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講法第二十九講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饑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衆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複得。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赈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製。見人有善,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谏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爲惡得惡。欲殺真人,鬥亂衆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于其中,悕望僥幸。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預修善,臨窮方悔,悔之于後,將何及乎?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數之自然,應期所行。殃咎追命,無得從舍。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叁途,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爲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製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五大善也。

  

   這裏講第五種惡、痛、燒。這一段呢,講第五種惡,說的是什麼呢?曆來的大善知識有分歧。有的說是專門說酒的惡,因爲飲酒而造就的惡事情。還有的說呢,是講身口意,貪嗔癡慢疑種種的惡業,意業的困苦。這兩種從文字上看來都有道理。到了黃念祖老居士就把這兩個結合起來,即是說酒的罪過,也是說我們的貪心嗔心愚癡心的惡,飲酒的惡和我們貪嗔癡的惡是緊密相聯的,你貪酒是不是貪呢?喝酒之後這個人就天不怕地不怕了,他的嗔心當然也大。喝了酒的人是不管王法的,失去智慧了,沒有理智。他不由自主,是愚癡之人。你說喝酒和我們內心的叁毒正是聯系在一起。往往我們有貪心,有嗔恨心,愚癡的時候自己要去喝酒,相反喝酒之後也是增長我們內心的貪心,嗔心,愚癡心。

   第五大惡是專門說飲酒的惡法。專門表明酒的十種過惡,哪十種呢?

   第一是顔色惡。你喝酒之後的臉通紅,周圍的人一看就躲得遠遠的。

   第二是少力。喝醉酒的人小孩推他一把,他都會倒下,全身無力。

   第叁是眼識不明。眼睛看東西看不清,喝酒之後就是這樣。

   第四是現嗔恨相。平時不敢發脾氣的,這個時候他的脾氣很大。

   第五是壞業之身。世間上正當的事情他做不起來,往往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第六是症疾病。喝酒多是要得疾病的。

   第七是喜歡鬥爭。喜歡跟人爭論短長,管他有沒有道理,他都喜歡和人爭。

   第八是無名嗔。你平時在大衆眼裏形象還很好,喝醉酒就破壞形象了。

   第九是智慧少。喝酒的人沒有智慧,酒能亂人性,能讓我們的心性非常混亂。

   第十是命終墮叁惡道。因爲喝酒了後做貪嗔癡的煩惱,做種種惡業,命終就只能墮叁惡道了,所以喝酒是非常大的過患。

   這種酒呢,我們喝醉了亂心性。第五門當中給我們講酒的過惡,實際上就說明意業上的貪嗔癡叁惡,我們來看經上的文句。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表明行惡的人,世間上人有很少不做這種惡事的。

   徙倚懈惰,不肯作善,心中猶豫不決,徘徊。要是在做善的時候他老是要想過去想過來,他想得多做得少。要做惡事的時候他想都不想就去做了,沒人教他,那些惡法他自然就會了。相反那些善法呢,你教他一次又一次他不會做。要做的時候他老是要懷疑,猶豫不決。由于懈待懶惰,自己不肯作善。如果你不願意做惡,那麼誰叫你做惡你都做不了。你不願意做善人家再怎麼勸化你,你也做不起來。我經常在開玩笑,世間上那個掃帚倒在地上了,舉手之勞就能撿起來。但他就是不做。懶惰!你觀察,基本上都是這樣,所以猶豫徘徊,懶惰,我們心裏就是不願意去做這些善事,心裏沒有善法欲,沒有主動做善的心。他心裏老是在猶豫,這是多生累世的善根不足,做善事,內心裏沒有生根,沒有善根,沒有善法欲。他不肯作善,只圖自己苟安,自己身口意叁業不能修行善法。

   治身修業。要修治自己身口二業。怎麼治理自己身口二業呢?我們身體上不該做的殺盜淫我們不要做,口業上的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就不要做。我們要依法來治理這樣的身體,修正自己的行爲,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針對自己的行爲,你看你起心動念怎麼樣才能更如理如法,怎麼樣才能增長功德善法?時時刻刻要注意自己身口二業上的言語行爲。修行就是在每一時刻的開言吐語,待人接物過程中增長自己修行的力量。通過這些一點點地來增加自己的道力,能落實在生活過程當中,這是非常艱難的。有很多人說世間上人很累,我說你再累也累不過和尚,和尚是起心動念都在檢查。世間上人往往是粗心大意,在家人心裏並不苦,身苦而心閑,要是他心不閑往往就是那些煩惱,但是他也沒有反省的心。

