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经 讲记 四

  《药师经》讲记(四)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4月25日·四川省成都市昭觉寺大雄宝殿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今天应该是要讲翻译的人物。昨天,已经把《药师经》的经题学习过了。《药师经》在中国一共有五次翻译。第一次翻译,是在东晋的时候,为帛尸梨密多罗,这就是三藏法师给翻译出来的,它的经名就叫做《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但是它没有单行本,它是在《灌顶大神咒经》当中录出来的。这《灌顶大神咒经》,它属于密部的法典,一共有十二卷。那么,我们这个经就是这十二卷当中的最后一卷。翻译的法师,就是尸梨密多罗。我们汉语对他叫吉祥友法师,他是龟兹国的人。

  第二次翻译,是在刘宋的时候,为慧简法师所翻译。经名就叫《药师琉璃光经》。但是,这个翻译今天已经失传了。据古人说,慧简法师翻译的文义,还不是非常圆满。那么,第三次翻译就是在隋炀帝的时候。在大业年间,有一个达磨笈多法师,他在隋上林园翻译这本经典。经名就叫做《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这个经本现在还存在。那么,这个达磨笈多法师,他也曾经翻译过无数的摄大乘论,包括《金刚经论》,也是他翻译的。《金刚经论》在昭觉寺讲过,上师是在八几年,八几年好像讲过一次《金刚经论》。所以,这也是达磨笈多法师翻译的。

  第四次翻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依据的这个讲本。那就是唐朝的时候,为玄奘三藏法师翻译。在唐朝贞观十九年,在弘福寺翻译出这个药师经典。第五次翻译,就是唐朝武则天时代,大约比玄奘法师翻译经典要相对迟二三十年。这就到唐中宗景龙二年,由义净法师翻译。义净法师也是西天取经的法师之一,中间死了多少个人,就他一个人去了。去了之后,把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译过来。有部的律典,我们大家都知道。汉地《四分律》比较盛行,藏地就是《有部律》比较盛行。现在那些藏族的喇嘛,他们受的也是《有部律》。我们汉传的,也就是翻译的这个《四分律》。在弘一法师最后要弘律的时候,觉得《有部律》非常非常完全,所以说他要去弘扬《有部律》。但是有人就劝他:“哎呀,这个汉地,从最初受这种比丘戒,就是依四分戒的一种羯磨法来做的。最初的比丘得戒体,也是从四分戒的羯磨法当中得戒体。”所以说,考察这种渊源了,就劝他还是要弘扬《四分律》。所以说他又改过来,再弘扬《四分律》。

  义净法师到了西域去取经,特别是把这种《有部律》的律典,完完全全地移借过来。他是从广州出发,循海路,经过越南、锡兰等地。经历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才到达印度。然后遍访全印度的著名学者,回国以后就译出这个经。经名就叫《佛说药师琉璃光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共有两卷。它跟我们今天所依据的法本,我们昭觉寺一般密宗堂念的,也就是玄奘法师所翻译的。那么,义净法师所翻译的,它有两卷。前面一卷是讲:有六尊佛,他们的本愿,他们的功德,他们的依正庄严;到第二卷,才讲药师如来,他在因地上发的十二个大愿以及他的依正庄严,这个本愿功德。所以说,义净法师所翻译的,比前面五次都要翻译得很多。那么,我们今天所依据的,就是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这本经翻译过来,有很多注疏。比如《大藏经》里面《药师经疏》。唐朝,就是玄奘法师的弟子,叫窥基,他来注解这个《药师经》,所以就有《药师经疏》。还有善珠法师所撰写的《药师经钞》。还有《药师经疏钞》,那是伯亭老人著的。下来有《药师经疏钞摘要》。一共有三卷。就根据伯亭老人疏钞,把它的要点揭露出来。还有一个净挺法师,他著的《药师经灯》。一共有一卷。所以说,这些注疏都是依据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药师经》来解释的。所以说,大家有空的时候,在《大藏经》里面去翻一翻。在唐朝,有一个金刚智法师,他有一本《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就是怎么样修这个药师法,它专门有一卷经。还有个叫《药师如来念诵仪轨》,那就是唐朝的不空法师所翻译出来的。还有一个一行法师,我们说天文学家,还有那个撰写《一掌经》的,那个一行法师。一行法师专门还有一卷《药师琉璃光如来念诵仪轨》。就是专门教怎么念诵,这有一个仪轨。还有其它的,还有《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药师七佛念诵仪轨供养法》。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一些资料。

