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衆生世界曆史大觀

  衆生世界曆史大觀

  明賢法師

  大家上午好!

  通過早晨我們出門的一個行腳,做了兩個功德:第一個,我們有了一次禅修的行動;另外,我們還放生了。現在,有的營員因爲上班請不了假,現已經撤離、現已經回去了,那我們現在留下的,我們對這一座的法就是有緣的。所謂法要在人間出現,我認爲就如同昙花一現,它不是人人都有這個機會來領受的。所以,雖然現在“座有虛席”,大家要知道,現在“不虛”的、在座位上的自己,就是有福之人。

  我覺得佛法的經典內容,一定會給我們生命帶來豐富多彩的光華。從大家的表情來看,這兩天的學習可能在心裏已經開始留下問題,開始留下了一些思考。但我敢肯定,這個思考不純是贊揚的,也不純粹是認同的,也會有質疑。我也不敢說這次活動當中,所有法師的講法就准確無誤,但它給大家提供了探討的空間。我希望大家能夠在講法之後的問答當中各抒己見,然後通過這些過程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但是我不希望大家聽到什麼就是什麼,那個叫做“冬瓜印子”——什麼是“冬瓜印子”

  就是冬瓜慢慢長大的時候,它越長大,它重量在增加的時候,在疏松的土壤上面就留下一個印子。冬瓜越大,印子越大。“冬瓜印子”的這個公案是一位禅師講出來的,這以後就成爲在禅宗門下所流傳的一個笑話了。雖然是笑談,但卻是一個實際的情況——我們只要是執著一個形式上的符號,就會留下符號的陰影。

  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金剛經裏面說過“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自己學習了佛法,這個知識部分的內容並不是我們最終的需要,我們最終需要的是自己成佛,是自己去解脫。這些都是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當然要容許探討。所以古人就說“謀在多,斷在獨”——我們在商量、討論和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可以多種形式、有多種問題出現;但是當修行最後決斷的時候,“斷在獨”,那個時候你就要會安排、會選擇,要選一條好路自己走。

  我今天講的題目,叫做“衆生世界曆史大觀”。簡單地說這個題目就是世界觀,也可以說是衆生的世界觀,也可以說是人類的世界觀。

  這個題目它延伸下來一個問題。世界觀——本來說呢,。“世界”這個詞是佛教創造的。“世”,是因爲佛教把時間分成叁段:有過去時間,有現在時間,有未來時間——在佛教裏面說是“叁世”。這個“世界”的“世”字,是純佛教創造的詞彙。“界”字,也是佛教創造的詞彙。雖然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但經曆時間的是什麼?就是個體:或者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茶杯,或者是一束花——一束花有它的過去、有它的現在和它的未來。但一束花並不是所有的花,在它之外還有其他的,它和其他的花之間區別的這個界線在佛教裏面就叫做“界”。“界線”的“界”字,就是佛教的詞彙。我們如果只有“線”不行,只有一條線沒有辦法把一朵花和另外一朵花分開,要有一個立體的分界,這種界線才能夠把一朵和另外一朵分開。就像時間一樣,一個杯子在經曆過去、現在、未來,它和其他杯子之間的區別,就叫做“這一方”、“那一方”,“前方”、“後方”,“上方”、“下方”——這個凡是屬于方位的部分,就叫做“界”。因爲這些原因,“世界”就形成了。

  人類認識外境需要有一些詞彙來統領。如果沒有一個文字的、一個語言的方式,我們認識外境是沒有規律的。認識外境的規律是用文字來引導著我們去理解。比如說“世界”,這個外境我們需要去理解它,聽到這兩個字我們就知道了:是有過去現在未來的那個東西,是在我的心以外的這個東西,然後還有中國、還有外國,還有地球、還有銀河系,有這些區別的這個東西就叫“世界”。如果我們只是在探討銀河系、在探討地球,我們都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屬于世界的話,那我們就是打一場糊塗戰。連一個普通的界別都沒有弄清楚,就開始打仗了——那是打不過誰的。我們一步一步的把它摸清楚,再來跟別人打。

  一談到”世界觀”,就是說我們怎麼來理解前世、今世、後世,同時又是這邊那邊,又是東、南、西、北。比如說到了北京市,你找不找得到北?這是個問題,我就經常在北京找不到北。但是這個“北”是一定要確定它的。如果不確定它,就沒有東、南、西,沒有東、南、西,你就沒有方位的一個准確認知。那你也不能說,你本人在地球上,你說你是在月球上——這就沒有界別了。所以,“世界”事實上是對于外境的一個嚴格的通稱,它是很嚴格的。

  既然要談到“世界觀”,那麼首先會帶來一個問題:這個外境、這個世界,是否只有一個

  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是否只有一個

  

  肯定很多人講,我們既然要探討世界觀,就是你的世界觀對,還是他的世界觀對。我們探討的對象,面對的這個目的、探討的這個東西,肯定就是一個了。我們要探討“扇子觀”(法師舉起扇子),那就探討的肯定就是這個扇子,不能說一人拿一個扇子。要探討“世界觀”,肯定就認爲我們的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在這個世界裏邊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你我,在探討我們共同所共處的這個大環境,這個世界。

