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依止上師
依止上師之引導分二:依師之必要,依師之次第。
依師之必要
依止上師之引導: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未宣說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曆史。我們現量見到的也無有一人以自我造就及魄力而生起十地、五道功德的。如此自己以及一切衆生對于邪道很有造詣,而對于解脫與遍知的聖道卻猶如無依無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曠的荒野上一般知之甚少。沒有不依靠商主而從如意寶洲中取寶的例子。因此說:善知識和善道友是解脫與遍知(聖道)的真實引導者,所以應當恭敬依止。
依師之次第分叁:首先觀察上師,中間依止上師,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趣。
首先觀察上師
本來凡夫人很容易爲友伴等暫時的因緣所改變,所以我們當于一切時處依止上師和善友。譬如,普通的一節樹木落到瑪拉雅的檀香樹林中,經過數年後,就熏染上了栴檀木的妙香。于是,這節普通的木材也會發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樣,若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會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儀也將成爲大德那樣(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雲:“如瑪拉雅樹林中,漂落普通一節木,枝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亦隨行。”
如今處于五濁惡世,雖然圓滿具足衆多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一切法相的上師極爲難得。但是,對于人們所依止的上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功德:未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叁昧耶戒--相續清淨;通曉經續論典——廣聞博學;對無邊的衆生如母對獨子般慈愛——具大悲心;精通外叁藏、內密四續部的儀軌--(通達顯密);依靠修持實義于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現前斷證);以布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事攝受具善緣的弟子--(圓滿四攝)。如《功德藏》雲:“圓滿諸勝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叁戒清淨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儀,斷證淨慧果豐富,四攝鮮花奇爭豔,善緣弟子如蜂集。”尤其是宣說密宗金剛乘之甚深竅訣要點的上師,必須具足諸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下列條件):獲得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成熟相續;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淨持律儀;煩惱和分別念微弱--相續調柔;精通一切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精通顯密;面見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圓滿--念修圓滿;現量證悟實相之義--解脫相續;心相續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斷除了今生世間的貪執--瑣事鮮少;爲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精進修持;現見輪回的痛苦,生起強烈厭離心,並且勸勉他人(趨入正法)--厭世勸他;以各種各樣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攝受弟子;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具有傳承之加持--具有加持。應當依止如此一位上師。如《功德藏》雲:“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淨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除此以外,應當舍棄的上師之法相:雖然自相續中無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卻自以爲我乃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或者貴族子弟84等,種姓方面已勝過其他人,並且現在我的傳承也是那樣的。這種如同婆羅門世襲相傳的門第觀念(並非佛教中所說的具相上師);或者雖然具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希求來世的清淨心而修持,而是擔心自己在某處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爲只是爲了今生的目的,此師稱爲如木磨85之上師。
有些上師不能調伏弟子的相續,自己的相續也與凡夫人無有差別,無有絲毫特殊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對他生起信心,未經觀察便將其置于高高的位置,他獲得名聞利養後,自相續已改變,充滿了我慢,見不到聖者的功德,這種上師稱爲如井蛙之上師。據說從前,有一只年邁的青蛙長期居于井底。一天,一只來自大海的青蛙到它面前。井蛙問:“你是從哪裏來的?”海蛙回答:“我從大海來。”“你的海有多大呢?”“大海非常大。”“那麼,有此井的四分之一大嗎?”“不止。”“那麼,有沒有一半大呢?”“不止。”“那麼,有此井這麼大嗎?”“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麼大吧?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吧。”于是,兩只青蛙一同前去,見到大海時,井蛙(嚇得)昏倒了,頭頂裂開而死。
