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講記(五)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4月26日·四川省成都市昭覺寺大雄寶殿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昨天我們已經講到藥師佛在因地當中,所發的十二個大願。第四個大願,藥師佛發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這個地方,就是要把所有的衆生都安置到佛道上。藥師佛就發願了:“我現在修行,要等到我成等正覺的時候,如果見到這世間上的衆生行邪道的,一定要能夠教化他,把這些衆生從邪道中引到正道上來,都要讓他們安住在究竟的菩提大道當中。”現在是這些聲聞獨覺乘者,他們僅僅是發心自己了脫生死,但在所有佛教的修行過程當中,僅僅是自己了脫生死那還遠遠不夠。所以說,要把聲聞、獨覺這些修小乘法的,一定也要能夠轉化他。讓他能夠回小向大,能夠以大乘的菩提心而攝受,來修行普度一切的衆生。就要把這些衆生,全部安置在這種大乘佛法當中。
我們今天,這個發心非常重要。世間上有多少的人行邪道?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自心,違背因果去辦很多事情。表面上,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是追求這樣,追求那樣始終追求不到。原因就在于,他所追求的方法不正確,方法用錯了。舍棄于自心,在外面爾虞我詐,用那些惡法,這正是引起我們衆生受苦的一個根本原因。不認識因果大道,這世間上辦任何事情都不能夠從根本上著手。所以我們說因果大道,那是世出世間顛覆不破的一種真理。任何人都要認識這種因果,什麼因,什麼緣,能夠成就一種什麼結果。把這種正確的因果關系建立起來了,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成功。所以,這個世間上我們想要離苦得樂,那也不能夠。所以說,我們的人生要鑽研,鑽研這個因果道理。
把因果道理明白以後,還要實踐。我們今天問很多居士、出家人:“信不信因果?”“我信!”“什麼因引起什麼果?”大多數就不太清楚了。所以說,他光是信,信而不學,了解得不細致,了解得不深入。這個時間,光是信那是遠遠不夠的。“信爲道源功德母”,有了信心以後,我們要進一步地學習佛法,要學習得非常深細。我們內心裏面的貪、嗔、癡、慢、疑,這每一個念頭它會引起什麼樣的結果?爲什麼會引起這樣的結果?每一個人對自心,要有完全地認知。對于我們自己心裏的一種規律,那也要認知。往往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爲什麼高興,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不高興;自己昏沈,也不知道爲什麼昏沈;自己妄念多,也不知道爲什麼妄念多。對于自心,完全摸不清楚!如果我們對自己都不了解,對自己內心怎麼樣運作的規律我們也不去摸索,這個時間,實際上自己把自己掌控不了。
所以說,佛法它就是讓我們要覺悟自己。我們自己內心,什麼心引起什麼結果,有什麼樣的力量。因果道理,不在自心之外去學習;因果道理,要落實在自心當中來學習。佛法當中給你說貪心,會讓我們受貧窮的果報;我們上供下施,就能夠得到大的福報。這個僅僅是一個道理嗎?我們每一個人學了這樣的道理,願不願意去實踐一下呢?究竟釋迦牟尼佛說的,我怎麼樣才能夠真實地得到。不僅僅是要有信心就夠了,有信心僅僅是一個開頭。有了這個開頭了,要讓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真真實實地變爲自己的認知,要變爲自己內心的一種素質。這個時間,那就要去試驗了。就像上物理課、化學課一樣,要進實驗室,看一看它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怎麼樣才能夠把道理實際地證明,怎麼樣讓我們的自心實際地能夠得到這種道理。當你實際地檢驗過,那就不一樣了。就像小時候,大人跟我們所說:“那個火不能玩啊!那個火你去玩它燒你的!”你不太清楚。但是有一天,突然之間不小心,你果真被火燒了:“哎喲,大人說過,真的是這麼回事兒。”這應驗了嘛。應驗了以後,他再也不去玩兒火了。
我們今天,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世出世間最第一的大佛,他用他的智慧把這個世間上的真理,完全地告訴我們。我們說我們相信,相信還遠遠不夠,還要去應驗。釋迦牟尼佛說:“苦,僅僅是一種結果,它是我們煩惱的一種結果。”我們體驗,什麼樣的煩惱引起什麼樣的苦?你把這種因果道理實實在在地體驗了,你就會感覺,釋迦牟尼佛說得太真實了。他所說的,不管多少年以後,你去實踐,它真的就能夠證明。給你說貪心,能夠讓我們貧窮;給你說布施、供養,能夠得富貴。你自己修行一下啊!實實在在地修行布施,修行供養,你看看它跟自己的生活究竟帶來什麼。一個人,它的內心是悭貪的。因爲這種悭貪,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你可以使勁地觀察一下。你就知道,這種悭貪之心給我們帶來的,的的確確是貧窮之心。結果就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實不虛。給我們說嗔心,嗔心帶來的因果就是讓我們人際之間不和諧,對于衆生損傷,對于我們自己損傷。你自己可以試驗一下啊!你故意地去起嗔心,看看這種結果能不能證明呢?那完全能夠證明。所以說,這些因果不是離開自心去認知的。要把書本上的道理,完全地領略到我們內心裏面來。通過我們自心,去體會。然後,有經驗了你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那是真真實實的,然後你才願意按照這樣的因果來做事情。
