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善導《往生禮贊偈》
【注釋】
(1)如上:指此文前述之四修法:恭敬修、無余修、無間修、長時修。
【譯文】
如果能如上面所說的,至誠念佛,念念相續,以盡形壽爲期限者,十人修持即十人可往生,百人修持即百人可往生。爲什麼呢?此專修念佛者沒有外面雜緣幹擾能得正念故,與阿彌陀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背釋迦如來教敕故,隨順十方諸佛法語故。若欲舍棄專修而修雜業話,那麼一百個人中難得一、二人往生,一千個人中難得叁、五人往生。爲什麼呢?乃是因爲雜多緣務心則亂動,由此失去念佛正念故,與阿彌陀佛本願不相應故,與釋迦如來教敕相違背故,不隨順十方佛法語故,系念佛名不相續故,憶佛想佛常常間斷故,回向發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邪見煩惱未中斷故,沒有慚愧忏悔心故。
【按】
善導大師較量專、雜二修的差異,其利無窮,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冀淨業同仁凜遵之。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竊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然于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爲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纭纭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壞淨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敢爲座下陳之。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按】
弘一律師致函印光大師請教閉關念佛的法要,以冀親證念佛叁昧,印光大師回函所作的上述答辭,實乃關中用功最妙開示。
【譯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師)發此閉關精進修行之心,實屬不可思議。然而在關房中用功,應當以專精不二爲主。果能念佛到一心不亂,自然有不可思議的感通。在沒有得到一心之前,千萬不可用浮躁妄動之心先求感通。得到一心之後,必定會有感通。感通後心就更爲專精純一。如同明鏡安放在臺座上,遇到身形來便映現,身形離開鏡子就空無形像。紛纭雜沓的景象來自外面的景物,與我(主人翁)有何關涉?沒有得到一心而急切追求感通,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礙。況且以浮躁妄動之心格外企望境界,或許會引起著魔之事,破壞清淨心。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六根收攝專注佛號,淨念相繼不斷,能得定慧等持之叁摩地,如是念佛方法最爲第一的開示,敢爲座下陳述之。
念佛著魔之因
魔事之由來,其由有叁: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叁者自不覺察。今夫人適千裏之路,苟不按輿圖,又不逢引導,複不識前路通塞,莽莽然而進,吾知其難免于錯誤之患矣。參禅念佛,譬如行路,經教如輿圖,善友如引導,覺察之心如識路通塞。雖兩條途路,夷險不同,俱不免錯誤之患。
——省庵《省庵法師遺書》
【譯文】
念佛著魔的情形略有叁種原由:第一,經教理路不明白;第二,沒有遇到善知識;第叁,自己不能覺察。今有人欲行千裏之路,如果不依據地圖,又未遇上向導,再加上不認識前面道路的通暢與阻塞,便魯莽前行,我知道這人難免陷入錯誤的困境。參禅與念佛,譬如行路,經書教理如地圖,善知識如向導,自己的覺察之心如同識別道路的通暢與阻塞。雖然參禅念佛這兩條道路有平坦和艱險的不同,但都難免有走錯路的患害。
如磁石吸針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針。
諸佛衆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但當深信憶念,數數發願,願生西方,如磁石與針,任運吸取。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猶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衆生易感彌陀而不易感諸佛,豈非生佛誓願相關者乎!是以求生淨土者,信行願叁,缺一不可。
——傳燈《淨土生無生論》
【譯文】
我至心感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時懸應。彌陀與我天性自然相合關聯,如同磁石吸攝鐵針。
阿彌陀佛與我等衆生,同一覺性本源,迷惑與覺悟雖然相差懸殊,理體卻恒常平等。正是由于諸佛衆生同一理體,平等無二,天性相關,所以阿彌陀佛得以自然而然地拔衆生生死苦,給與衆生涅槃樂。淨業行人只要以深信心憶佛念佛,常常發願,願生西方淨土,這樣便可如磁石與鐵針,自然吸取。但磁石能吸鐵針,而不能吸銅針;鐵針能迎合磁石,而不能迎合美玉。譬喻猶如佛能度有緣衆生而不能度無緣衆生,衆生容易感通阿彌陀佛而不容易感通他方諸佛,這豈不正是衆生願往生心與彌陀接引衆生往生的誓願密切相關嗎?所以求生西方淨土者,信願行叁資糧,缺一不可。
聲聲喚醒本來人
念彌陀佛貴專精,念到功深念自純。
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
嬰兒墮水頻呼母,蕩子還家始見親。
卻話從前離別事,翻令嗚咽淚沾巾。
——省庵《勸修淨土詩》
【譯文】
持念彌陀名號貴在專一精純,
念到功夫深時念頭自然會純淨。
念念都是圓通光明的真如性體,
聲聲佛號喚醒本來人。
落水的嬰兒頻呼慈母援救,
蕩子回家才始晉見大悲父親。
此時父子述說從前別離之事,
不禁泣不成聲,淚湧沾巾。
叁、持戒修福
淨業叁福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乃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譯文】
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應當修行叁福:一者孝敬贍養父母,恭敬奉事老師長輩,心地慈悲,不殺生命,修行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二者求受奉持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種種戒律,對細小的威儀戒也殷重奉持;叁者發成佛度衆生的菩提心,深信世出世間苦樂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導策進衆生修行念佛法門。以上叁福的修行,就叫作淨業,這是叁世諸佛成就淨業的正因。
【按】
淨業叁福乃釋尊無問自說,具涵一代時教之法要,融通淨土與聖道,爲淨宗的廣泛弘傳以及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功德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1)。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
【注釋】
(1)五無間業:造作墮入五無間地獄的惡業。五無間是:一、受苦無間;二、身形無間;叁、罪器無間;四、衆類無間;五、時間無間。
【譯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揚贊歎如來殊勝功德後,告訴華藏海會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的時間,接連不斷地演說如來的功德,也說不完。如果希冀成就如來功德門,應當修持十種廣大行願:是哪十種廣大行願呢?第一,禮拜恭敬十方叁世諸佛;第二,稱揚贊歎一切如來無盡的功德;第叁,廣修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第四,忏悔往昔的業障;第五,對諸佛菩薩以及一切衆生的善根德行生隨喜心;第六,常時請佛說法;第七,請佛長久住世;第八,常以佛陀爲修學的楷模;第九,恒常隨順衆生;第十,所有一切功德,普遍地回向一切衆生,願成佛道,願證真常。
如果有人以深切的信心,對這十大願王,信受奉持,讀誦思惟,乃至書寫一四句偈,便能迅速除滅五無間獄的罪業。複次,讀誦普賢十大願王的這個人,到臨命終時,在最後刹那之時,身體一切諸根完全散壞了,一切親屬也都離去,一切威德權力完全失去。若是國王,則其丞相大臣、宮殿城郭、內外財産、象馬車乘、珍寶伏藏,所有寶貴東西,于臨命終時,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跟隨著陪伴而去。唯有這十大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都在前面引導其神識,一刹那中,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按】
《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的稱性極談,素有衆經之王的稱號。其結局乃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證知念佛求生西方,原自肇起于《華嚴》。
爲善去惡修福德
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衆惡,甚爲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爲惡,易可開化。今我于此世間作佛,處于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爲最劇…
《淨宗法語大觀 第五編 淨土資糧 行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