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经 讲记 四▪P4

  ..续本文上一页。人家也许从旁边给你介绍了,但是如果你这个人不知恩、报恩那就糟糕了。所以,你要观察这个人对你的好处,一遍又一遍地观察,一天又一天地观察。当你真正观察到他对你有利益,有好处的时候,你的内心是非常欢喜的。对不对?你一见到他,你的欢喜就能产生。你一遇上困难,就可以想到他:“哎呀,要是这个人在的话,我就不用操心这个了。”“要是这个人在的话,我这个事情就解决了。”“要是这个人在的话,我这个事情立马就能办了。”为啥呢?平时受他的好处太多。只要你老实观察这样的话,你的内心就非常欢喜他,非常想念他,随时随地离不开他。对不对?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好感,怎么样产生的呢?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这种极善思维,一遍又一遍地思维非常重要!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唯然”是什么?是曼殊室利菩萨答应释迦牟尼佛:“好,你老人家教导我要谛听,要极善思维,我一定做到。”“愿说”就是愿意听你老人家说。我等非常喜欢。一次又一次地来表示,他喜欢听这样的经。所以说,这个就是一个反应哦!你看经书里面,它都有问有答。释迦牟尼佛看到文殊师利菩萨,一说到这种事情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赶紧把自己的反应交代给释迦牟尼佛:“我非常喜欢,你老人家讲吧!”是这样的一种心态。今天讲经说法,我到大多数地方去讲经说法,一说,一问,他把眼睛闭上,也不管你,他也不看你,听没听清楚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在打瞌睡还是在入定,你也不知道。你问他听懂没听懂,他也不回答。这个是很不相应。

  听经,要极善思维!以非常欢喜的心态看着,进行交流。视觉上的交流,听觉上的交流,还有感官上的一种交流,随时随地都要交流。当有这种交流的时候,那才相应。所以说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与文殊师利菩萨,人家就一问一答,扣得非常紧,没有一个脱节的地方。下面。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兢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正式来说了。佛就告诉文殊师利菩萨:“从这个娑婆世界向东方去,“过十兢伽沙等佛土”。”“兢伽沙”是什么?“兢伽”就表示恒河。恒河里面的沙。所以说佛土,就是一个佛的化土。我们今天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土相当于什么?一时天下,这个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他老人家的一个化土。今天的天文学家都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平时大家没有理解,你要是理解了,那就不同了。一个须弥山,然后一个日月绕须弥山而行,然后四大护尊,这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之为大千世界。所以说,一千个大千世界。你看,三千大千世界,三个千联合起来的。我们今天所说,一个银河系,一个太阳、月亮。你看看,这样的世界有多大?今天我们的科学,跑到月球上去就了不起了,对不对?他只能跑到一个月球上,太阳上还去不了。那你还是一千个小千世界当中的千分之一个世界,你都还不知道。还不要说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你怎么去理解?所以说,佛的国土那是非常广大的。所以要超过东方,距离有十兢伽沙的佛土,有十个恒河里面的沙子那么多。一个恒河的沙子你数得清吗?更不要说十个恒河里面的沙子了。根本就数不清。所以说,像那么多的国土,像那么多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个距离就远了。

  “有世界名净琉璃”,有一个佛的世界,就叫净琉璃世界。“净”是清净,没有烦恼,没有染污,没有人我执,没有法我执,这个清净。“琉璃”,我们就说非常光明,就像那种湛蓝的天空一样。在佛的一种世界里面,有一尊佛,他叫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这个就是佛的十个通称,十个称号。“如来”,我们昨天已经说了,如其本来。“应”,也就是众生有什么所求,他都能够感应于众生。“正等觉”,就是世间怎么样的,他都能够正确无误地觉悟。而且,不多一点,不少一点,恰如其分。有这样的一种觉悟智慧。“明行圆满”,“明行”,就是光明地一种修行,智慧地一种修行。对于世间上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真理,都能够完全圆满。还“善逝”,他不止是如来,还能“善逝”。什么叫“善逝”?去无所去,生本无生,无来无去,那叫善逝。“世间解”呢?就是世出世间一切因果,都能够完全了解。“无上士”,没有人再超过他了。那叫无上士。“调御丈夫”,不仅仅是调服自己内心的烦恼,还能调服所有众生的烦恼,那就是调御丈夫。“天人师”,一切天,一切人类都以他为自己的老师。“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薄伽梵”,就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也叫世尊。所以说,这就是讲佛的名号。

