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足。“那個上師怎麼不管我呢?”所以說,能夠恰如其分地,那個上師是誰啊?自性上師。你自己知道,你的過錯是什麼;你自己也知道,你最容易犯的過錯是什麼;你自己也知道,你是幹好事,還是幹壞事。對不對?每一個人再笨,再笨,最基礎的這些他知道。不要給別人說,給自己說。
所以說,佛他講經說法,就是要要求你自覺自願的。佛,他不用神通,不用他心通。比如說:“哎呀,我用他心通一觀察,你們這些都是壞蛋,都要出來忏悔。”他沒有這樣的。就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該誦戒了,但是到了夜半他還沒有誦。人家就問他:“佛,今天是誦戒的日子,你老人家爲什麼不誦戒呢?”釋迦牟尼佛就說:“在衆衆當中有不清淨的,所以說我今天不誦戒。”那個舍利佛就運用神通一觀察這裏面誰犯了戒了,誰不清淨了。然後利用神通,把他拉出來,把他趕出去。釋迦牟尼佛就批評舍利佛:“不能這樣幹,我們佛教是尊重人的,要讓他自覺自願。你利用神通,利用他心通去觀察,衆生在你面前那不很恐懼嗎?”當然很恐懼了,不要說利用他心通了,我們就說安個監控,一般寺廟裏面的僧衆都很怕。“你這樣一安監控以後,我還(敢)幹什麼呢?”沒有藏匿之地了。所以說,他總是讓我們自覺自願。
那麼我們今天學習佛法,實際上就是要發揚這種自覺自願。你看看內心裏面,真正需求的是什麼,你看看你每一天究竟在幹什麼。你是在做壞事,還是在做善事呢?所以說,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要看別人的臉色。別人的臉色有什麼可看的?要做自己的主人公,要做到自己真實需求什麼。這個裏面誰最清楚?你自己最清楚。“我肚子餓了,我吃叁碗,吃兩碗,剛好合適。”那你自己知道,別人怎麼知道呢?人家非常殷勤地在那兒勸你:“再吃一碗,再吃一碗,再吃一碗。”喔!你沒有智慧,你掌握不了。“吃就吃嘛!”結果把自己給脹翻了。完了!能那樣嗎?那就不行。那種人,就是世間上所說的傻瓜、笨蛋,沒有保堤,最後把自己給脹翻掉了。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我想我們在座的大多數,都還是能夠分清楚的。“我吃叁碗,夠了。”“我吃兩碗,夠了。你再勸我,我也不吃了!”對不對?自己最清楚自己的事情。
所以說,這個時間我們要做自己的朋友,做自己的知心,做自己的老師,乃至自己要教導自己。所以說,我們自己從內心裏面發願,可以向佛的本願學習。果地上的功德,那是以後的事情了。修行是水到渠成,不要要求。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因果正確了,我們就在因地上下手。但是,今天很多人就不在因地上下手,天天要求結果。“師父,我什麼時間成佛?”“師父,我什麼時間開悟?”“師父,我什麼時間得定?”不要問別人,問你自己。一個人跑來:“師父,我應該怎麼辦?”應該怎麼辦你清楚嘛。平時給你講經說法,講那麼多。難道我們自己連做什麼都分辨不清楚嗎?
所以,我們學習這個佛的根本大願,這個就是因地當中的發心。依據這種根本大願,來落實在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好好地修行。將來那些殊勝功德,我們自己也能得到。所以說,文殊師利菩薩很有智慧,他就請求釋迦牟尼佛,把這些佛的本願,他是怎麼發願的,他是怎麼修行的,他成就了哪些殊勝功德,把這些給我們說一說。爲什麼要這樣說呢?“令諸聞者業障消除”,就是要讓聽到《藥師經》的人要消除一切業障。這就是文殊菩薩的一種發心。因爲我們現在有錯誤的業,對不對?有這些錯誤的業障礙自己的時候,想找錢,找不了;想幸福,幸福不了;想和諧,和諧不了。這個根本原因在哪裏?就在業障。那些錯誤的業。所以說,文殊師利菩薩就要用他自己的智慧來請法,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夠把那些障礙他幸福快樂的那種錯誤的業,能夠完全消除。
近而“爲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釋迦牟尼佛,你老人家有一天涅槃以後,那些像法的時期,末法的時期,那些衆生沒有見你老人家,也沒聽你老人家講經說法,如果你今天說了之後,我們把這些經典集結下來,以後那些像法的時候,末法的時候,那些衆生也能夠看到那些《藥師經》。”對不對?就這個意思。“你老人家今天把這個《藥師經》說下來,然後把它集結下來,讓以後的衆生也能夠看到這個《藥師經》。”看到《藥師經》,知道藥師佛發了十二個根本大願,然後,依這十二個大願,精進修行,所以今天終于成佛,成了藥師琉璃佛。他能夠成,我能不能夠成呢?照樣能夠成。怎麼成呢?你也要去學習藥師佛的十二個大願。所以說,就由于這樣的因果,教給你了,但是說句老實話,我們念《藥師經》念了多少了?你理不理會文殊師利菩薩他的用心呢?他把這本經,請求釋迦牟尼佛說出來。說出來它的利益,一個方面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另外一個方面要讓我們跟著藥師佛去學習。