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太多了,翻译不过来,还是把音给它保存下来。所以,薄伽梵它有两点:一个,是世尊他能善巧分别法相。一切诸法性空,那是根本的。然后,从这种无有自性的一种性空基础上,它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就在万有差别过程当中,在这些万有差别的过程当中,显现了空,“空有不二”。所以说,这些一切因果,都是从空性当中产生。
你要知道空,要知道有,而且空、有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所以,佛依二谛而说法,那就是以真谛和俗谛。真谛,就是讲空;俗谛,那就是讲有。我们现在一般的人,就是有而不空,他就很能执着一些东西。以为有的东西就永远是这样,其实不是那样,随时随地都会变。有的人,进了佛门,听说有空。“空就空吧!”以为啥都没有了。其实不是啥都没有,空在有中,有在空中,空有不二。所以说佛,他就能够善巧分别这些因果差别相,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都能够彻底通达。所以说,在讲一切因果的时候,不为第一义谛;在讲第一义谛的时候,能够善巧安立世俗谛的因果相。所以说,这叫善巧分别,称之为薄伽梵。没有成佛,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只要成了佛了,他就有这种智慧,能够依空有二谛圆融说法。
第二层含义,就是能破。能破什么?能破除众生的根本无明以及种种烦恼。我们的众生,就是在这些根本无明与种种烦恼当中生活。没有智慧,那就是无明。你问他那个事情,这个我也不知道,那个我也不知道;这个我不清楚,那个我不清楚。不清楚的事情太多了。无明!有的人他还不谦虚,这样我也懂,那样我也懂。但是说出来,那就是开黄腔,乱说。这个也是无明。世间上的小聪明,自以为啥都懂,但是说出来啥都不是符合真理的。所以说,我们众生都在这种根本无明当中。由于没有智慧,所以会产生种种的烦恼,没有获得真正的一种解脱与自由。佛,他就是能够破除这种烦恼,能够破除执着;佛,就没有这种根本无明和一切烦恼了。正因为他没有无明,没有烦恼,所以说今天才有能力教我们怎么样去破除烦恼,怎么样去认知真理。要是他自己还没有到达这种地步,他要想教化众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世尊,世出世间最为尊贵,就因为他有这种能力。
“游化诸国”,“游”,就是到处游动;“化”,就是教化;“诸国”表示不是一个国家,不仅仅是安住在一个地方。所以说,在这种游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他到了哪里?到了“广严城”。“广严城”也就是我们佛经上经常提到的毗舍离。为什么叫做“广严城”呢?那里国家土地非常宽广,那个地方人的文化素质非常高,而且物产非常丰富,人民的生活都非常安乐舒适。所以说,称之为“广严”。今天的学者考证,就在恒河以北,巴特那这个地方。那就是这个总的名字。佛就在那个地方。当时佛就在“广严城”的城郊的“乐音树”下。“乐音树下”,那就是林子非常幽静,而且那些树木都像音乐一样,风一吹它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奇妙音响,就像奏起音乐一样,非常动听。所以说,叫做“乐音树”。
“与大芘刍众八千人俱”还有“菩萨摩诃萨”。这个“大芘刍众”,我们今天所说“大芘刍众”,都是证到那种无学果位的芘刍众,那就称之为“大芘刍众”。这个“芘刍”(比丘),也就是出了家,受了比丘戒。一般我们说有三层含义。一个方面,是乞士。上从诸佛,乞求佛法,以滋养自己的法身慧命。要求法,出了家要当比丘,那就要求法!如果不求法,那你这个比丘怎么当呢?不要只是去求钱。只是去求钱,你和世间上讨口子没什么两样。所以说,主要还是在求法上。我们出家是干什么?皈依三宝,学习佛法。今天,我们皈依三宝学法的人,对于求法没有热诚,对于听经,对于闻法没有热诚。那是很缺乏的。要做一个真正的比丘很不容易!我们出家修行僧团,就是依法而住,依法修行,和合精进于佛法。这就是僧众的一种特征。
如果说一个僧团不修法,不听经,不闻法,没有法作为一种摄持了,那就是跟世间上的乌合之众没什么两样了。所以说,我们今天能够听经闻法,以法为核心。一个寺庙里面,最宝贵的就是佛法;所有的比丘众最尊重的,就是佛法了。它依据的一种核心,那就是佛法。所以说,要求法。这“大芘刍众”,就是依法修行,破除烦恼,破除执着,证了无学果位。那个就是“大芘刍众”。这“大芘刍众”一共有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有三万六千。“菩萨摩诃萨”和一般的菩萨不一样。“摩诃萨”,一般要证了初地的菩萨,能够破除无明了。主要你能够破除一品无明,那个时间就有神通了,就能够分身了,就能够教化众生了。所以说,像这样的大菩萨,有三万六千。