  那么,这些佛的名号,你要去经常念。我们汉族地区非常喜欢这种简略,都称之为佛,称之为世尊,他以为也就可以了,说出来好像并不太如理如法。以前,说是谁,是宗喀巴大师,还是谁,在礼拜三十五佛,八十八佛的时候。最后他就发现,自己拜出来的佛怎么全部没有头部呢?怎么只能看到身体,不能看到头部。最后一问护法,护法就给他说:“哎呀,你没有把佛的名号念全。”你看,我们念八十八佛的时候,什么宝光佛、栴檀佛。对不对?你只能够这样念。但是,在黄教里面,宗喀巴大师那个系统他还有这个良好的习惯。就是非得要把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这十个名号都要称全。当你这样称全的时候,他这样去礼拜,所有佛全部的身体都显现了。这也是一个我们今天值得学习的,那是一个传统。我们今天就好简洁,称个佛他已经不耐烦了。所以说,我们今天从这一意义当中,多去学习人家古人是怎么修行的。我们今天减过去减过来,减得什么都不说了,修行都不修了。那就很艰难。

  下面,“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这个时间,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最初修行的时候,他就发了十二个大愿。十二个大愿都不仅仅是为自己发的,而是为众生所发的。要让众生有求,就能够满足。要学习这种发愿!我们今天是发什么愿都围绕自己。“佛啊,你要让我长得漂亮一些啊!”“佛啊,你要让我长得健康一些啊!”从来没有发心让众生怎么样。这就是众生的一种自私自利心。就由于这样的自私自利心,让我们很久很久都得不到解脱。所以,爱我即是一切恶的根源,爱众生就是一切善根的基础。你要是老是执着于自私自利,那么这种自私自利就成为万恶的根源。我们做一切恶法,不就是从这个“我”执开始的嘛;我们的一切烦恼,都不就是从一切的“我”执开始的嘛。所以说,佛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对治我执。如果不对治我执,那没有办法了。越修越贡高我慢,越修那种坚固执着越厉害。那就非常艰难了。

  这十二个大愿。所以说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他发十二个大愿,每一个愿都是让所有的众生所求皆得。我们也能够把这种心态一转变过来的时候,你的修行就具足了。今天什么叫修行?这就是一个根本的修行。你能不能够不为自己着想?能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受苦受难的众生着想?今天我们大乘佛法的一种根本修行,就在于把这种重心要转变。以前没有修行的时候,那就是一心一意地只是围着自己打转。今天修习大乘法,发菩提心,它的一种根本修行也就是要把过去多生累劫围绕自己转的习惯,现在要改正。怎么改正呢?现在重心就要放在利益众生上,重心就要放在为劳苦大众去服务。

  所以说,我们今天出家人当中法师们很多,丛林当中能干的人也多,藏龙卧虎。但是每一个人都不发心。你叫他出来做监院,不做。叫他出来做方丈,不做。宁愿下地狱,我也不做。为啥呢?当方丈和尚太辛苦!要开会,要到处去应酬,吃喝拉撒都要找他。太苦!不愿干!你叫他当家,他也不干。方丈和尚你不当,当家你不干,你来带众嘛。带众也不干。你叫他讲讲课,讲课也不干。缺少一种为大众发心的心,随时随地就只图自己舒服。吃了饭,往自己寝室里面一钻,门一关,巴浪鼓一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自在,好逍遥。当然逍遥了,你只管自己当然逍遥了。能不能够为常住上发点心?能不能够为弘扬佛法发点心?每一个人都关起门来,你不管,我不管。这个时间怎么办?

  我们圣水寺也有。我说:“你今天当个知事怎么样?”“不当!”我说:“你为什么不当呢?”“修行是个人的事情嘛,你不要管我。”我说:“行,那你吃饭我们不管咯,你上厕所我也不管了,房子我也不修了。”那你修行就是只管自己了。既然你自己管自己,常住上为什么要管你呢?你不是喜欢修行吗?修行人就在树子下坐坐,参禅打坐就行了,不用坐在房间里面。你坐在房间里面,人家要给你修房子,要费很多功夫嘛。你要进厕所,我也不给你修厕所,你随便拉。可以了。可不可以?都不行嘛。你要喝水,我们要给你牵水管;你要用电,我们要给你拉电灯;你要住房子,常住上给你修房子。什么常住上都要管你。为什么你就不管常住呢?所以说“丛林养纳子,纳子养道德,道德保丛林。”这是相辅相成的。要发大心,不发大心你那种修行什么时间能成功呢?说了老实话,说了一百个大劫,你还是围绕自己转。说明你那个自私自利的心,还是没有改过来。

  今天如果说,你能够把这个发心一下子能够改过来,那就说你超过三大阿僧祗劫,能够破我执,能够转化这种利益众生的心,那就对了。这种修行只需要你的思维习惯一变,你就…

《药师经 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药师经 讲记 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