礼赞偈》

  【注释】

  (1)如上:指此文前述之四修法: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译文】

  如果能如上面所说的,至诚念佛,念念相续,以尽形寿为期限者,十人修持即十人可往生,百人修持即百人可往生。为什么呢?此专修念佛者没有外面杂缘干扰能得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背释迦如来教敕故,随顺十方诸佛法语故。若欲舍弃专修而修杂业话,那么一百个人中难得一、二人往生,一千个人中难得三、五人往生。为什么呢?乃是因为杂多缘务心则乱动,由此失去念佛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故,与释迦如来教敕相违背故,不随顺十方佛法语故,系念佛名不相续故,忆佛想佛常常间断故,回向发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邪见烦恼未中断故,没有惭愧忏悔心故。

  【按】

  善导大师较量专、杂二修的差异,其利无穷,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冀净业同仁凛遵之。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按】

  弘一律师致函印光大师请教闭关念佛的法要,以冀亲证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回函所作的上述答辞,实乃关中用功最妙开示。

  【译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师)发此闭关精进修行之心,实属不可思议。然而在关房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果能念佛到一心不乱,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得到一心之前,千万不可用浮躁妄动之心先求感通。得到一心之后,必定会有感通。感通后心就更为专精纯一。如同明镜安放在台座上,遇到身形来便映现,身形离开镜子就空无形像。纷纭杂沓的景象来自外面的景物,与我(主人翁)有何关涉?没有得到一心而急切追求感通,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况且以浮躁妄动之心格外企望境界,或许会引起著魔之事,破坏清净心。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六根收摄专注佛号,净念相继不断,能得定慧等持之三摩地,如是念佛方法最为第一的开示,敢为座下陈述之。

  

  念佛著魔之因

  魔事之由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虽两条途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

  

——省庵《省庵法师遗书》

  【译文】

  念佛著魔的情形略有三种原由:第一,经教理路不明白;第二,没有遇到善知识;第三,自己不能觉察。今有人欲行千里之路,如果不依据地图,又未遇上向导,再加上不认识前面道路的通畅与阻塞,便鲁莽前行,我知道这人难免陷入错误的困境。参禅与念佛,譬如行路,经书教理如地图,善知识如向导,自己的觉察之心如同识别道路的通畅与阻塞。虽然参禅念佛这两条道路有平坦和艰险的不同,但都难免有走错路的患害。

  

  如磁石吸针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传灯《净土生无生论》

  【译文】

  我至心感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时悬应。弥陀与我天性自然相合关联,如同磁石吸摄铁针。

  阿弥陀佛与我等众生,同一觉性本源,迷惑与觉悟虽然相差悬殊,理体却恒常平等。正是由于诸佛众生同一理体,平等无二,天性相关,所以阿弥陀佛得以自然而然地拔众生生死苦,给与众生涅槃乐。净业行人只要以深信心忆佛念佛,常常发愿,愿生西方净土,这样便可如磁石与铁针,自然吸取。但磁石能吸铁针,而不能吸铜针;铁针能迎合磁石,而不能迎合美玉。譬喻犹如佛能度有缘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众生,众生容易感通阿弥陀佛而不容易感通他方诸佛,这岂不正是众生愿往生心与弥陀接引众生往生的誓愿密切相关吗?所以求生西方净土者,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

  

  声声唤醒本来人

  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

  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

  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

  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

  

 ——省庵《劝修净土诗》

  【译文】

  持念弥陀名号贵在专一精纯,

  念到功夫深时念头自然会纯净。

  念念都是圆通光明的真如性体,

  声声佛号唤醒本来人。

  落水的婴儿频呼慈母援救,

  荡子回家才始晋见大悲父亲。

  此时父子述说从前别离之事,

  不禁泣不成声,泪涌沾巾。

  

  三、持戒修福

  

  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应当修行三福:一者孝敬赡养父母,恭敬奉事老师长辈,心地慈悲,不杀生命,修行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二者求受奉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种种戒律,对细小的威仪戒也殷重奉持;三者发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深信世出世间苦乐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导策进众生修行念佛法门。以上三福的修行,就叫作净业,这是三世诸佛成就净业的正因。

  【按】

  净业三福乃释尊无问自说,具涵一代时教之法要,融通净土与圣道,为净宗的广泛弘传以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功德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1)。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

  【注释】

  (1)五无间业:造作堕入五无间地狱的恶业。五无间是: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三、罪器无间;四、众类无间;五、时间无间。

  

  【译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扬赞叹如来殊胜功德后,告诉华藏海会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的时间,接连不断地演说如来的功德,也说不完。如果希冀成就如来功德门,应当修持十种广大行愿:是哪十种广大行愿呢?第一,礼拜恭敬十方三世诸佛;第二,称扬赞叹一切如来无尽的功德;第三,广修供养(财供养、法供养);第四,忏悔往昔的业障;第五,对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的善根德行生随喜心;第六,常时请佛说法;第七,请佛长久住世;第八,常以佛陀为修学的楷模;第九,恒常随顺众生;第十,所有一切功德,普遍地回向一切众生,愿成佛道,愿证真常。

  如果有人以深切的信心,对这十大愿王,信受奉持,读诵思惟,乃至书写一四句偈,便能迅速除灭五无间狱的罪业。复次,读诵普贤十大愿王的这个人,到临命终时,在最后刹那之时,身体一切诸根完全散坏了,一切亲属也都离去,一切威德权力完全失去。若是国王,则其丞相大臣、宫殿城郭、内外财产、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所有宝贵东西,于临命终时,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跟随著陪伴而去。唯有这十大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都在前面引导其神识,一刹那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按】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的称性极谈,素有众经之王的称号。其结局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证知念佛求生西方,原自肇起于《华严》。

  

  为善去恶修福德

  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

《净宗法语大观 第五编 净土资粮 行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