所以說因爲這種信心,要學法門,給你說那些小乘心,在成佛的過程當中完全就是走的冤屈路,走的委屈路。你要是小心小樣地成佛,那就要花很多時間。你要發大乘心,要爲所有的衆生去修行,只要能夠迅速地積聚福德資糧。爲啥呢?衆生無盡,發心無盡。因爲我們發心無盡,所以說得到的功德那也就無量無邊。比如說今天講經說法只有一個人聽,你發心也僅僅是爲一個人講,別的人來我就不讓他聽。那麼,這種好處僅僅是一個人能夠得到,還有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發願,要讓無量無邊的衆生都要來聽,而且我就是要爲無量無邊的衆生去講。這種發心。于是你同樣是講經,但是聽衆就不一樣了,你的發心就不一樣了。每一個人聽了,也許對他都有影響;這麼多人聽了,對這麼多人都有影響。如果說有好的影響,這個時間就是衆生的一種增上緣,它的功德也就無量無邊。這個道理你一想,也就明了了。
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點點滴滴的修行都要這樣,發大菩提心,普爲一切衆生,不僅僅是爲我們自己。所以說這種發心非常重要。我們修學大乘法的,那就要發大乘菩提心。如果沒有這些菩提心,那就算不上一個大乘的修學者,所以要時時刻刻回小向大。有這種回小向大的心,隨時隨地做什麼事情都是爲一切衆生。
今天我們吃飯不僅僅是爲自己,爲誰呢?爲一切衆生而吃。修行,我們也不僅僅是爲自己修行,爲一切衆生而修行。今天我念經,我也不僅僅是爲自己而念經,發心是爲一切衆生念經。所以說你點點滴滴的功德,都可以回向給無量無邊的衆生。這在我們今天來說,就是一個高尚的發心,就是一個最圓滿的精神文明。修學佛法的,內心就非常文明,精神就非常高尚。他的追求不僅僅是爲自己,而是爲大衆。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第四個大願,它就是願所有的,將來成了佛了,這些行邪道的能夠改邪歸正,發小心量的能夠回小向大。我們今天也要學習這種發心的話,我們跟藥師佛學習,也就能夠從心地上改變自我。他這種願心實際上就是給我們作一個榜樣。
第五個大願,我們看著。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叁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你看這第五個大願,就牽涉到修行上來了,那叫戒行清淨願。藥師佛發願了:“將來我證到正等正覺的時候,要讓所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在佛法當中都能夠清淨修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就是讓一切衆生受戒都要受得非常圓滿。從叁歸五戒,十善業戒,修比丘尼戒,乃至菩薩戒,金剛乘戒,這些都要不缺少。這是從我們所受的戒上來說不缺戒。第二個,在每一衆弟子所受的戒中,比如說你受比丘戒,要讓二百五十條戒清清淨淨、圓圓滿滿,不能丟一條,不能犯一條。所以,你看看,那是得不缺戒。要“具叁聚戒”,哪叁聚?我們大乘菩薩戒那就是叁聚淨戒。能斷一切惡,無惡不做,那就要“攝律儀戒”。攝律儀最主要的,也就是要去斷惡。要讓我們自己內心、語言乃至身體上的行爲,一切的惡業都要斷除,不要將就我們自己的毛病。我們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是自己不發心。“哎呀,我今天將就我一下,明天將就我一下。”還要給諸佛菩薩講條件,“諸佛菩薩啊,我是業障鬼子啊!我今天這個做不到,明天那個做不到。你老人家肯定是慈悲的,你要原諒我!”天天讓諸佛菩薩原諒你,諸佛菩薩倒是原諒你了,但是你天天都這樣幹的話,啥時候有進步呢?沒有進步。所以說,我們今天很多人,不管是出家弟子也好,還是在家弟子也好,這個都形成一種習慣了。“師父啊,我就是業障很深,我習氣毛病很重,你老人家原諒我一下!我要睡覺你讓我睡覺,我要貪吃你就讓我貪吃,你不要管我嘛!我想看電視,你就讓我看電視。我想不上殿,你就不讓我上殿就行了。”有那麼好的事?啥都不願意改,這個時間在佛門當中你能夠得到好處嗎?不能夠得到好處。不能夠改正那些錯誤的,那就不行。另外一種就是,他非得要師父監視他。“師父,你今天怎麼不批評我了呢?你要是批評我,我還好受一點。你如果不批評我,我就要故意犯錯。”自己不主動做自己的老師,非得要諸佛菩薩提一根鞭子,隨時隨地在後面抽打著他。你這樣幹啥呢?所以,學佛不要那麼被動,我們要主動地去斷除一切惡。隨時隨地給你講了,你就要自己去修學,不要讓人家成天都在管你。自己管理自己,那就很善巧,而且管得很舒服,管得讓自己很樂意。如果說讓別人…
《藥師經 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