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說無量壽經》
【譯文】
汝等能在這個娑婆世界,端心正意,不造作各種惡業,實在是最高的德行,十方無量世界的衆生,都無法與你們相比。什麼原因呢?他方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而然地作善,很少爲惡,容易開導教化。如今我在這個娑婆濁世示現作佛,這個世界的衆生處在造作殺盜淫妄酒的五惡、經受五惡所導致的現世刑罰的五痛以及來生墮在叁惡道的五燒的苦境之中,果報是最爲劇烈慘痛的。我現在教化這些衆生,令他們棄舍五惡的行爲,消去五痛的折磨,脫離後世惡道的五燒,降伏教化他們的心意,讓他們都受持五戒,獲得人天福德,乃至發菩提心,獲得出離世間,壽命長久,最終證得涅槃之道。
如來子孫,爲衆所尊
曼佛世時,其有信受佛經語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弟子也;其有甫欲學佛經戒者,皆是我弟子也;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絕去財色,欲來作沙門,爲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我世甚難得值,其有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爲衆所尊敬。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譯文】
在佛滅度後,如果有能信受佛經甚深義理,奉行道德准則者,都是我的弟子;如果有發心奉持佛經求受戒律者,都是我的弟子;如果有能志心辭親割愛出家,舍去妻子,斷絕財色,來作沙門,爲佛作比丘者,都是我的子孫。我應現出世,很難遇上,如果有希望往生彼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者,可以獲得智慧勇猛,爲大衆一切天人所尊敬。你們不得隨心所欲,虧損辜負所受的經教與戒律,修道不得落在他人之後。
當斷五種辛菜
佛告阿難:是諸衆生,求叁摩提,當斷五種辛菜(1)。熟食發淫,生啖增恚。是食辛之人,雖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叁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爲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癡。命終自爲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大佛頂首楞嚴經》
【注釋】
(1)五種辛菜:指蔥、蒜、韭、薤、興渠(中土無有)。
【譯文】
佛告訴阿難:這些衆生,欲求定慧等持之叁摩提,應當斷除五種辛菜。這五種辛菜,熟食催生淫欲心,生吃使人易生瞋恨心。這些吃五辛的人,雖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都嫌其臭穢,全都遠離他。諸餓鬼等,因其啖食五辛後,舔其人的嘴唇,因此這些吃辛菜的人常與餓鬼在一起,福德日漸銷除,長期修行得不到利益。這些吃辛菜的人修叁摩地,菩薩天仙以及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爲這些吃辛菜的人說法,毀謗佛所製的戒律,贊歎淫欲、瞋恚、愚癡。這些吃辛菜的人聽而信受,命終自然便成爲魔王的眷屬,魔福享盡,便墮無間地獄。
不食肉之緣由
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爲汝略說:謂一切衆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爲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衆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1)及譚婆(2)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閑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飲食無節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
——《楞伽經》
【注釋】
(1)旃陀羅:在四種姓之外,下等種姓,以屠殺爲業。 (2)譚婆:食狗肉的人。
【譯文】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慧菩薩:“有無量的因緣佐證,不應該食肉,但我現在只爲你簡略地述說:一切衆生,從本以來,展轉六道,種種錯綜複雜的因緣,彼此常爲六親眷屬,以曾是六親的原故,所以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狸、狗、牛、馬、人、獸等肉,屠宰者常混雜在一起出售,所以不應食肉;動物都是從不潔淨的氣分(指精卵結合)中生長出來的,所以不應食肉;衆生聞到肉食者的氣味,都生恐怖心,猶如狗見到屠戶與吃狗肉者,便生出憎惡心,驚惶恐怖群起吠叫,所以不應食肉。
又肉食使修行者不能生起慈悲心,所以不應食肉;凡夫愚癡,嗜好臭穢不淨,處于衆人之中沒有好的名譽,所以不應食肉;使修行人修持一切咒術,全都不能成就,所以不應食肉;因食肉而殺生者,看見了動物形體,便引起殺生的心識,深切貪著滋味,不得擺脫,所以不應食肉;那些食肉的人,被諸天所厭棄,所以不應食肉;肉食令口氣臭穢,所以不應食肉;肉食者多做惡夢,所以不應食肉;肉食者若在山林曠野中,虎狼聞到他的身上發出的香氣,就前來傷害,所以不應食肉;肉食會令飲食沒有節製,所以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心,所以不應食肉。我經常說言,凡是食肉時,作食子女肉想,作服藥想故,所以不應食肉。許可食肉者,無有是處。”
【按】
食肉斷大慈悲種。淨業行人宜吃素念佛。
淨業八事
—、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淨土正宗;叁、以攝心專注而念,爲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爲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爲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爲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爲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徹悟《徹悟禅師語錄》
【譯文】
一、真正爲了生脫死,發成佛度衆生的菩提心,這是學道的通途;二、以深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這是淨土的正宗;叁、以攝心專注而念佛爲下手修行的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的要緊之事;五、以堅持四重戒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爲入道的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爲修道的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爲淨業行持的歸宿;八、以種種靈感瑞相爲往生的驗證。這八種事,每一條都應當反複透徹地宣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道。
爲入佛法之初門
叁皈五戒,爲入佛法之初門。修余法門,皆須依次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淨土法門耶?不省叁業,不持五戒,即無複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叁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是入佛法的最初道門。修其它的法門,都必須依叁皈五戒的次第而契入,何況當生了脫生死的最簡單、最容易、最圓滿、最頓捷的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呢?如果不省察身口意叁業,不受持五戒,就不可能再有獲得人身的機會,何況想要到西方淨土蓮華化生,具足光明相好之身呢?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爲因,淨土爲果。若以持名爲徑,學律爲纡,既違顧命誠言(1),甯成念佛叁昧?多纏障垢,淨土豈生?夫如海無涯,豈不廣大?保任解脫,豈不簡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專精律學者,方能決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現在紹隆僧寶,臨終上品上生。法門之妙,孰過于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張,取笑識者?
——蕅益《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注釋】
(1)顧命:言臨將死去,回顧而爲語。喻指釋尊臨涅槃時的教示。
【譯文】
持戒與念佛,本來就是一門。淨心持戒爲因,淨土莊嚴爲果。若以持名念佛爲捷徑,修學戒律爲纡曲,既有違釋尊臨涅槃時留下的以戒爲師的顧命誠言,又如何能成就念佛叁昧呢?業障塵垢重重纏縛,淨土豈能得生?戒律如同大海無有邊際,豈不是法門廣大?持戒就能保任解脫煩惱,豈不簡易?所以一心念佛者,必定思惟止惡防非;而專精于戒律者,方能決定往生淨土。而一心念佛,現世則紹繼興隆僧寶,臨終上品上生。修持法門之妙,還有哪一種能超過持戒念佛的呢!只此一大事,怎麼能在其中強做分離,而贻笑于有見識者呢?
慈心不殺
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彼以惡業淪于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是知護生,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神鬼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譯文】
人和其他生物形體雖然不同,佛性原是相同的。其他生物由于造惡業而沈淪于異類,我因爲作善業而僥幸獲…
《淨宗法語大觀 第五編 淨土資糧 行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