   和尚、出家人、叁寶弟子他就要落實在行爲上。每一個念頭看自己如法不如法。所以以前有個當兵的來當和尚,他當了七八年兵,回來因爲善根因緣跑來出家。他在聖水寺住了幾天,他最後要走,他說不習慣,他說我當兵都沒有這麼累。我在世間上僅僅是身體上苦一點,我們心裏還是很輕松。他說這個和尚表面上看來輕松,其實起心動念都不敢放縱,他說這個太累了,不習慣。我說只要你習慣了就好,這有一個過程。所以自身修業,實際上拿我們來說對治自己的念頭也不是很複雜的事情,也僅僅是舉手之勞,這個特別簡單的事情很多人還不會做,因爲他沒有這種心,只能聽之任之,不能主宰自己的念頭了。你看在桌子上放著個西瓜,冰糕,你自己可以選擇,我可以吃西瓜可以吃冰糕。所以在這種主宰中可以鍛煉主宰我們的心念。同樣是天熱天,我可以在河裏洗澡,我可以到山洞裏乘涼,看你選擇什麼。所以這種自身修習,這種修習之道,很多時間不是很費力氣,但要有警覺心。其實他所用的力比世間上用的力還要少得多,只需要我們有這種心態,習慣了修行就這麼簡單,也不艱難。所以自身修業,我們平時就是懶惰,就是善根少一點。以前沒有善根,所以這一輩子用很少的力氣他也不去做。在人世間他動的心機比這裏還要費力。做起來的善業呢,他做不起來,很容易修行的我們卻修不起來。這給我們說明飲酒的惡法是怎麼起來的。

   家室眷屬,饑寒困苦。喝酒的人整天在酒桌上喝酒,喝了之後他也沒幹什麼,修行的事情就在喝酒中耽誤了。耽誤了自己還是小事,你成家立業了,有夫妻兒女,他喝酒了他不管這些事情。喝酒了自己沒有能力去追求這些,往往貪酒把這些事業毀了,生活越來越饑寒交迫。

   父母教誨,瞋目怒應。連生我養我的父母在教誨我們的時候,他沒有孝順心,心裏不平,用這種態度來應對父母。

   言令不和,言語沖撞父母。

   違戾反逆。往往是違背于父母的教誨,他有這種心。違背,非常恨毒之心。前面嗔心發怒應是從心裏不高興,言令不和是言語上的。違戾反逆就是五業不孝,到達這種地步。

   譬如怨家,不如無子。父母有這樣的兒子就像養了個冤家一樣,還不如沒有兒子呢,跟這些冤家對頭在一起還不如一個人清靜。很多世間上人說生兒育女,養兒防老,養的這些冤家還不如沒有兒子呢。所以喝酒的人就是這樣一種情形。

   取與無節,衆共患厭。像這些喝酒了不講究禮儀,他想要什麼你就要給他,你不給他,他的嗔恨心一下就發起來了。所以這種喝酒的人脾氣非常怪,沒有節度,大家都很討厭,所以像這樣的惡子辜負了父母的慈恩。

   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複得。他違背了這種孝順的禮。所以對于父母親的恩德沒有一點報答之心,沒有一種報恩之心,哪裏還知道父母親的恩德。我經常在講你小的時候,你在地上爬,大小便父母親要給你解決,不管你生病還是怎麼樣,父母就抱著你,要把你帶大,所受的苦不容易。父母恩重。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生的牽挂,愛護于你。但兒女長大以後他還能像父母待他一樣嗎?他不像父母,父母是兒女病了,他不會輕易放棄的,總要盡到自己全部的努力。我們自己長大以後,父母有點病,照顧兩叁天就跑掉了。他能不能像小時候父母待他那樣?就不能。所以這些兒子沒有父母的心那麼慈,父母待兒女是不求報答之心。這種恩德,我們一點報答之心都沒有,喝酒了哪裏知道這些。所以現在那些世間上,農村裏,城市裏很多孤老,他不是沒有兒子,是兒子不管了。老年人到晚年了得輪流吃飯,你去吃還要看臉色。這些老年人很悲慘,一輩子生這麼多兒子,沒有一個讓他幸福的,還要受苦。這些兒子就沒有孝順心了,要是再喝酒臉色就更難看了,這些兒女沒有報答之心,以至于貧窮困乏不能負得。喝酒之後沒有報恩心,像冤家對頭一樣處在一起,他的貧窮困乏就不能解決了,這是因果報應。 不能複得,你想得到富貴的果報,沒有智慧就不能得到。

   辜較縱奪,他喝酒了,他沒有道理他也要說有道理。喝…

《安居講法第二十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