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講記(四)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4月25日·四川省成都市昭覺寺大雄寶殿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我們今天應該是要講翻譯的人物。昨天,已經把《藥師經》的經題學習過了。《藥師經》在中國一共有五次翻譯。第一次翻譯,是在東晉的時候,爲帛屍梨密多羅,這就是叁藏法師給翻譯出來的,它的經名就叫做《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但是它沒有單行本,它是在《灌頂大神咒經》當中錄出來的。這《灌頂大神咒經》,它屬于密部的法典,一共有十二卷。那麼,我們這個經就是這十二卷當中的最後一卷。翻譯的法師,就是屍梨密多羅。我們漢語對他叫吉祥友法師,他是龜茲國的人。
第二次翻譯,是在劉宋的時候,爲慧簡法師所翻譯。經名就叫《藥師琉璃光經》。但是,這個翻譯今天已經失傳了。據古人說,慧簡法師翻譯的文義,還不是非常圓滿。那麼,第叁次翻譯就是在隋炀帝的時候。在大業年間,有一個達磨笈多法師,他在隋上林園翻譯這本經典。經名就叫做《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這個經本現在還存在。那麼,這個達磨笈多法師,他也曾經翻譯過無數的攝大乘論,包括《金剛經論》,也是他翻譯的。《金剛經論》在昭覺寺講過,上師是在八幾年,八幾年好像講過一次《金剛經論》。所以,這也是達磨笈多法師翻譯的。
第四次翻譯,也就是我們今天所依據的這個講本。那就是唐朝的時候,爲玄奘叁藏法師翻譯。在唐朝貞觀十九年,在弘福寺翻譯出這個藥師經典。第五次翻譯,就是唐朝武則天時代,大約比玄奘法師翻譯經典要相對遲二叁十年。這就到唐中宗景龍二年,由義淨法師翻譯。義淨法師也是西天取經的法師之一,中間死了多少個人,就他一個人去了。去了之後,把一切有部的律典翻譯過來。有部的律典,我們大家都知道。漢地《四分律》比較盛行,藏地就是《有部律》比較盛行。現在那些藏族的喇嘛,他們受的也是《有部律》。我們漢傳的,也就是翻譯的這個《四分律》。在弘一法師最後要弘律的時候,覺得《有部律》非常非常完全,所以說他要去弘揚《有部律》。但是有人就勸他:“哎呀,這個漢地,從最初受這種比丘戒,就是依四分戒的一種羯磨法來做的。最初的比丘得戒體,也是從四分戒的羯磨法當中得戒體。”所以說,考察這種淵源了,就勸他還是要弘揚《四分律》。所以說他又改過來,再弘揚《四分律》。
義淨法師到了西域去取經,特別是把這種《有部律》的律典,完完全全地移借過來。他是從廣州出發,循海路,經過越南、錫蘭等地。經曆了許許多多艱難險阻,才到達印度。然後遍訪全印度的著名學者,回國以後就譯出這個經。經名就叫《佛說藥師琉璃光七佛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共有兩卷。它跟我們今天所依據的法本,我們昭覺寺一般密宗堂念的,也就是玄奘法師所翻譯的。那麼,義淨法師所翻譯的,它有兩卷。前面一卷是講:有六尊佛,他們的本願,他們的功德,他們的依正莊嚴;到第二卷,才講藥師如來,他在因地上發的十二個大願以及他的依正莊嚴,這個本願功德。所以說,義淨法師所翻譯的,比前面五次都要翻譯得很多。那麼,我們今天所依據的,就是玄奘法師所翻譯的。
這本經翻譯過來,有很多注疏。比如《大藏經》裏面《藥師經疏》。唐朝,就是玄奘法師的弟子,叫窺基,他來注解這個《藥師經》,所以就有《藥師經疏》。還有善珠法師所撰寫的《藥師經鈔》。還有《藥師經疏鈔》,那是伯亭老人著的。下來有《藥師經疏鈔摘要》。一共有叁卷。就根據伯亭老人疏鈔,把它的要點揭露出來。還有一個淨挺法師,他著的《藥師經燈》。一共有一卷。所以說,這些注疏都是依據玄奘法師所翻譯的《藥師經》來解釋的。所以說,大家有空的時候,在《大藏經》裏面去翻一翻。在唐朝,有一個金剛智法師,他有一本《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就是怎麼樣修這個藥師法,它專門有一卷經。還有個叫《藥師如來念誦儀軌》,那就是唐朝的不空法師所翻譯出來的。還有一個一行法師,我們說天文學家,還有那個撰寫《一掌經》的,那個一行法師。一行法師專門還有一卷《藥師琉璃光如來念誦儀軌》。就是專門教怎麼念誦,這有一個儀軌。還有其它的,還有《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藥師七佛念誦儀軌供養法》。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一些資料。
那麼,我們這個翻譯的人,也就是唐朝時候叁藏法師玄奉诏譯。“奉诏譯”,就是奉皇帝的命令來翻譯的。所以說,在唐朝佛法非常興盛,皇帝非常支持佛法。所以那個時間,這個和尚不是那個人,還當不上和尚,他的文化程度要非常高。然後,當和尚還要考試。考不及格,那你回去,不像我們現在什麼人都收。在唐朝那個時間,當和尚不容易啊!玄奘法師當和尚,據說很小的時候他就願意去當和尚。但是去考試,人家看他:“你這麼小,還跑來當和尚,回去,不收。”他又一次再去,一而再,再而叁去要求。“既然你這麼懇切,看看你有什麼程度。”一考試,“喔,這個小家夥很不簡單!”于是,破格地把他收錄了。所以說,你看那個時間的和尚,它要求你要進來當和尚也好,要考。你背得了什麼經,對佛教知道哪些道理。還要看他內在的發心,看你發心正不正確。如果不正確的話,回去,回去,你還當和尚,當啥和尚。