所以,這是文殊師利菩薩的一種發心。我們要領會文殊師利菩薩的一種發心。要不然的話,我們就對不起文殊師利菩薩了。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爲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谛聽,極善思惟,當爲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在這個時間,文殊師利菩薩請求釋迦牟尼佛講說。這個時間,釋迦世尊非常贊歎妙吉祥菩薩,非常贊歎文殊師利菩薩。這時說:“善哉!善哉!”就是太好了。你這個提問,提得太及時了,提得太好了。“曼殊室利!汝以大悲”你是因爲大悲心,而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你看看,釋迦牟尼佛非常理解文殊師利菩薩。“你爲什麼請我說這個經呢?我知道,我理解了。你是以大悲心,要利益將來的衆生,要讓所有的衆生都能夠拔除業障。”你看看,這個師徒之間好默契。他一說話,佛就知道他爲什麼要這樣說,而且還非常贊歎。你看,佛對于弟子就是這樣。經常贊歎,經常鼓勵。在這樣的過程當中,這些弟子他的內心是非常愉快的。對不對?誰不喜歡聽別人贊歎呢!你所做的事業,別人沒有理解,沒有肯定,那就非常糟糕啊!做了很多事情,人家不理解,這很糟糕!你所做的事情,人家都一一二二地看在眼裏面。佛,他就沒有一個遺漏的,佛都理解。“你這個很好啊!你以大悲心來勸請我說諸佛名號的本願功德。”
你的利益“爲拔業障所纏有情”,就是讓那些在業障纏縛當中的有情,能夠拔除他們的業障,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文殊師利菩薩的所有發心,釋迦牟尼佛從頭到尾,從內到外沒有遺漏地都理解。這就是老師。你要遇上這樣的老師,心情就很高興了。“汝今谛聽,極善思惟”,今天你這樣勸請我,好,我就給你說,但是你要好好聽。“谛聽”、“谛聽”,什麼叫“谛聽”?專心一意地聽,不要叁心二意。你今天聽經聞法,是不是在谛聽?你要叁心二意,又在打手機,又在發信息,又在打瞌睡,又在打妄想,那就不叫谛聽了。所以說谛聽,就是專專心心地聽。“極善思惟”,聽了之後,要好好思維這種道理。“當爲汝說”,我現在就給你講說諸佛的本願功德以及他們的名號。你看看,佛在講經說法之前,就把應該要怎麼樣的一種聽法態度教給我們了。要“谛聽”,要“極善思惟”。如果說沒有悟性的,看《藥師經》看不懂的。你不要說很簡單,但是今天有多少人看懂了?一個,你要理解文殊師利菩薩的發心。二個,人家在這兒講,講了之後你真的就能按照《藥師經》的十二個大願去發願嗎?很多人他就不願意。就僅僅求藥師佛給我們消災,我們自己不消災。這個時間,還是一種迷信。
這十二個大願,你僅僅看作是藥師佛的大願,沒有看做我們也可以發這樣的大願,那你還是沒有看懂。而且,把《藥師經》講了,藥師的名號有多麼不可思議,《藥師經》有多少功德利益,然後能夠得到什麼好處,這一些全部給你講了。但是,你的信心呢?沒有發起來。沒有發起來,給你講這部經其實你就沒有相應。給你講說這個經,就是要你聽聞,思維。聽了之後要思維。怎麼思維?把這部經從頭到尾的道理,在我們內心裏面,一遍又一遍地思維。你思維過沒有?如果沒有思維,表面上說我們真正懂了藥師佛的好處,但是你並沒真懂。佛法真正地修行,就在極善思維當中!這就是上師經常給我們強調的“念念不忘”,這就叫極善思維。
如果說,你不是念念不忘,那就不叫極善思維。如果說,你隨時隨地都不忘藥師佛的十二個大願,不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功德,那這個時間,你的內心裏面就會感恩藥師佛,就會升起清淨的信心。由于這樣的信心,你就會按照藥師佛的這種大願去修行。我們的內心裏面,藥師佛和我們就合二爲一。他就在我們自己的內心,就是我們修法的本尊。如果說你念念不忘的話,他就可以成爲我們的本尊;如果說你念念不忘的話,他就安住于我們內心;如果說你念念不忘的話,藥師佛隨時隨地都能夠保護我們。而且,我們也能得到藥師佛的加持,我們也能成爲藥師。我們的心光,自己內心的法身光明就可以顯發出來。所以說,要極善思維。那就是念念不忘、如理如法地去思維,再一再二地去思維,要深深地印入自己內心裏面。讓它在自己內心裏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要這樣。所以說,你如果思維一遍,沒有兩遍、叁遍,沒有四遍,印象不深。如果印象不深,你僅僅是把它當作身外的佛,沒有當作自性的佛,那就很不具足。所以說,“谛聽”和“極善思維”,這六個字是我們在聽一切經法當中都要注意的。這就是聽法的一種態度。那就是,要牢記我們平時所說的念念不忘。親近善知識,谛聽佛法以後,念念不忘,要在內心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去思維。然後通過這種極善思維,來轉變我們自己的內心。
你要不懂這個道理,我給你打個比方:就像世間上的人一樣,他對你有好處。首先你知不知道他對你有好處?你不知道…
《藥師經 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