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今天開始學習《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佛經》,是古來稱爲的淨土叁經,是修學的根本經典。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給我們簡單說,向我們發願,以信願之心而念佛,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叁不退。《無量壽經》呢,從法藏比丘開始發願,四十八大願,中間發了願之後具體的修行,這些境界都給大家說得很詳細。《阿彌陀經》是小本,非常簡略地給我們介紹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前因後果。《無量壽經》非常詳細了。從最初發心,怎麼樣選擇,怎麼樣思維,怎麼樣發願,怎麼來修行成就自己的願力,成就了之後整個西方極樂世界有哪些果報,相應于娑婆世界五惡五痛五燒,把這兩者給我們對比,教我們如何修行。這兩者起發信願心的成份比較大。在《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具體講修行方法。
所以說我們平時說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介紹得比較詳細。特別是觀想和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在十六觀中分別給我們解說。 所以具體要修行,還是《觀無量壽佛經》,特別是對今天分別心重的人來說,很對根基。持名念佛也需要根基,不是有這樣的信心,願心,阿彌陀佛你叫他念下來,不老實的人是辦不到的。心整天去打妄想,念一句佛念起來了,但我常說的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觀無量壽佛經》就能對治打妄想,心裏第六意識,對治毛病。要收攝精神,從十六觀中來鍛煉。如果沒有練過十六觀的,平時你沒修過其他的禅定法門的,要收攝信願之心又相當薄弱。怎麼能把心收攝起來呢?要講《觀無量壽佛經》,教大家如何以分別來對治分別。以清淨分別、如理分別來對治染汙分別,虛妄分別。你喜歡想就給你想的法門。其他平時你想的有因果,今天想十六觀也有因果,但兩種因果結果就不同了。我們要圍繞十六觀去想,去觀。這個時候我們就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鍛煉那個心。要是你去想其他的虛妄分別,就是生死輪回的因果。所以要讀一讀《觀無量壽佛經》,學《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釋迦牟尼佛親自給這部經命名,最初的時候經名不這麼簡短。最初的時候這部經叫《觀極樂國土無量諸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經》。這裏就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說得非常完整了,《無量壽經》就是正報莊嚴。阿彌陀佛究竟有什麼功德,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正報莊嚴中的眷屬莊嚴,上首弟子。二十個字的經題全是從我們怎麼樣起心動念,願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起心動念觀察這種功德,以觀察門來修念佛,這是第一種名字,還有一個名字叫《除業障深諸佛前經》。前面一個名字是從我們觀想的境界當中來命名的,後一個名字呢是從經的作用當中來給我們命名的。自己念念之間,在十六觀中念念之間觀滅罪。每一種觀法都可以消除無量無邊的生死重罪,業障除盡之後十六個觀法還可以成就我們的往生心。
在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利益,觀察無量壽佛種種功德神通,觀察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種種好處,在觀察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能生歡喜心,能生願生心,能對治我們自己妄想心,所以叫《除業障深諸佛前經》。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第六意識有一種智慧,能依照《觀無量壽佛經》所教給我們的方法如理思維,我們平時所說的皈依叁寶,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作意,稱之爲觀。釋迦牟尼佛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麼樣觀察,依照觀察而修行。有十六種方法,所觀察的環境有六種對象,我們就依這種對象來降服我們的妄想心。平時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心始終停止不下來,衆生就是這樣,喜歡虛妄分別,從無始劫一直到今天已經習慣了虛妄分別。觀察這種對象很舒服,觀察起來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樣就多了,不再是原來只有一個玩具,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方便了。在我們度衆生的時候,一般說你只能幹這樣,你不能根據衆生的需求與時俱進來教化衆生。釋迦牟尼佛就可以。
給你一種環境就是十六觀。所以我們學《觀無量壽佛經》呢,觀是觀察的智慧。所觀的環境呢,就包括極樂世界乃至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這裏只說了觀無量壽佛,實際一句佛就包括了佛法僧了。平時我們說佛法僧叁寶是不能分開的,所以說佛法僧叁寶,表面看是叁個不同的對象,其實呢,是彼此相成的,不能相互離開的,分不開。所以一說無量壽佛的時候所有的境界都包含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叫總持名號,一句萬德名號包含了許多好處。
