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识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预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之自然,应期所行。殃咎追命,无得从舍。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这里讲第五种恶、痛、烧。这一段呢,讲第五种恶,说的是什么呢?历来的大善知识有分歧。有的说是专门说酒的恶,因为饮酒而造就的恶事情。还有的说呢,是讲身口意,贪嗔痴慢疑种种的恶业,意业的困苦。这两种从文字上看来都有道理。到了黄念祖老居士就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即是说酒的罪过,也是说我们的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恶,饮酒的恶和我们贪嗔痴的恶是紧密相联的,你贪酒是不是贪呢?喝酒之后这个人就天不怕地不怕了,他的嗔心当然也大。喝了酒的人是不管王法的,失去智慧了,没有理智。他不由自主,是愚痴之人。你说喝酒和我们内心的三毒正是联系在一起。往往我们有贪心,有嗔恨心,愚痴的时候自己要去喝酒,相反喝酒之后也是增长我们内心的贪心,嗔心,愚痴心。
第五大恶是专门说饮酒的恶法。专门表明酒的十种过恶,哪十种呢?
第一是颜色恶。你喝酒之后的脸通红,周围的人一看就躲得远远的。
第二是少力。喝醉酒的人小孩推他一把,他都会倒下,全身无力。
第三是眼识不明。眼睛看东西看不清,喝酒之后就是这样。
第四是现嗔恨相。平时不敢发脾气的,这个时候他的脾气很大。
第五是坏业之身。世间上正当的事情他做不起来,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第六是症疾病。喝酒多是要得疾病的。
第七是喜欢斗争。喜欢跟人争论短长,管他有没有道理,他都喜欢和人争。
第八是无名嗔。你平时在大众眼里形象还很好,喝醉酒就破坏形象了。
第九是智慧少。喝酒的人没有智慧,酒能乱人性,能让我们的心性非常混乱。
第十是命终堕三恶道。因为喝酒了后做贪嗔痴的烦恼,做种种恶业,命终就只能堕三恶道了,所以喝酒是非常大的过患。
这种酒呢,我们喝醉了乱心性。第五门当中给我们讲酒的过恶,实际上就说明意业上的贪嗔痴三恶,我们来看经上的文句。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表明行恶的人,世间上人有很少不做这种恶事的。
徙倚懈惰,不肯作善,心中犹豫不决,徘徊。要是在做善的时候他老是要想过去想过来,他想得多做得少。要做恶事的时候他想都不想就去做了,没人教他,那些恶法他自然就会了。相反那些善法呢,你教他一次又一次他不会做。要做的时候他老是要怀疑,犹豫不决。由于懈待懒惰,自己不肯作善。如果你不愿意做恶,那么谁叫你做恶你都做不了。你不愿意做善人家再怎么劝化你,你也做不起来。我经常在开玩笑,世间上那个扫帚倒在地上了,举手之劳就能捡起来。但他就是不做。懒惰!你观察,基本上都是这样,所以犹豫徘徊,懒惰,我们心里就是不愿意去做这些善事,心里没有善法欲,没有主动做善的心。他心里老是在犹豫,这是多生累世的善根不足,做善事,内心里没有生根,没有善根,没有善法欲。他不肯作善,只图自己苟安,自己身口意三业不能修行善法。
治身修业。要修治自己身口二业。怎么治理自己身口二业呢?我们身体上不该做的杀盗淫我们不要做,口业上的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就不要做。我们要依法来治理这样的身体,修正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针对自己的行为,你看你起心动念怎么样才能更如理如法,怎么样才能增长功德善法?时时刻刻要注意自己身口二业上的言语行为。修行就是在每一时刻的开言吐语,待人接物过程中增长自己修行的力量。通过这些一点点地来增加自己的道力,能落实在生活过程当中,这是非常艰难的。有很多人说世间上人很累,我说你再累也累不过和尚,和尚是起心动念都在检查。世间上人往往是粗心大意,在家人心里并不苦,身苦而心闲,要是他心不闲往往就是那些烦恼,但是他也没有反省的心。
