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今天开始学习《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是古来称为的净土三经,是修学的根本经典。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给我们简单说,向我们发愿,以信愿之心而念佛,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证三不退。《无量寿经》呢,从法藏比丘开始发愿,四十八大愿,中间发了愿之后具体的修行,这些境界都给大家说得很详细。《阿弥陀经》是小本,非常简略地给我们介绍整个西方极乐世界的前因后果。《无量寿经》非常详细了。从最初发心,怎么样选择,怎么样思维,怎么样发愿,怎么来修行成就自己的愿力,成就了之后整个西方极乐世界有哪些果报,相应于娑婆世界五恶五痛五烧,把这两者给我们对比,教我们如何修行。这两者起发信愿心的成份比较大。在《观无量寿佛》经就是具体讲修行方法。
所以说我们平时说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介绍得比较详细。特别是观想和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在十六观中分别给我们解说。 所以具体要修行,还是《观无量寿佛经》,特别是对今天分别心重的人来说,很对根基。持名念佛也需要根基,不是有这样的信心,愿心,阿弥陀佛你叫他念下来,不老实的人是办不到的。心整天去打妄想,念一句佛念起来了,但我常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观无量寿佛经》就能对治打妄想,心里第六意识,对治毛病。要收摄精神,从十六观中来锻炼。如果没有练过十六观的,平时你没修过其他的禅定法门的,要收摄信愿之心又相当薄弱。怎么能把心收摄起来呢?要讲《观无量寿佛经》,教大家如何以分别来对治分别。以清净分别、如理分别来对治染污分别,虚妄分别。你喜欢想就给你想的法门。其他平时你想的有因果,今天想十六观也有因果,但两种因果结果就不同了。我们要围绕十六观去想,去观。这个时候我们就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锻炼那个心。要是你去想其他的虚妄分别,就是生死轮回的因果。所以要读一读《观无量寿佛经》,学《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迦牟尼佛亲自给这部经命名,最初的时候经名不这么简短。最初的时候这部经叫《观极乐国土无量诸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经》。这里就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说得非常完整了,《无量寿经》就是正报庄严。阿弥陀佛究竟有什么功德,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正报庄严中的眷属庄严,上首弟子。二十个字的经题全是从我们怎么样起心动念,愿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起心动念观察这种功德,以观察门来修念佛,这是第一种名字,还有一个名字叫《除业障深诸佛前经》。前面一个名字是从我们观想的境界当中来命名的,后一个名字呢是从经的作用当中来给我们命名的。自己念念之间,在十六观中念念之间观灭罪。每一种观法都可以消除无量无边的生死重罪,业障除尽之后十六个观法还可以成就我们的往生心。
在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利益,观察无量寿佛种种功德神通,观察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种种好处,在观察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能生欢喜心,能生愿生心,能对治我们自己妄想心,所以叫《除业障深诸佛前经》。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第六意识有一种智慧,能依照《观无量寿佛经》所教给我们的方法如理思维,我们平时所说的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作意,称之为观。释迦牟尼佛怎么教我们,我们就怎么样观察,依照观察而修行。有十六种方法,所观察的环境有六种对象,我们就依这种对象来降服我们的妄想心。平时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心始终停止不下来,众生就是这样,喜欢虚妄分别,从无始劫一直到今天已经习惯了虚妄分别。观察这种对象很舒服,观察起来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花样就多了,不再是原来只有一个玩具,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方便了。在我们度众生的时候,一般说你只能干这样,你不能根据众生的需求与时俱进来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就可以。
给你一种环境就是十六观。所以我们学《观无量寿佛经》呢,观是观察的智慧。所观的环境呢,就包括极乐世界乃至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我们这里只说了观无量寿佛,实际一句佛就包括了佛法僧了。平时我们说佛法僧三宝是不能分开的,所以说佛法僧三宝,表面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其实呢,是彼此相成的,不能相互离开的,分不开。所以一说无量寿佛的时候所有的境界都包含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叫总持名号,一句万德名号包含了许多好处。
