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经 讲记 四▪P3

  ..续本文上一页足。“那个上师怎么不管我呢?”所以说,能够恰如其分地,那个上师是谁啊?自性上师。你自己知道,你的过错是什么;你自己也知道,你最容易犯的过错是什么;你自己也知道,你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对不对?每一个人再笨,再笨,最基础的这些他知道。不要给别人说,给自己说。

  所以说,佛他讲经说法,就是要要求你自觉自愿的。佛,他不用神通,不用他心通。比如说:“哎呀,我用他心通一观察,你们这些都是坏蛋,都要出来忏悔。”他没有这样的。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该诵戒了,但是到了夜半他还没有诵。人家就问他:“佛,今天是诵戒的日子,你老人家为什么不诵戒呢?”释迦牟尼佛就说:“在众众当中有不清净的,所以说我今天不诵戒。”那个舍利佛就运用神通一观察这里面谁犯了戒了,谁不清净了。然后利用神通,把他拉出来,把他赶出去。释迦牟尼佛就批评舍利佛:“不能这样干,我们佛教是尊重人的,要让他自觉自愿。你利用神通,利用他心通去观察,众生在你面前那不很恐惧吗?”当然很恐惧了,不要说利用他心通了,我们就说安个监控,一般寺庙里面的僧众都很怕。“你这样一安监控以后,我还(敢)干什么呢?”没有藏匿之地了。所以说,他总是让我们自觉自愿。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佛法,实际上就是要发扬这种自觉自愿。你看看内心里面,真正需求的是什么,你看看你每一天究竟在干什么。你是在做坏事,还是在做善事呢?所以说,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要看别人的脸色。别人的脸色有什么可看的?要做自己的主人公,要做到自己真实需求什么。这个里面谁最清楚?你自己最清楚。“我肚子饿了,我吃三碗,吃两碗,刚好合适。”那你自己知道,别人怎么知道呢?人家非常殷勤地在那儿劝你:“再吃一碗,再吃一碗,再吃一碗。”喔!你没有智慧,你掌握不了。“吃就吃嘛!”结果把自己给胀翻了。完了!能那样吗?那就不行。那种人,就是世间上所说的傻瓜、笨蛋,没有保堤,最后把自己给胀翻掉了。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我想我们在座的大多数,都还是能够分清楚的。“我吃三碗,够了。”“我吃两碗,够了。你再劝我,我也不吃了!”对不对?自己最清楚自己的事情。

  所以说,这个时间我们要做自己的朋友,做自己的知心,做自己的老师,乃至自己要教导自己。所以说,我们自己从内心里面发愿,可以向佛的本愿学习。果地上的功德,那是以后的事情了。修行是水到渠成,不要要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因果正确了,我们就在因地上下手。但是,今天很多人就不在因地上下手,天天要求结果。“师父,我什么时间成佛?”“师父,我什么时间开悟?”“师父,我什么时间得定?”不要问别人,问你自己。一个人跑来:“师父,我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办你清楚嘛。平时给你讲经说法,讲那么多。难道我们自己连做什么都分辨不清楚吗?

  所以,我们学习这个佛的根本大愿,这个就是因地当中的发心。依据这种根本大愿,来落实在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好好地修行。将来那些殊胜功德,我们自己也能得到。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很有智慧,他就请求释迦牟尼佛,把这些佛的本愿,他是怎么发愿的,他是怎么修行的,他成就了哪些殊胜功德,把这些给我们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令诸闻者业障消除”,就是要让听到《药师经》的人要消除一切业障。这就是文殊菩萨的一种发心。因为我们现在有错误的业,对不对?有这些错误的业障碍自己的时候,想找钱,找不了;想幸福,幸福不了;想和谐,和谐不了。这个根本原因在哪里?就在业障。那些错误的业。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就要用他自己的智慧来请法,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把那些障碍他幸福快乐的那种错误的业,能够完全消除。