  是不是這樣的呢?佛教的觀點到底跟我們現在的這種普適的,這種普遍的認識,是不是一樣的?有問題。比如說談到世界的起源,人是不是猴子變來的?人是不是單細胞、是不是從魚變來的?然後又說,人類世界,這個外圍世界,是不是霍金所說的黑洞、宇宙大爆炸?我認爲這種探討的基礎都是:世界就是一個——你和我的,咱們兩百多位營員的,所有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只是共著一個世界。是不是這麼一回事

  而且這個世界有我們人類共同的曆史、共同的未來,我們探討的基礎都是這個。如果都是這個就都是錯的!這個跟佛教的世界觀就沒有關系。爲什麼呢

  這個錯誤就犯的大了,不管你有多麼高明、你的物理知識有多少,還是你自己探討了多少年的佛法、學了多少個宗派,你像這麼探討世界觀就犯了第一大錯誤——這是原則性的錯誤,你修行也沒法入門。修行的入門得選對了途徑,否則這個探討都是戲論!我這不是不客氣的批評大家,事實就是如此的。

  佛教認爲正確的世界觀是怎麼回事

  正確地對于外境的理解就是:一人有一個世界,每個人一個世界。這是第一原則。這個原則可是一個讓我們正常的生存概念要被粉碎的一個正見,這一個概念很有可能會把我們以前的知識結構徹底地打消掉。不過我曾經跟一個人探討,會不會對于我們以前的知識結構,會有粉碎性的危險

  最後探討的結果是沒有,我們以前所學習的知識和經驗其實都是有價值的。這個世界觀的問題,我們以前都沒有研究過——表面上都在研究世界觀、都在關心人類和外境的來源,事實上我們都沒有研究。爲什麼

  我們都是在一個“世界只有一個”的基礎上研究的,所以真正的世界觀,我們都沒有開始研究。既然都沒有開始研究,就沒有什麼被“粉碎”的。我們學佛呢,只是重新地進入佛門而已。我認爲所謂的“叁皈依”、“受戒”這些,都得從這個正見上入門。這個東西沒有,其他的東西都危險——很有可能我們辛辛苦苦、熱熱鬧鬧弄了幾年、十幾年,可能都沒有沾邊。這個是不是一個讓大家覺得沮喪的問題

  但我認爲必須要把這個問題先確定了,我們後面的世界觀才能開始談。

  這是一個洗心格面,或者是一個顛覆世界的說法,這個說法佛教在幾千年以前就提出來了。對于今天的人類來說——或者說今天我們的知識結構來說,我們可能都很難接受。但佛法的特質就是如此的,所謂“一切唯心造”的原則是什麼

  它的原則就是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我們坐在這個大禮堂裏面,並不是說只有一個大禮堂,有不同的我們,而是說這個大禮堂是我們每個人世界裏公共的部分,它們極其類似乃至于類似到可以重疊起來,但決不是同一個。你,是你世界裏的大禮堂,我,是我世界裏的大禮堂。

  所以才出現人類的一些問題。有的人在皇城根腳下的北京,就有無上的尊嚴——我是天子腳下的子民;有人生活在北京就是非常艱難,乃至于有人煩惱重重,覺得沒法生存下去。同樣在一個天安門腳下,就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人認爲北京是天堂,有的人認爲北京是地獄。怎麼說

  是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世界。它有共同的部分:故宮是一樣的,天安門是一樣的。但是個人的故宮和個人的天安門都有著不同的情緒元素,這是由我們自己的生命特質帶來的——因爲我們每人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

  這是第一個問題,已經回答了:世界是不是只有一個

  不是。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個世界。螞蟻小不小

  是很小。螞蟻的數量多不多呢

  也很多。比如說北京市,幾十萬、幾十億、幾百億都有。但是它們雖然小,它們都有他們的世界。爲什麼《動物世界》會把這些小動物拍得特別有情感、特別有智慧

  那是事實,並不是去描述的。他們的那個情感和智慧,是因爲有一個來源的——它們有它們的一個世界,所以有它的發揮,有它的動作,有它的聯想,還有它的生存的一個敏感的部分。第一個問題回答了。

  第二個問題:要談世界觀,就必須要先來確定一下,世界觀是不是必須得一致

  要不然咱們爭論有什麼意義

  我們坐在這裏幹嘛要爭論啊

  如果世界觀不一致也對,那幹嘛要爭啊

  你就確定你的,我就確定我的,大家想法可以不一致。分門別類,個人選擇個人的世界觀,就可以和合共處,沒有什麼沖突的地方。如果認爲世界觀必須一致,我們就必須要大幹一場,把所有的對手都解決掉——我站起來了,隊伍都在我後面,所有的人服從我的世界觀。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因爲個人都有個人的一個世界,那麼這個世界觀如何來統一它呢

  我們看一看,大家來參加夏令營,來之前沒有認真地學佛和修行,或者說有修行沒有多少成果。咱們幹嘛要去統一世界觀呢

  大家不是修行人,你也不是修行人,我也不是修…

《衆生世界曆史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走向未來的信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