其他的,还有那些“国王”,一些国家的主人公。“大臣”,那些当大官的。“婆罗门”,就是专门搞祭祀的。“居士”,也就是居家之士,专门修学的。还有“天”、“龙八部”,这就是护法的。包括那些“人非人众”。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在这个时间有很多这样的人围绕着佛,佛正在给他们讲经说法。这里面有很多名词,比如说“天、“龙八部”,都是我们平时讲了又讲,讲了又讲。这个地方,我们也就不再去详细说了。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尔时”,就是在这种“乐音林”中,大众围绕释迦牟尼佛。这个时间,妙吉祥法王子,文殊师利法王子就因为佛的一种威神力的加被,从自己的座位上做起来了,然后“偏袒一肩”。今天,中国的人,汉地的人很少能够理会。但你看那些搭密宗衣的,你就可以知道。平时,他就这样搭着,你可以双肩都盖着。但是正式要请法的时候,要顶礼的时候不能那样了。要把双肩批着的拿下来,然后要亮出一只膀子。平时,要偏袒右肩。你看我们这些密宗师傅们,他们的规矩都是这样,要偏袒一边。“右膝着地”,右膝盖要跪在地上,这叫胡跪合掌。“向薄伽梵”,那就是向释迦牟尼佛“曲躬合掌”。什么叫“曲躬”?你要请法的,这都是请法的仪轨。身子,弯下来,我们说鞠躬;把掌合起来,这里面都代表一些请法的仪轨。
今天,有很多请法的腰也不弯一下,“诶,你给我讲一讲!”这个是什么道理?就那样轻轻易易地给你讲啦?没有恭敬心,你对佛法没有恭敬心。请法,法是最尊贵的。佛法尊贵非请不说。你要请得不恭敬,不给你说。所以说,在听经闻法的时候,一定要有这些规矩。“曲躬”,就是身体弯曲,鞠躬。“合掌”,十指连心。也是一种威仪。“十指”表示什么?表示我们自己,菩萨修行的十度波罗蜜。所以说,我们在这些过程当中修学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是有些表法的。鞠躬合掌干什么呢?
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白言”,就是向世尊说。文殊师利菩萨就像释迦牟尼佛请示,说:“世尊,惟愿你老人家给我们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什么叫“如是相类”?就是像这种专门讲说诸佛名号,哪一尊佛叫什么名号,他在过去是怎么发愿,在因地当中是怎么修行。就给我们讲这个。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这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苦,而众生福薄命浅,很不容易遇上诸佛出世。所以说,今天能够得释迦牟尼佛的慈悲,把这些诸佛的因缘果报讲说给我们听。他的名号叫什么,因地发愿怎么样发的,修行方法是怎么样来的,怎么样成就的。他的国土又是怎么样的庄严,他怎么样讲经说法,对于众生有哪一些利益作用。就是讲这些。
所以说这样,佛不仅仅是一尊,就是如是向内,凡是这个种类的你都可以说。基本大愿,殊胜功德。那些成佛,是果上的结果了,在他的因地当中怎么修呢?主要是看他发的愿力。这个愿力,给我们所有的众生目前的发心就非常相关。也许今天叫你成佛,你觉得很不可思议。“佛都能够轻易地成吗?”你没有自信。但是给你说,佛也是人做的,他能够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我们一下子做不到,我们能够慢慢做嘛。他最初凡夫的时候,他也是从发愿而修行。所以说,他怎么发愿,我们就学着怎么发愿。只要你有这种愿心了,有这种自愿心了。人贵立志,如果不立志向,一个人一辈子没什么成就。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立志向。没有志向是不成就的。
今天问你要干什么?“哎呀,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没有志向,就是在无明当中。每一个人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内心里需求的是什么。不要让人家给你说。人家给你说,那就不行。今天叫你去抢人,你干不干?叫你去自杀,你干不干?不能那样。我们的命运不能交给别人,而要交给自己。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劝我不要出家,我说:“不行,你是你,我是我。”我以为出家很快乐,我就来出家;你以为你在家很快乐,那你就在家,道不同不相为盟嘛!对不对?每一个人要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你内心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人要认识自己啊!如果不认识自己的时候,把我们自己的一种命运交给别人,那是很悲惨的。所以说,佛要求我们要有自尊、自重。要自己认识自己。谁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我们自己也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因为你内心的烦恼,你最清楚。
也许你找到哪个法师,法师没有他心通,不知道你内心里面的烦恼。但是,你找到自己,你自己知道烦恼在哪儿;你也许找到一个上师,上师也许碍于情面,你有什么错误他也不好跟你说。说重了,你内心里面要起逆反心理,心里不高兴。上师本来是非常慈悲的,结果你就逃跑了。“他天天说我的不对,他天天说我这些犯戒的事情,我在他面前一点隐私都没有,非常恐惧。”你就跑掉了。不敢。“哎呀,上师太严格了!”他不敢,接受不了这样的管教和教育。不知道上师是慈悲,帮助自己。跑掉了。管得太松了,他的内心里面也不具…
《药师经 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