我們今天失去了這種考試製度。爲什麼唐朝的佛法那麼興盛呢?他都是大知識分子進來,然後都是有根底的人進來。所以說,那個佛法基本都是上乘的文化。所以說,講經說法、修行這些很在行。那麼,我們今天就失去了這種考試製度。其實,在適當的時候還是應該考一考。如果不考一考的話,這個和尚就泛濫了。一直到宋朝以後,明清年間的和尚就越來越泛濫,不考試了。然後到清朝,大家的基本觀點是什麼?就是這些和尚,都是社會上避難而來的。一直到今天,老百姓還說:“你這個出家的,估計是受了打擊。”談戀愛失敗,事業不成功,你跑來出家。這個影響是從什麼地方來?從明朝。明朝時候影響這個很大。改朝換代,有很多遺老遺少,沒辦法就躲入佛門。清朝統治國家的時候,是異族統治。異族統治它就有幾條規矩:是和尚,你可以不改裝。我們今天穿的這個服裝,都是明朝時候的服裝。那可以保持。在俗人就要改裝,要剃頭,留長頭發或者是怎麼樣。你看看,他那時間就不一樣了。所以說,從那個時間,它有一些變化。但是,這些倒是閑話,一些淵源。大家了解一下也不錯。
下面,我們就正式解說經文。請大家看到我們的《藥師經》。《藥師經》大家有吧?藥師經文,我們昭覺寺基本上天天都在念,所以說大家看看這些經文。經文裏面,這本經書我們經常早上都要念一念。我們看看這個。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芘刍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叁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
這就是每一部經前面,都有的序言,來說明這部經是怎麼來的。要說到這個時間,就是說佛,他去遊化諸國。爲什麼要去“遊化諸國”呢?這個佛,成佛了以後就是講經說法,到處去度化衆生。他不在一個地方長期住了。而我們今天出家了倒是好。一出家了,在一個寺廟裏面一住就是一輩子。但是古時候,像佛,他是遊化中,到處走,居無定所,那些法師也是這樣。這樣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我們自己不生貪戀心。你要在寺廟裏面住久了,你比如說我在聖水寺住久了,好像那個聖水寺就是我的廟。其實不然。出家人要心無執著。所以說,他就是遊化。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居無定所。甚至水邊、林下到處參禅,到處去打坐。一顆桑樹之下,不允許住超過叁夜。爲啥呢?警防你住久了之後,內心裏面升貪戀。“哎喲,這個地方好,我就在這個地方。”一有貪心起來了,那就非常糟糕。
所以,這個“如是我聞”,那就是說像這部《藥師經》的經法,是親自從佛那裏聽聞到的。當時聽聞到的是怎麼樣的一種情形呢?就是說佛,他遊化諸國,教化民衆,到了廣嚴城,住在樂音樹下,與那些比丘、菩薩、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來講經說法。這個時間,文殊師利菩薩請問經法。它這樣來。所以,這個裏面,它就講了一部經的開頭,把緣起給我們說清楚。所以說,你要是有時間,它講得非常詳細的時候,一個字也許都有很深的道理。那麼,我們打算在星期五就把它講完。今天是星期幾了?星期叁、星期四、星期五,還有叁天,連今天晚上叁天晚上,把它講完。所以說,我們講得簡略一些。
“如是我聞”,也就是這部經是我從釋迦牟尼那兒親自聽聞的。這是阿難在結集經典的時候,這樣來敘述的。也是佛在臨涅槃的時候,阿難請問:“將來要結集這些經典了,經典的開頭安置什麼語句呢?”佛跟他說:“你在開頭這樣安置——如是我聞。表示這個經典是有淵源的,是從佛那兒親自聽來的。”所以說,這個地方也就是給我們告訴一種淵源。《藥師經》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說出來的,要知道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去修這個《藥師經》的。你要知道總淵源。要是其他人說的,這種淵源不一定能夠保證。清淨不清淨?你說的可信不可信?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相信。因爲佛是不妄語者,不異語者。他說的都是真實語。所以說,我們放心大膽地相信這本經。
“一時”,那就是講機教合適了,該適合于講這部經了。“薄伽梵”,就是佛的十個名字之一。翻譯過來就叫做“世尊”。就是世出世間最爲尊貴,也就是指我們釋迦牟尼佛。當然,除了世尊以外,它還有其它多層含義。比如說吉祥、端嚴、熾盛,它有很多意義。就因爲它含有很多意義,所以說一般都不翻了。所以,在翻譯慣例當中的一種多含不翻。就是意思…
《藥師經 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