依無量壽佛來觀察,無量壽佛安住的極樂世界,他的上首弟子種種的功德都包含在這裏了。這個名字非常簡略,一種不變的法則。我們今天凡聖共修,你有智慧的人你修行可以以這部經來修,文化智慧少一點的人也可以這樣修。大德善知識得到利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我們也可以。經是不變的規則,只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都能成就。平時所說的要相應,要契機契理。真理,諸佛所證到的真理,這一部《觀無量壽佛經》呢,我們依照這十種觀法,我們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見佛聞法,證無生法忍,就能證到諸佛所證的真理的全體,全部都能證到。諸佛有什麼樣的智慧,我們就能成就什麼樣的智慧,有這種功德。這叫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根基。在這裏各種各樣的衆生根基都能修行這十六種觀法,都能修起來。修起來都能得到利益,這叫下契衆生根基。
“經”還有一種意思是貫穿。就是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典,在這一部經當中都貫穿無疑。佛所說的經多了,只要你老老實實有信心有願心虔誠心。這一部經的義理就包含了叁藏十二部經的義理,都在這裏面。一部經可以總括十二部義理,把其他經典的意思全部貫徹無疑。平時我們就沒有這種信心,十六觀法能不能把所有的經都總持起來呢?全可以。能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些叁藏十二部經典都貫穿起來,經有這些恒常不變。過去的衆生照這部經的方法一修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成佛,證叁不退。今天也是這樣,將來久遠劫以後,衆生看到這部經,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他也能得到這種利益,所以這個法有恒常不變的意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同修也可以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可以爲今天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專門來修學。所以無量佛呢,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教主。在因地當中當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多生累劫勤苦修學,今天終于成佛,成就了,就依他的萬德名號來度化衆生。所以說這部經就是以無量壽佛的萬德名號,功德莊嚴把叁世諸佛所講的經法貫穿起來,給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所以這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要讓衆生迅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無上菩提心,能很快斷除生死惡業,這是我們淨土法門當中是一貫的。
劉宋西域叁藏法師礓良耶舍譯,這是翻譯這部經人的名字。劉宋是時間,西域是地名,西域常是指古印度而言。畺良耶舍這個法師經通經律論叁藏,很有智慧,在每一個時間他都能如理如法地來奉行這些佛法,叁藏法師叫職稱。他把這一部經典給我們翻譯過來。他在劉宋初年到達了中國,所以把這一部經給我們翻譯出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阗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叁萬二千,文殊師法王子而爲上首。
這種情形安在一部經的前面,講釋迦牟尼佛當時講這部經的情形,稱爲經後序,放在經前稱爲後序,釋迦牟尼佛講經之後所安立的。給大家交待因緣,平時所說的六種證信是在這一段當中通常都要講。如是我聞,下面十六觀經所講的叁福十六觀的修行方法。我聞是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佛那裏聽到的,我們可以樹立這樣的信心。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釋迦牟尼佛依教相應的時候,從最初大衆集會起來,到最後這一部經講完,如來佛講經說法呢,時間無量無邊。佛叁身四智,五眼六通。他可以分身講好多種法。這種時間,你不可以禁止在哪一個地方、哪一個時間,時間是沒有自性的。古來的印度的時間觀念不是很強。一時指釋迦牟尼佛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時候,也是機教相應的時候。佛就是講說這一部經的人,娑婆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佛。
一般說佛,都是釋迦牟尼佛講說的。翻譯過來要有覺照之心。自覺和其他凡夫不覺悟要區分開來。覺他呢,就以其他的自私自利心只圖自己求安樂的二乘發心就有區別。大圓滿覺呢,就要超過其他諸大菩薩。佛超出了這叁種大境界,究竟圓滿覺悟。所以今天所說的叁福十六觀是往生的一個正因法門,叁福十六觀是主要的修行法門。你能修起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就沒有問題。釋迦牟尼佛親自講說的,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就是靈鹫山。每個人都有心,心就是靈山。所以麼釋迦牟尼佛時時刻刻安住于我們衆生心當中。佛心衆生心,心心無二心,都是從法界真心當中流露出來的。諸佛是依此而建立道場,衆生呢,不管你是在生死輪回,其實真心從來沒有丟掉過。所以把它也稱爲靈山。耆阇崛山中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靈鹫山。這是說法的地點。聽經聞法的人有證了聲聞羅漢果的大比丘。大比丘比一般的剛剛穿僧衣的比丘師父們就不一樣了。受了比丘戒了,你也叫比丘,但你沒破煩惱,沒有能力。大比丘有大的智慧,大的能量,能斷煩惱能證菩提。常跟隨釋迦牟尼佛的大比丘衆,一般叫千二百五十人俱。文殊師利爲法王子,法王就是佛,佛爲法王,于法自在,所以世出世間法,佛精通無疑,沒有障礙,所以叫法王。我們今天在藏地當中也有法王,掌握很多佛法。自己在修學佛法過程中自由自在,能根據衆生的根基來度化衆生。你知道一點法不能叫法王,能總持叁藏十二部經典,…
《觀無量壽經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