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十疑論講記之叁▪P2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特別有緣份。這個法開始滅亡了,釋迦佛特別要把《無量壽經》多住百年。因爲這部經救度衆生的力量特別具足,這個法門與西方極樂世界特別相關。與我們娑婆世界的這些衆生救度我們是很好的一個法門,特別有緣。所以說這一部經,《無量壽經》要專門留住在世間,超過其他經典百年住世。這裏就可以知道,阿彌陀佛與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衆生非常有緣。其余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但那些經典都是一經兩經,略勸往生,非常簡略。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呢,你在叁藏十二部經典當中都可以看到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普遍。所以釋迦牟尼佛再叁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的話。要修淨土法門,我們今天你修行的人不聽,這裏面呢,有無量無邊的深奧道理在。我們這些衆生是不太能想得明白的,想不明白不要去想,我們要仰信釋迦牟尼佛就對了。叁歲的娃娃要想父母親怎麼要拿衣服給我們穿,你想得通嗎?給你一條道路你好好地去走就行了,這是對于我們教主的信任之心。聽從教主的勸化,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第四種疑問。

  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叁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這個疑問就是修行斷煩惱而成就淨土,這是特別法門。我們平時所說的叁身四智五眼六通,成就的國土。我們說有幾種國土呢,淨土有幾種呢。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四種。往往有凡夫有聖賢就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人高低不等,千差萬別。你今天住在這樣的世界裏,如果我們斷了見思惑,你要往生淨土,就相當于淨土。你沒有把煩惱斷盡,你斷除一部分見惑思惑,證到阿羅漢果了,進入須陀洹果。沒有其他的大惡衆生,那叫方便有余土。成就你的修行,你斷了煩惱了,到了這個境界了,你就能夠在這個清靜世界裏,相當于我們今天如果考入一所學校,我們在這個學校當中就能具足這種力量,沒考進來的就享受不了這樣的待遇,要方便有余土。要斷煩惱,至少要斷掉見惑思惑,我們就能住在淨土世界裏。他好像得到了究竟涅槃沒有,還是在叁界之中,他有這種力量,那叫方便有余土。還有實報莊嚴土,見惑思惑、塵沙惑斷掉,斷了無明了,根本的執著要斷除就能往生實報莊嚴土,到最後究竟的圓滿淨土是常寂光淨土。無明分分斷,把無明斷盡,菩提智慧圓滿才能夠往生常寂光淨土。平常修行,像釋迦牟尼佛通途佛法,就講這四種往生境界。

   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時間不用你斷煩惱,你只需要一心念佛,能對治自己的虛妄心,讓我們現前的煩惱不再生起來,不要造出新的業障。我們念佛隨緣消舊業,這時候呢,可以帶業往生。過去無量劫以來的業,種子還沒斷,如果說業報還沒有顯現,通常的道理我們還要受業報,但那些果報讓它暫時不能顯現。我們一樣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四土,一生成辦。所以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種果報非常迅速地就成就了,和其他的通土法門的方法不一樣。原因是什麼?平時我們憑自己的力量斷煩惱正菩提,是憑自利,而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利和他利的結合。

   我們有自己修行的力量,有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的加被力量,所以自利他利完全結合起來。所以一般的同修就不明白這個道理。用自利斷煩惱,證菩提求淨土的道理來懷疑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貪心嗔恨心愚癡心所有種種的煩惱和我們錯誤的見解,見思二惑這兩種根本煩惱就像繩索一樣把我們捆綁起來。具備這種執著無明,業障還沒去除的惡業非常深重。我們一切的煩惱一點都沒斷,見惑沒斷掉, 思惑更不用說了。而西方極樂世界是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們平常所說要跳出叁界必須要斷見思惑,不在欲界色界當中受生。而你現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你自己煩惱一點都沒斷。西方極樂世界不屬叁界當中,能往生嗎?他就問,還有這種煩惱沒斷掉的,怎麼樣能往生不在叁界當中的西方極樂世界呢,用通常的常識來懷疑。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璎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叁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阙,經一劫二劫叁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這是從自力修行,怎麼樣才能得往生淨土,要達到什麼果位才能往生淨土呢?回答裏給我們說了有兩種因緣條件。第一種是自利修行斷煩惱成就淨土,往生淨土。第二種是用他利來成就往生。先說的自利,如果單憑自利修行,在世間當中修行佛道,那是很難有這種辦法往生淨土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在《璎珞經》上就把往生修行的境界告訴了我們,從具縛凡夫開始,今天發了菩提心了,有煩惱,往往在世間上有很多還不知道叁寶的名字,這叫未識叁寶。根本不知道有叁寶的名目,也不知道善惡因果。你給他說行善得善報,他會笑,他不相信這樣的道理。他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善惡因果道理,人家不信,這就是世間上的衆生。我們從布施叁寶的名目,到最初發菩提心。要怎麼樣才能發菩提心呢?今天如果善根具足了,能發菩提心,有覺悟,智慧心,我們能求智慧,求覺悟。初發菩提心,最初發了菩提心要修行。

