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經 講記 四▪P4

  ..續本文上一頁。人家也許從旁邊給你介紹了,但是如果你這個人不知恩、報恩那就糟糕了。所以,你要觀察這個人對你的好處,一遍又一遍地觀察,一天又一天地觀察。當你真正觀察到他對你有利益,有好處的時候,你的內心是非常歡喜的。對不對?你一見到他,你的歡喜就能産生。你一遇上困難,就可以想到他:“哎呀,要是這個人在的話,我就不用操心這個了。”“要是這個人在的話,我這個事情就解決了。”“要是這個人在的話,我這個事情立馬就能辦了。”爲啥呢?平時受他的好處太多。只要你老實觀察這樣的話,你的內心就非常歡喜他,非常想念他,隨時隨地離不開他。對不對?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好感,怎麼樣産生的呢?就是這樣産生的。所以這種極善思維,一遍又一遍地思維非常重要!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唯然”是什麼?是曼殊室利菩薩答應釋迦牟尼佛:“好,你老人家教導我要谛聽,要極善思維,我一定做到。”“願說”就是願意聽你老人家說。我等非常喜歡。一次又一次地來表示,他喜歡聽這樣的經。所以說,這個就是一個反應哦!你看經書裏面,它都有問有答。釋迦牟尼佛看到文殊師利菩薩,一說到這種事情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趕緊把自己的反應交代給釋迦牟尼佛:“我非常喜歡,你老人家講吧!”是這樣的一種心態。今天講經說法,我到大多數地方去講經說法,一說,一問,他把眼睛閉上,也不管你,他也不看你,聽沒聽清楚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在打瞌睡還是在入定,你也不知道。你問他聽懂沒聽懂,他也不回答。這個是很不相應。

  聽經,要極善思維!以非常歡喜的心態看著,進行交流。視覺上的交流,聽覺上的交流,還有感官上的一種交流,隨時隨地都要交流。當有這種交流的時候,那才相應。所以說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與文殊師利菩薩,人家就一問一答,扣得非常緊,沒有一個脫節的地方。下面。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兢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正式來說了。佛就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從這個娑婆世界向東方去,“過十兢伽沙等佛土”。”“兢伽沙”是什麼?“兢伽”就表示恒河。恒河裏面的沙。所以說佛土,就是一個佛的化土。我們今天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土相當于什麼?一時天下,這個娑婆世界,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就是他老人家的一個化土。今天的天文學家都沒有辦法。所以,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平時大家沒有理解,你要是理解了,那就不同了。一個須彌山,然後一個日月繞須彌山而行,然後四大護尊,這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這樣的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之爲大千世界。所以說,一千個大千世界。你看,叁千大千世界,叁個千聯合起來的。我們今天所說,一個銀河系,一個太陽、月亮。你看看,這樣的世界有多大?今天我們的科學,跑到月球上去就了不起了,對不對?他只能跑到一個月球上,太陽上還去不了。那你還是一千個小千世界當中的千分之一個世界,你都還不知道。還不要說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你怎麼去理解?所以說,佛的國土那是非常廣大的。所以要超過東方,距離有十兢伽沙的佛土,有十個恒河裏面的沙子那麼多。一個恒河的沙子你數得清嗎?更不要說十個恒河裏面的沙子了。根本就數不清。所以說,像那麼多的國土,像那麼多個叁千大千世界,那個距離就遠了。

  “有世界名淨琉璃”,有一個佛的世界,就叫淨琉璃世界。“淨”是清淨,沒有煩惱,沒有染汙,沒有人我執,沒有法我執,這個清淨。“琉璃”,我們就說非常光明,就像那種湛藍的天空一樣。在佛的一種世界裏面,有一尊佛,他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這個就是佛的十個通稱,十個稱號。“如來”,我們昨天已經說了,如其本來。“應”,也就是衆生有什麼所求,他都能夠感應于衆生。“正等覺”,就是世間怎麼樣的,他都能夠正確無誤地覺悟。而且,不多一點,不少一點,恰如其分。有這樣的一種覺悟智慧。“明行圓滿”,“明行”,就是光明地一種修行,智慧地一種修行。對于世間上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真理,都能夠完全圓滿。還“善逝”,他不止是如來,還能“善逝”。什麼叫“善逝”?去無所去,生本無生,無來無去,那叫善逝。“世間解”呢?就是世出世間一切因果,都能夠完全了解。“無上士”,沒有人再超過他了。那叫無上士。“調禦丈夫”,不僅僅是調服自己內心的煩惱,還能調服所有衆生的煩惱,那就是調禦丈夫。“天人師”,一切天,一切人類都以他爲自己的老師。“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薄伽梵”,就是世出世間最爲尊貴,也叫世尊。所以說,這就是講佛的名號。