  近而“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释迦牟尼佛,你老人家有一天涅槃以后,那些像法的时期,末法的时期,那些众生没有见你老人家,也没听你老人家讲经说法,如果你今天说了之后,我们把这些经典集结下来,以后那些像法的时候,末法的时候,那些众生也能够看到那些《药师经》。”对不对?就这个意思。“你老人家今天把这个《药师经》说下来,然后把它集结下来,让以后的众生也能够看到这个《药师经》。”看到《药师经》,知道药师佛发了十二个根本大愿,然后,依这十二个大愿,精进修行,所以今天终于成佛,成了药师琉璃佛。他能够成,我能不能够成呢?照样能够成。怎么成呢?你也要去学习药师佛的十二个大愿。所以说,就由于这样的因果,教给你了,但是说句老实话,我们念《药师经》念了多少了?你理不理会文殊师利菩萨他的用心呢?他把这本经,请求释迦牟尼佛说出来。说出来它的利益,一个方面是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另外一个方面要让我们跟着药师佛去学习。所以,这是文殊师利菩萨的一种发心。我们要领会文殊师利菩萨的一种发心。要不然的话,我们就对不起文殊师利菩萨了。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在这个时间,文殊师利菩萨请求释迦牟尼佛讲说。这个时间,释迦世尊非常赞叹妙吉祥菩萨,非常赞叹文殊师利菩萨。这时说:“善哉!善哉!”就是太好了。你这个提问,提得太及时了,提得太好了。“曼殊室利!汝以大悲”你是因为大悲心,而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你看看,释迦牟尼佛非常理解文殊师利菩萨。“你为什么请我说这个经呢?我知道,我理解了。你是以大悲心,要利益将来的众生,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拔除业障。”你看看,这个师徒之间好默契。他一说话,佛就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且还非常赞叹。你看,佛对于弟子就是这样。经常赞叹,经常鼓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这些弟子他的内心是非常愉快的。对不对?谁不喜欢听别人赞叹呢!你所做的事业,别人没有理解,没有肯定,那就非常糟糕啊!做了很多事情,人家不理解,这很糟糕!你所做的事情,人家都一一二二地看在眼里面。佛,他就没有一个遗漏的,佛都理解。“你这个很好啊!你以大悲心来劝请我说诸佛名号的本愿功德。”

  你的利益“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就是让那些在业障缠缚当中的有情,能够拔除他们的业障,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文殊师利菩萨的所有发心,释迦牟尼佛从头到尾,从内到外没有遗漏地都理解。这就是老师。你要遇上这样的老师,心情就很高兴了。“汝今谛听,极善思惟”,今天你这样劝请我,好,我就给你说,但是你要好好听。“谛听”、“谛听”,什么叫“谛听”?专心一意地听,不要三心二意。你今天听经闻法,是不是在谛听?你要三心二意,又在打手机,又在发信息,又在打瞌睡,又在打妄想,那就不叫谛听了。所以说谛听,就是专专心心地听。“极善思惟”,听了之后,要好好思维这种道理。“当为汝说”,我现在就给你讲说诸佛的本愿功德以及他们的名号。你看看,佛在讲经说法之前,就把应该要怎么样的一种听法态度教给我们了。要“谛听”,要“极善思惟”。如果说没有悟性的,看《药师经》看不懂的。你不要说很简单,但是今天有多少人看懂了?一个,你要理解文殊师利菩萨的发心。二个,人家在这儿讲,讲了之后你真的就能按照《药师经》的十二个大愿去发愿吗?很多人他就不愿意。就仅仅求药师佛给我们消灾,我们自己不消灾。这个时间,还是一种迷信。

  这十二个大愿,你仅仅看作是药师佛的大愿,没有看做我们也可以发这样的大愿,那你还是没有看懂。而且,把《药师经》讲了,药师的名号有多么不可思议,《药师经》有多少功德利益,然后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这一些全部给你讲了。但是,你的信心呢?没有发起来。没有发起来,给你讲这部经其实你就没有相应。给你讲说这个经,就是要你听闻,思维。听了之后要思维。怎么思维?把这部经从头到尾的道理,在我们内心里面,一遍又一遍地思维。你思维过没有?如果没有思维,表面上说我们真正懂了药师佛的好处,但是你并没真懂。佛法真正地修行,就在极善思维当中!这就是上师经常给我们强调的“念念不忘”,这就叫极善思维。

  如果说,你不是念念不忘,那就不叫极善思维。如果说,你随时随地都不忘药师佛的十二个大愿,不忘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功德,那这个时间,你的内心里面就会感恩药师佛,就会升起清净的信心。由于这样的信心,你就会按照药师佛的这种大愿去修行。我们的内心里面,药师佛和我们就合二为一。他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是我们修法的本尊。如果说你念念不忘的话,他就可以成为我们的本尊;如果说你念念不忘的话,他就安住于我们内心;如果说你念念不忘的话,药师佛随时随地都能够保护我们。而且,我们也能得到药师佛的加持,我们也能成为药师。我们的心光,自己内心的法身光明就可以显发出来。所以说,要极善思维。那就是念念不忘、如理如法地去思维,再一再二地去思维,要深深地印入自己内心里面。让它在自己内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这样。所以说,你如果思维一遍,没有两遍、三遍,没有四遍,印象不深。如果印象不深,你仅仅是把它当作身外的佛,没有当作自性的佛,那就很不具足。所以说,“谛听”和“极善思维”,这六个字是我们在听一切经法当中都要注意的。这就是听法的一种态度。那就是,要牢记我们平时所说的念念不忘。亲近善知识,谛听佛法以后,念念不忘,要在内心里面一遍又一遍地去思维。然后通过这种极善思维,来转变我们自己的内心。

  你要不懂这个道理,我给你打个比方:就像世间上的人一样,他对你有好处。首先你知不知道他对你有好处?你不知道…

《药师经 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药师经 讲记 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