和尚、出家人、三宝弟子他就要落实在行为上。每一个念头看自己如法不如法。所以以前有个当兵的来当和尚,他当了七八年兵,回来因为善根因缘跑来出家。他在圣水寺住了几天,他最后要走,他说不习惯,他说我当兵都没有这么累。我在世间上仅仅是身体上苦一点,我们心里还是很轻松。他说这个和尚表面上看来轻松,其实起心动念都不敢放纵,他说这个太累了,不习惯。我说只要你习惯了就好,这有一个过程。所以自身修业,实际上拿我们来说对治自己的念头也不是很复杂的事情,也仅仅是举手之劳,这个特别简单的事情很多人还不会做,因为他没有这种心,只能听之任之,不能主宰自己的念头了。你看在桌子上放着个西瓜,冰糕,你自己可以选择,我可以吃西瓜可以吃冰糕。所以在这种主宰中可以锻炼主宰我们的心念。同样是天热天,我可以在河里洗澡,我可以到山洞里乘凉,看你选择什么。所以这种自身修习,这种修习之道,很多时间不是很费力气,但要有警觉心。其实他所用的力比世间上用的力还要少得多,只需要我们有这种心态,习惯了修行就这么简单,也不艰难。所以自身修业,我们平时就是懒惰,就是善根少一点。以前没有善根,所以这一辈子用很少的力气他也不去做。在人世间他动的心机比这里还要费力。做起来的善业呢,他做不起来,很容易修行的我们却修不起来。这给我们说明饮酒的恶法是怎么起来的。
家室眷属,饥寒困苦。喝酒的人整天在酒桌上喝酒,喝了之后他也没干什么,修行的事情就在喝酒中耽误了。耽误了自己还是小事,你成家立业了,有夫妻儿女,他喝酒了他不管这些事情。喝酒了自己没有能力去追求这些,往往贪酒把这些事业毁了,生活越来越饥寒交迫。
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连生我养我的父母在教诲我们的时候,他没有孝顺心,心里不平,用这种态度来应对父母。
言令不和,言语冲撞父母。
违戾反逆。往往是违背于父母的教诲,他有这种心。违背,非常恨毒之心。前面嗔心发怒应是从心里不高兴,言令不和是言语上的。违戾反逆就是五业不孝,到达这种地步。
譬如怨家,不如无子。父母有这样的儿子就像养了个冤家一样,还不如没有儿子呢,跟这些冤家对头在一起还不如一个人清静。很多世间上人说生儿育女,养儿防老,养的这些冤家还不如没有儿子呢。所以喝酒的人就是这样一种情形。
取与无节,众共患厌。像这些喝酒了不讲究礼仪,他想要什么你就要给他,你不给他,他的嗔恨心一下就发起来了。所以这种喝酒的人脾气非常怪,没有节度,大家都很讨厌,所以像这样的恶子辜负了父母的慈恩。
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他违背了这种孝顺的礼。所以对于父母亲的恩德没有一点报答之心,没有一种报恩之心,哪里还知道父母亲的恩德。我经常在讲你小的时候,你在地上爬,大小便父母亲要给你解决,不管你生病还是怎么样,父母就抱着你,要把你带大,所受的苦不容易。父母恩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生的牵挂,爱护于你。但儿女长大以后他还能像父母待他一样吗?他不像父母,父母是儿女病了,他不会轻易放弃的,总要尽到自己全部的努力。我们自己长大以后,父母有点病,照顾两三天就跑掉了。他能不能像小时候父母待他那样?就不能。所以这些儿子没有父母的心那么慈,父母待儿女是不求报答之心。这种恩德,我们一点报答之心都没有,喝酒了哪里知道这些。所以现在那些世间上,农村里,城市里很多孤老,他不是没有儿子,是儿子不管了。老年人到晚年了得轮流吃饭,你去吃还要看脸色。这些老年人很悲惨,一辈子生这么多儿子,没有一个让他幸福的,还要受苦。这些儿子就没有孝顺心了,要是再喝酒脸色就更难看了,这些儿女没有报答之心,以至于贫穷困乏不能负得。喝酒之后没有报恩心,像冤家对头一样处在一起,他的贫穷困乏就不能解决了,这是因果报应。 不能复得,你想得到富贵的果报,没有智慧就不能得到。
辜较纵夺,他喝酒了,他没有道理他也要说有道理。喝…
《安居讲法第二十九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