  那么,我们这个翻译的人,也就是唐朝时候三藏法师玄奉诏译。“奉诏译”,就是奉皇帝的命令来翻译的。所以说,在唐朝佛法非常兴盛,皇帝非常支持佛法。所以那个时间,这个和尚不是那个人,还当不上和尚,他的文化程度要非常高。然后,当和尚还要考试。考不及格,那你回去,不像我们现在什么人都收。在唐朝那个时间,当和尚不容易啊!玄奘法师当和尚,据说很小的时候他就愿意去当和尚。但是去考试,人家看他:“你这么小,还跑来当和尚,回去,不收。”他又一次再去,一而再,再而三去要求。“既然你这么恳切,看看你有什么程度。”一考试,“喔,这个小家伙很不简单!”于是,破格地把他收录了。所以说,你看那个时间的和尚,它要求你要进来当和尚也好,要考。你背得了什么经,对佛教知道哪些道理。还要看他内在的发心,看你发心正不正确。如果不正确的话,回去,回去,你还当和尚,当啥和尚。

  我们今天失去了这种考试制度。为什么唐朝的佛法那么兴盛呢?他都是大知识分子进来,然后都是有根底的人进来。所以说,那个佛法基本都是上乘的文化。所以说,讲经说法、修行这些很在行。那么,我们今天就失去了这种考试制度。其实,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应该考一考。如果不考一考的话,这个和尚就泛滥了。一直到宋朝以后,明清年间的和尚就越来越泛滥,不考试了。然后到清朝,大家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就是这些和尚,都是社会上避难而来的。一直到今天,老百姓还说:“你这个出家的,估计是受了打击。”谈恋爱失败,事业不成功,你跑来出家。这个影响是从什么地方来?从明朝。明朝时候影响这个很大。改朝换代,有很多遗老遗少,没办法就躲入佛门。清朝统治国家的时候,是异族统治。异族统治它就有几条规矩:是和尚,你可以不改装。我们今天穿的这个服装,都是明朝时候的服装。那可以保持。在俗人就要改装,要剃头,留长头发或者是怎么样。你看看,他那时间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从那个时间,它有一些变化。但是,这些倒是闲话,一些渊源。大家了解一下也不错。

  下面,我们就正式解说经文。请大家看到我们的《药师经》。《药师经》大家有吧?药师经文,我们昭觉寺基本上天天都在念,所以说大家看看这些经文。经文里面,这本经书我们经常早上都要念一念。我们看看这个。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芘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这就是每一部经前面,都有的序言,来说明这部经是怎么来的。要说到这个时间,就是说佛,他去游化诸国。为什么要去“游化诸国”呢?这个佛,成佛了以后就是讲经说法,到处去度化众生。他不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了。而我们今天出家了倒是好。一出家了,在一个寺庙里面一住就是一辈子。但是古时候,像佛,他是游化中,到处走,居无定所,那些法师也是这样。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们自己不生贪恋心。你要在寺庙里面住久了,你比如说我在圣水寺住久了,好像那个圣水寺就是我的庙。其实不然。出家人要心无执着。所以说,他就是游化。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居无定所。甚至水边、林下到处参禅,到处去打坐。一颗桑树之下,不允许住超过三夜。为啥呢?警防你住久了之后,内心里面升贪恋。“哎哟,这个地方好,我就在这个地方。”一有贪心起来了,那就非常糟糕。

  所以,这个“如是我闻”,那就是说像这部《药师经》的经法,是亲自从佛那里听闻到的。当时听闻到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呢?就是说佛,他游化诸国,教化民众,到了广严城,住在乐音树下,与那些比丘、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来讲经说法。这个时间,文殊师利菩萨请问经法。它这样来。所以,这个里面,它就讲了一部经的开头,把缘起给我们说清楚。所以说,你要是有时间,它讲得非常详细的时候,一个字也许都有很深的道理。那么,我们打算在星期五就把它讲完。今天是星期几了?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还有三天,连今天晚上三天晚上,把它讲完。所以说,我们讲得简略一些。

  “如是我闻”,也就是这部经是我从释迦牟尼那儿亲自听闻的。这是阿难在结集经典的时候,这样来叙述的。也是佛在临涅槃的时候,阿难请问:“将来要结集这些经典了,经典的开头安置什么语句呢?”佛跟他说:“你在开头这样安置——如是我闻。表示这个经典是有渊源的,是从佛那儿亲自听来的。”所以说,这个地方也就是给我们告诉一种渊源。《药师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说出来的,要知道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去修这个《药师经》的。你要知道总渊源。要是其他人说的,这种渊源不一定能够保证。清净不清净?你说的可信不可信?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相信。因为佛是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他说的都是真实语。所以说,我们放心大胆地相信这本经。

  “一时”,那就是讲机教合适了,该适合于讲这部经了。“薄伽梵”,就是佛的十个名字之一。翻译过来就叫做“世尊”。就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也就是指我们释迦牟尼佛。当然,除了世尊以外,它还有其它多层含义。比如说吉祥、端严、炽盛,它有很多意义。就因为它含有很多意义,所以说一般都不翻了。所以,在翻译惯例当中的一种多含不翻。就是意思…

《药师经 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药师经 讲记 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