   信爲道源功德母,以信爲本,首先要修行信心。我們是信位的菩薩,就是專門來修行這種信心。最初十位,叫十八位,聽佛的教誨慢慢地培養信心。要修信心,專修十信位,信心要修行。我們信心、念心、精進心、護法回想心,這是專門修行信心的十種方法。十信位要信這些,這十個法門當中包含了無量無邊的法門。信心要成就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成就這種信心要修多少的法你才能成就這樣的信心呢。今天好多沒有修行這樣的信心,你怎麼能說你真實具備了呢。你想皈依佛法,信心不具備是沒有護法的。

   以戒爲本,我們有信心,知道善惡因果了,再不敢去犯因果,這時間就要守戒了。戒就是善惡因果上升到我們自覺自願斷惡修善。平時因果一旦明了,這樣的惡業導致這樣的結果,我發願不做這樣的惡事。看了這種善法,修種種的善法,能得到這麼多利益,自己就開始發願,我從現在一直到盡未來際一定要修行這樣的善法,得到這種功德利益。這種爲善的心也成爲法,我自己發心要修一切善,沒有一善不修。上升到這種自覺自願的境界,戒就是因果的強化,把因果道理領會了。自己堅決要度衆生,把自己的堅固誓願心結合起來,以戒爲本。接受菩薩戒,斷一切惡,無有一惡不斷。修一切善,沒有一善不修。度一切衆生,無有一衆生不度。我自己受了這樣的戒法了,要堅持這樣清淨的戒,不犯戒不破戒。不僅是這一輩子受戒了,盡未來際都要發心來守持于這樣的戒法。這樣的修行要修到叁戒以後你才能到達初發心,你才能到達十住位的發心住。你的信心才圓滿,信心才算成就,前面這種十信,你的作用才顯發出來,你發心住才能正到這種別教的發心住。

   所以說,要達到這種發心住,就是不容易的。修到叁個以後,你才能到達這種發心住。這還是精進修行,不能懶惰放欲。精進修行的人如理如法地修行的人,要經過叁劫以後才能正到初住位的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種,十波羅蜜呢?就是把最後的般若度中開出方便、願、力、智。在智慧當中要開示方便,願力、究竟的智慧,慧方願力,開出來就成了十度波羅蜜。無量的行願要相續不間地修行,你才能正到十住位的第六住,那叫正心住,還沒有到達不退轉,一直要到第一住才是不退住。所以你看要修這麼長時間你才能到達正心住,正心住的菩薩,你才能正到不退轉位。按照正常的修行,相續不間斷的修行,人壽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歲減一年,這樣一增一減爲一個小節。這是多少年?修行到一萬零叁個大劫。叁不退轉位,你要修這麼長時間。我們今天坐在那裏念了一上午佛,我修行好了不得啊。有多少時間?彈指一揮間啊。所以要證到叁不退轉非常長的時間,修行非常艱難,這是針對自利修行來說的。到了第七住還沒有往生淨土,憑自力修行,到第七住了還沒往生淨土。這是憑自力修行就是這樣。

   如果憑他力修行呢?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衆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叁昧,厭離叁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這是他力成就往生,他力成就呢,這就容易多了。我們他力只要是信仰阿彌陀佛,大慈悲的四十八大願力,我們把四十八大願能夠學清楚,能仰信佛的智慧,仰信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攝受念佛衆生。只要我們有這種信心,這時間就能發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不是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福而是去成就自己的智慧,迅速成辦這樣的道業。發了這樣的菩提心,就能夠行念佛叁昧,四攝六根相續,開始念佛,信心願心,念念不間斷。你的心發起來了,你念佛不間斷,爲什麼呢?平常的修行要多麼艱難,還要修這麼長時間還往生不了淨土,得不了叁不退轉。我們今天憑一輩子的能力,十念的願力,這節省了多少的時間啊?捷徑當中的捷徑,我們今天來念佛你還能停下來嗎?你說我等到下一輩子念,這裏可以看出我們的心是否發起來。我們今天念佛念著就停了,念不下去。信心願心不具備,基礎不牢。所以要把這種基礎打牢,不再懷疑,一願之後沒有二願。

   我們就只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心念念就只有念佛,這個時候念佛呢,越念越有興…

《淨土十疑論講記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