  那麼,這些佛的名號,你要去經常念。我們漢族地區非常喜歡這種簡略,都稱之爲佛,稱之爲世尊,他以爲也就可以了,說出來好像並不太如理如法。以前,說是誰,是宗喀巴大師,還是誰,在禮拜叁十五佛,八十八佛的時候。最後他就發現,自己拜出來的佛怎麼全部沒有頭部呢?怎麼只能看到身體,不能看到頭部。最後一問護法,護法就給他說:“哎呀,你沒有把佛的名號念全。”你看,我們念八十八佛的時候,什麼寶光佛、栴檀佛。對不對?你只能夠這樣念。但是,在黃教裏面,宗喀巴大師那個系統他還有這個良好的習慣。就是非得要把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這十個名號都要稱全。當你這樣稱全的時候,他這樣去禮拜,所有佛全部的身體都顯現了。這也是一個我們今天值得學習的,那是一個傳統。我們今天就好簡潔,稱個佛他已經不耐煩了。所以說,我們今天從這一意義當中,多去學習人家古人是怎麼修行的。我們今天減過去減過來,減得什麼都不說了,修行都不修了。那就很艱難。

  下面,“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這個時間,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最初修行的時候,他就發了十二個大願。十二個大願都不僅僅是爲自己發的,而是爲衆生所發的。要讓衆生有求,就能夠滿足。要學習這種發願!我們今天是發什麼願都圍繞自己。“佛啊,你要讓我長得漂亮一些啊!”“佛啊,你要讓我長得健康一些啊!”從來沒有發心讓衆生怎麼樣。這就是衆生的一種自私自利心。就由于這樣的自私自利心,讓我們很久很久都得不到解脫。所以,愛我即是一切惡的根源,愛衆生就是一切善根的基礎。你要是老是執著于自私自利,那麼這種自私自利就成爲萬惡的根源。我們做一切惡法,不就是從這個“我”執開始的嘛;我們的一切煩惱,都不就是從一切的“我”執開始的嘛。所以說,佛法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對治我執。如果不對治我執,那沒有辦法了。越修越貢高我慢,越修那種堅固執著越厲害。那就非常艱難了。

  這十二個大願。所以說我們今天就要學習藥師琉璃光如來,他發十二個大願,每一個願都是讓所有的衆生所求皆得。我們也能夠把這種心態一轉變過來的時候,你的修行就具足了。今天什麼叫修行?這就是一個根本的修行。你能不能夠不爲自己著想?能不能夠全心全意地爲受苦受難的衆生著想?今天我們大乘佛法的一種根本修行,就在于把這種重心要轉變。以前沒有修行的時候,那就是一心一意地只是圍著自己打轉。今天修習大乘法,發菩提心,它的一種根本修行也就是要把過去多生累劫圍繞自己轉的習慣,現在要改正。怎麼改正呢?現在重心就要放在利益衆生上,重心就要放在爲勞苦大衆去服務。

  所以說,我們今天出家人當中法師們很多,叢林當中能幹的人也多,藏龍臥虎。但是每一個人都不發心。你叫他出來做監院,不做。叫他出來做方丈,不做。甯願下地獄,我也不做。爲啥呢?當方丈和尚太辛苦!要開會,要到處去應酬,吃喝拉撒都要找他。太苦!不願幹!你叫他當家,他也不幹。方丈和尚你不當,當家你不幹,你來帶衆嘛。帶衆也不幹。你叫他講講課,講課也不幹。缺少一種爲大衆發心的心,隨時隨地就只圖自己舒服。吃了飯,往自己寢室裏面一鑽,門一關,巴浪鼓一搖:“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自在,好逍遙。當然逍遙了,你只管自己當然逍遙了。能不能夠爲常住上發點心?能不能夠爲弘揚佛法發點心?每一個人都關起門來,你不管,我不管。這個時間怎麼辦?

  我們聖水寺也有。我說:“你今天當個知事怎麼樣?”“不當!”我說:“你爲什麼不當呢?”“修行是個人的事情嘛,你不要管我。”我說:“行,那你吃飯我們不管咯,你上廁所我也不管了,房子我也不修了。”那你修行就是只管自己了。既然你自己管自己,常住上爲什麼要管你呢?你不是喜歡修行嗎?修行人就在樹子下坐坐,參禅打坐就行了,不用坐在房間裏面。你坐在房間裏面,人家要給你修房子,要費很多功夫嘛。你要進廁所,我也不給你修廁所,你隨便拉。可以了。可不可以?都不行嘛。你要喝水,我們要給你牽水管;你要用電,我們要給你拉電燈;你要住房子,常住上給你修房子。什麼常住上都要管你。爲什麼你就不管常住呢?所以說“叢林養納子,納子養道德,道德保叢林。”這是相輔相成的。要發大心,不發大心你那種修行什麼時間能成功呢?說了老實話,說了一百個大劫,你還是圍繞自己轉。說明你那個自私自利的心,還是沒有改過來。

  今天如果說,你能夠把這個發心一下子能夠改過來,那就說你超過叁大阿僧祗劫,能夠破我執,能夠轉化這種利益衆生的心,那就對了。這種修行只需要你的思維習慣一變,你就…

《藥師經 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藥師經 講記 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