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讲记(五)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4月26日·四川省成都市昭觉寺大雄宝殿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药师佛在因地当中,所发的十二个大愿。第四个大愿,药师佛发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这个地方,就是要把所有的众生都安置到佛道上。药师佛就发愿了:“我现在修行,要等到我成等正觉的时候,如果见到这世间上的众生行邪道的,一定要能够教化他,把这些众生从邪道中引到正道上来,都要让他们安住在究竟的菩提大道当中。”现在是这些声闻独觉乘者,他们仅仅是发心自己了脱生死,但在所有佛教的修行过程当中,仅仅是自己了脱生死那还远远不够。所以说,要把声闻、独觉这些修小乘法的,一定也要能够转化他。让他能够回小向大,能够以大乘的菩提心而摄受,来修行普度一切的众生。就要把这些众生,全部安置在这种大乘佛法当中。
我们今天,这个发心非常重要。世间上有多少的人行邪道?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自心,违背因果去办很多事情。表面上,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是追求这样,追求那样始终追求不到。原因就在于,他所追求的方法不正确,方法用错了。舍弃于自心,在外面尔虞我诈,用那些恶法,这正是引起我们众生受苦的一个根本原因。不认识因果大道,这世间上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够从根本上着手。所以我们说因果大道,那是世出世间颠覆不破的一种真理。任何人都要认识这种因果,什么因,什么缘,能够成就一种什么结果。把这种正确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了,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所以,这个世间上我们想要离苦得乐,那也不能够。所以说,我们的人生要钻研,钻研这个因果道理。
把因果道理明白以后,还要实践。我们今天问很多居士、出家人:“信不信因果?”“我信!”“什么因引起什么果?”大多数就不太清楚了。所以说,他光是信,信而不学,了解得不细致,了解得不深入。这个时间,光是信那是远远不够的。“信为道源功德母”,有了信心以后,我们要进一步地学习佛法,要学习得非常深细。我们内心里面的贪、嗔、痴、慢、疑,这每一个念头它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结果?每一个人对自心,要有完全地认知。对于我们自己心里的一种规律,那也要认知。往往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高兴,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高兴;自己昏沉,也不知道为什么昏沉;自己妄念多,也不知道为什么妄念多。对于自心,完全摸不清楚!如果我们对自己都不了解,对自己内心怎么样运作的规律我们也不去摸索,这个时间,实际上自己把自己掌控不了。
所以说,佛法它就是让我们要觉悟自己。我们自己内心,什么心引起什么结果,有什么样的力量。因果道理,不在自心之外去学习;因果道理,要落实在自心当中来学习。佛法当中给你说贪心,会让我们受贫穷的果报;我们上供下施,就能够得到大的福报。这个仅仅是一个道理吗?我们每一个人学了这样的道理,愿不愿意去实践一下呢?究竟释迦牟尼佛说的,我怎么样才能够真实地得到。不仅仅是要有信心就够了,有信心仅仅是一个开头。有了这个开头了,要让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真真实实地变为自己的认知,要变为自己内心的一种素质。这个时间,那就要去试验了。就像上物理课、化学课一样,要进实验室,看一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怎么样才能够把道理实际地证明,怎么样让我们的自心实际地能够得到这种道理。当你实际地检验过,那就不一样了。就像小时候,大人跟我们所说:“那个火不能玩啊!那个火你去玩它烧你的!”你不太清楚。但是有一天,突然之间不小心,你果真被火烧了:“哎哟,大人说过,真的是这么回事儿。”这应验了嘛。应验了以后,他再也不去玩儿火了。
我们今天,释迦牟尼佛,这就是世出世间最第一的大佛,他用他的智慧把这个世间上的真理,完全地告诉我们。我们说我们相信,相信还远远不够,还要去应验。释迦牟尼佛说:“苦,仅仅是一种结果,它是我们烦恼的一种结果。”我们体验,什么样的烦恼引起什么样的苦?你把这种因果道理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你就会感觉,释迦牟尼佛说得太真实了。他所说的,不管多少年以后,你去实践,它真的就能够证明。给你说贪心,能够让我们贫穷;给你说布施、供养,能够得富贵。你自己修行一下啊!实实在在地修行布施,修行供养,你看看它跟自己的生活究竟带来什么。一个人,它的内心是悭贪的。因为这种悭贪,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可以使劲地观察一下。你就知道,这种悭贪之心给我们带来的,的的确确是贫穷之心。结果就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实不虚。给我们说嗔心,嗔心带来的因果就是让我们人际之间不和谐,对于众生损伤,对于我们自己损伤。你自己可以试验一下啊!你故意地去起嗔心,看看这种结果能不能证明呢?那完全能够证明。所以说,这些因果不是离开自心去认知的。要把书本上的道理,完全地领略到我们内心里面来。通过我们自心,去体会。然后,有经验了你就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那是真真实实的,然后你才愿意按照这样的因果来做事情。