依无量寿佛来观察,无量寿佛安住的极乐世界,他的上首弟子种种的功德都包含在这里了。这个名字非常简略,一种不变的法则。我们今天凡圣共修,你有智慧的人你修行可以以这部经来修,文化智慧少一点的人也可以这样修。大德善知识得到利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也可以。经是不变的规则,只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都能成就。平时所说的要相应,要契机契理。真理,诸佛所证到的真理,这一部《观无量寿佛经》呢,我们依照这十种观法,我们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能见佛闻法,证无生法忍,就能证到诸佛所证的真理的全体,全部都能证到。诸佛有什么样的智慧,我们就能成就什么样的智慧,有这种功德。这叫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基。在这里各种各样的众生根基都能修行这十六种观法,都能修起来。修起来都能得到利益,这叫下契众生根基。
“经”还有一种意思是贯穿。就是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在这一部经当中都贯穿无疑。佛所说的经多了,只要你老老实实有信心有愿心虔诚心。这一部经的义理就包含了三藏十二部经的义理,都在这里面。一部经可以总括十二部义理,把其他经典的意思全部贯彻无疑。平时我们就没有这种信心,十六观法能不能把所有的经都总持起来呢?全可以。能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些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贯穿起来,经有这些恒常不变。过去的众生照这部经的方法一修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成佛,证三不退。今天也是这样,将来久远劫以后,众生看到这部经,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他也能得到这种利益,所以这个法有恒常不变的意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同修也可以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可以为今天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专门来修学。所以无量佛呢,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教主。在因地当中当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多生累劫勤苦修学,今天终于成佛,成就了,就依他的万德名号来度化众生。所以说这部经就是以无量寿佛的万德名号,功德庄严把三世诸佛所讲的经法贯穿起来,给大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所以这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要让众生迅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无上菩提心,能很快断除生死恶业,这是我们净土法门当中是一贯的。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礓良耶舍译,这是翻译这部经人的名字。刘宋是时间,西域是地名,西域常是指古印度而言。畺良耶舍这个法师经通经律论三藏,很有智慧,在每一个时间他都能如理如法地来奉行这些佛法,三藏法师叫职称。他把这一部经典给我们翻译过来。他在刘宋初年到达了中国,所以把这一部经给我们翻译出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阗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法王子而为上首。
这种情形安在一部经的前面,讲释迦牟尼佛当时讲这部经的情形,称为经后序,放在经前称为后序,释迦牟尼佛讲经之后所安立的。给大家交待因缘,平时所说的六种证信是在这一段当中通常都要讲。如是我闻,下面十六观经所讲的三福十六观的修行方法。我闻是阿难尊者在释迦牟尼佛那里听到的,我们可以树立这样的信心。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释迦牟尼佛依教相应的时候,从最初大众集会起来,到最后这一部经讲完,如来佛讲经说法呢,时间无量无边。佛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他可以分身讲好多种法。这种时间,你不可以禁止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个时间,时间是没有自性的。古来的印度的时间观念不是很强。一时指释迦牟尼佛讲说《观无量寿佛经》的时候,也是机教相应的时候。佛就是讲说这一部经的人,娑婆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
一般说佛,都是释迦牟尼佛讲说的。翻译过来要有觉照之心。自觉和其他凡夫不觉悟要区分开来。觉他呢,就以其他的自私自利心只图自己求安乐的二乘发心就有区别。大圆满觉呢,就要超过其他诸大菩萨。佛超出了这三种大境界,究竟圆满觉悟。所以今天所说的三福十六观是往生的一个正因法门,三福十六观是主要的修行法门。你能修起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就没有问题。释迦牟尼佛亲自讲说的,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就是灵鹫山。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灵山。所以么释迦牟尼佛时时刻刻安住于我们众生心当中。佛心众生心,心心无二心,都是从法界真心当中流露出来的。诸佛是依此而建立道场,众生呢,不管你是在生死轮回,其实真心从来没有丢掉过。所以把它也称为灵山。耆阇崛山中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灵鹫山。这是说法的地点。听经闻法的人有证了声闻罗汉果的大比丘。大比丘比一般的刚刚穿僧衣的比丘师父们就不一样了。受了比丘戒了,你也叫比丘,但你没破烦恼,没有能力。大比丘有大的智慧,大的能量,能断烦恼能证菩提。常跟随释迦牟尼佛的大比丘众,一般叫千二百五十人俱。文殊师利为法王子,法王就是佛,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世出世间法,佛精通无疑,没有障碍,所以叫法王。我们今天在藏地当中也有法王,掌握很多佛法。自己在修学佛法过程中自由自在,能根据众生的根基来度化众生。你知道一点法不能叫法王,能总持三藏十二部经典,…
《观无量寿经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