未曾依止過智者上師,也沒有精進修學經續,孤陋寡聞;相續中煩惱粗重,無有正知正念,違犯戒律破誓言;相續比凡夫人還低劣,而行爲卻如大成就者一樣,所做所爲高如虛空;嗔恨和嫉妒心粗重,斷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這便是所謂的如瘋狂向導之上師,將弟子引入邪道。尤其是無有勝過自己的少許功德、遠離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師,乃稱爲如盲人向導之上師,不知道打開(弟子)取舍之雙眼。如《功德藏》雲:“猶如梵志護門閥,顧慮失毀自地位,聞思非爲來世果,猶如木磨之導師。雖與凡夫性不違,愚者起信置高位,獲得利養心傲慢,猶如井蛙之上師。孤陋寡聞破律誓,心劣行爲高如天,折斷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師增罪惡。尤無勝己之功德,依無悲心名聲師,如依盲主大錯誤,欺詐相伴漂暗處。”邬金蓮花生大士也說:“不察上師如飲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師是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開示取舍道理的導師。如果不善加觀察,遇到邪知識,將毀壞信士一生的善資糧,並且將失毀已得的暇滿人身。譬如,一只毒蛇盤繞于樹下,某人以爲是樹影而前去乘涼,結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雲:“若未詳細觀察師,毀壞信士善資糧,亦毀閑暇如毒蛇,誤認樹影將受欺。”
因此,善加觀察並且無誤辨別後,應當依止一位具足前面所講的諸功德的上師,並且恒時不離上師爲真佛之想。如此圓滿一切功德的上師乃是十方諸佛大悲與智慧的本體,僅僅是爲了利益所化衆生而顯現補特迦羅的形象。如《功德藏》雲:“圓滿德相之上師,諸佛智慧大悲體,所化前現士夫相,悉地之根即無上。”
如此殊勝的上師,爲了引導所化衆生,他暫時的行爲好象與所有的普通人相同。但是,從了義上來講,其已安住于佛的密意中,所以又與一切世人的行爲相違。上師的一切所做所爲都是爲了隨順所化衆生相續具有密意的行爲,所以他又超勝于一切凡夫。他善巧遣除弟子的懷疑,並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憂勞,如獨子之母一般。如《功德藏》雲:“不了義隨一切衆,了義相違諸衆生,具密意故勝有情,善遣疑忍憂邪行。”
如此具有一切德相之上師,猶如大船,能救度衆生脫離輪回大海;猶如商主,能無誤開示解脫遍知的聖道;猶如甘露雨,能息滅業惑熾燃的烈火;猶如日月,能遣除深深的無明黑暗,現出正法的光明;猶如大地,能容忍弟子的一切邪行及憂心勞身,並且廣泛容納一切見行;猶如劫波樹(如意樹),是利樂今生與來世一切功德之來源;猶如妙瓶,成爲不可思議諸乘宗派一切意願的寶庫;猶如如意寶,乃是隨心所欲四種事業(息、增、懷、誅)大海的源泉;慈如父母,對無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無有親疏、愛憎,平等慈愛;悲如河流,對無邊無際的衆生生起廣大悲心,尤其是對無依無怙的痛苦衆生更是迫切悲憫;喜如山王,不爲嫉妒心所轉變,不爲實執之風所動;舍如雨雲,自相續不爲貪嗔所擾亂。如《功德藏》雲:“解脫有海如大舟,無迷勝道真商主,滅業惑火甘露雨,遣無明暗等日月,囊括諸乘如大地,利樂源如劫波樹,圓具法庫如妙瓶,上師勝過如意寶,平等愛衆即父母,悲心廣切等河流,無變喜心如山王,無亂舍心如雨雲。”從大悲心與加持方面上師與諸佛相同,與其結上善緣者則即生成佛,結上惡緣者則斷輪回之根,如頌雲:“如是上師等諸佛,害彼亦入安樂道,何人正信依止師,降下一切功德雨。”
中間依止上師
中間依止上師的方法,如《華嚴經》雲:“善男子汝應對自己生起病人想。”等有許多類似的喻義說法,如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須依止善巧的名醫;行于恐怖路途的旅客,須依止勇敢的護送者;遭到怨敵、強盜、野獸等恐怖危害時,須依止解救危難的友伴;去海中寶洲取寶的商人,須依止商主;想到達河對岸的船客,須依止舵手。同樣,要擺脫生死煩惱的怖畏,必須依止具有救護力的上師善知識,如《功德藏》雲:“如病依醫客依護,怖畏依友商依主,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當依師。”
(弟子依止上師應具有的條件:)縱遇生命危險也不違背上師善知識的意願--精進大铠,自相續不會因出現暫時的違緣而改變誓言--智慧極堅,甯舍身命也去成辦(上師吩咐之事)--承侍上師,聽從上師所說的任何言教,不顧惜自己--依教奉行。這樣的人唯以對上師的敬信必將獲得解脫,如《功德藏》雲:“精進大铠慧極堅,不惜身命作做承侍,謹遵師命不護已,唯以敬信得解脫。”
(密乘弟子應具備的條件:)將上師視爲真佛--具大信心;知上師善巧方便行爲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夠受持上師所宣講的一切正法--廣聞博學;慈愛那些痛苦無有依怙的衆生--具大悲心;恭敬上師所傳授的律儀和叁昧耶戒--敬護淨戒;身語意寂靜調柔——叁門調柔;內心能容納上師及道友的一切行爲--寬宏大量;所擁有的一切皆供養上師--慷慨大方;內心很少出現不清淨的分別惡念——具有淨相;如果造了惡業立即想到:諸聖者知曉我的惡行,並一定會羞辱我的——具慚愧心。應當具足(以上條件)來依止上師。《功德藏》雲:“具信慧聞大悲心,恭敬戒律叁門調,寬宏慷慨淨相愧。”此外弟子的所作所爲應時時刻刻隨順上師的心意,不要做違背上師意願之事。無論上師如何嚴厲呵責製裁,即不嗔怒也不怨恨,猶如馴服之良馬;因上師的指派而來往奔波也不生厭煩,猶如船筏;能夠承受上師所吩咐的一切好壞之事,猶如橋梁;能夠忍受一切艱難、困苦、寒冷、炎熱,猶如鐵匠的鐵砧;聽從上師的一切言教,猶如奴仆;斷除我慢,常處卑位,猶…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08 依止上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