所以说因为这种信心,要学法门,给你说那些小乘心,在成佛的过程当中完全就是走的冤屈路,走的委屈路。你要是小心小样地成佛,那就要花很多时间。你要发大乘心,要为所有的众生去修行,只要能够迅速地积聚福德资粮。为啥呢?众生无尽,发心无尽。因为我们发心无尽,所以说得到的功德那也就无量无边。比如说今天讲经说法只有一个人听,你发心也仅仅是为一个人讲,别的人来我就不让他听。那么,这种好处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得到,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发愿,要让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要来听,而且我就是要为无量无边的众生去讲。这种发心。于是你同样是讲经,但是听众就不一样了,你的发心就不一样了。每一个人听了,也许对他都有影响;这么多人听了,对这么多人都有影响。如果说有好的影响,这个时间就是众生的一种增上缘,它的功德也就无量无边。这个道理你一想,也就明了了。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点点滴滴的修行都要这样,发大菩提心,普为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所以说这种发心非常重要。我们修学大乘法的,那就要发大乘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些菩提心,那就算不上一个大乘的修学者,所以要时时刻刻回小向大。有这种回小向大的心,随时随地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一切众生。
今天我们吃饭不仅仅是为自己,为谁呢?为一切众生而吃。修行,我们也不仅仅是为自己修行,为一切众生而修行。今天我念经,我也不仅仅是为自己而念经,发心是为一切众生念经。所以说你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可以回向给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一个高尚的发心,就是一个最圆满的精神文明。修学佛法的,内心就非常文明,精神就非常高尚。他的追求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是为大众。所以药师琉璃光如来第四个大愿,它就是愿所有的,将来成了佛了,这些行邪道的能够改邪归正,发小心量的能够回小向大。我们今天也要学习这种发心的话,我们跟药师佛学习,也就能够从心地上改变自我。他这种愿心实际上就是给我们作一个榜样。
第五个大愿,我们看着。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你看这第五个大愿,就牵涉到修行上来了,那叫戒行清净愿。药师佛发愿了:“将来我证到正等正觉的时候,要让所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佛法当中都能够清净修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就是让一切众生受戒都要受得非常圆满。从三归五戒,十善业戒,修比丘尼戒,乃至菩萨戒,金刚乘戒,这些都要不缺少。这是从我们所受的戒上来说不缺戒。第二个,在每一众弟子所受的戒中,比如说你受比丘戒,要让二百五十条戒清清净净、圆圆满满,不能丢一条,不能犯一条。所以,你看看,那是得不缺戒。要“具三聚戒”,哪三聚?我们大乘菩萨戒那就是三聚净戒。能断一切恶,无恶不做,那就要“摄律仪戒”。摄律仪最主要的,也就是要去断恶。要让我们自己内心、语言乃至身体上的行为,一切的恶业都要断除,不要将就我们自己的毛病。我们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自己不发心。“哎呀,我今天将就我一下,明天将就我一下。”还要给诸佛菩萨讲条件,“诸佛菩萨啊,我是业障鬼子啊!我今天这个做不到,明天那个做不到。你老人家肯定是慈悲的,你要原谅我!”天天让诸佛菩萨原谅你,诸佛菩萨倒是原谅你了,但是你天天都这样干的话,啥时候有进步呢?没有进步。所以说,我们今天很多人,不管是出家弟子也好,还是在家弟子也好,这个都形成一种习惯了。“师父啊,我就是业障很深,我习气毛病很重,你老人家原谅我一下!我要睡觉你让我睡觉,我要贪吃你就让我贪吃,你不要管我嘛!我想看电视,你就让我看电视。我想不上殿,你就不让我上殿就行了。”有那么好的事?啥都不愿意改,这个时间在佛门当中你能够得到好处吗?不能够得到好处。不能够改正那些错误的,那就不行。另外一种就是,他非得要师父监视他。“师父,你今天怎么不批评我了呢?你要是批评我,我还好受一点。你如果不批评我,我就要故意犯错。”自己不主动做自己的老师,非得要诸佛菩萨提一根鞭子,随时随地在后面抽打着他。你这样干啥呢?所以,学佛不要那么被动,我们要主动地去断除一切恶。随时随地给你讲了,你就要自己去修学,不要让人家成天都在管你。自己管理自己,那就很善巧,而且管得很舒服,管得让自己很乐意。如果说让别人…
《药师经 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