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經 講記 叁▪P4

  ..續本文上一頁不舒服我能紮哪裏,治點兒什麼病。這也可以。從小藥師開始學,慢慢地就學到大藥師了。對不對?所以說,我們今天就要學習這種。那麼這是藥師。

  “琉璃光”呢?那就是從這種比喻上來說佛,那就像琉璃光一樣。東方佛的名字——藥師琉璃光如來。那麼,我們這種琉璃不是那種琉璃燈,什麼黃琉璃瓦,等等那些。我們經書上所說的碧琉璃,那是一種寶物。它的顔色就像那種晴空萬裏,沒有一絲雲彩,沒有烏雲。看萬裏晴空,一碧如洗。就像那種非常澄清、深澈的海水。那顔色就是那樣的。它體質非常堅固,又像金剛石,是極爲稀有的一種珍寶。這就是以琉璃寶的一種光輝、明淨,來比喻佛的一種德行。所以說,藥師琉璃光如來,那就是用這種琉璃光、琉璃寶來比喻佛陀的智慧,就像琉璃光一樣非常純淨,非常光明,能夠普照世間。所以說,這是從他的一種德行上、智慧上來所說的。所以說,光明在佛法當中,一般就是相應于這種智慧來所說的。

  所以說,你說那個佛的名字,一般都是從這種德行上來立的。比如說,我們說“須彌山王佛”,說他的德行很高,就像那個很高的大山一樣,像須彌山一樣。所以說,稱之爲須彌山王佛。來比喻佛的一種功德非常偉大,非常崇高。你比如說八十八佛當中,那些“旃檀香佛”。那是因爲佛的一種德香,很遠很遠都能夠聞到,所以說把他比爲旃檀香佛。這叫旃檀香佛。又比如說“雷音王佛”,那形容佛講經說法,他的法音元整,就像空中打雷一樣,空中的雷音一樣,震撼世界。所以說,佛陀的這個名號,都是從這種功德上,或者是比喻上來安立的。我們這個地方的琉璃光,也是從比類上來贊歎佛的智慧。從衆生的心性上來說,光明那就代表智慧,代表真理。那就代表我們衆生傾向于光明,傾向于真理,傾向于真正的離苦得樂。

  我們人類對于這種光明的一種渴求,那就是我們對于圓滿世界的一種渴求,對于智慧的一種渴求。來顯示了我們這種人類,最高的一種理想境界。那麼,從這種諸佛的境界上來說,那種光明,那也就是佛的一種自覺境界。他用自己的自覺境界,自己的智慧,能夠認識到完全的真理。在這個平等,以真如戒的這種真理過程當中,把這些真理開示給衆生,讓衆生都能夠知道這種真理。就像那種一碧如洗的藍天一樣,讓你看到了之後,人人都覺得非常暢快,非常愉快。我們就想飛上天空,就想證到那種境界。今天佛也以他本身的光明展示給你,讓你産生欽慕,讓你産生向往。然後,他把這種智慧光明一一二二傳授給你,讓你也能夠達到這樣的一種光明。

  所以說,你看看,藥師琉璃光,在他周圍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什麼意思呢?太陽,白天普照世界。是吧?非常熱烈,無有不照。晚上,還有月亮。月光遍照,非常清涼。白天黑夜,這種光明都不缺少。然後,這些日月立天,這個太陽月亮在天上經行。但是,不變的是什麼?湛藍的天空。對不對?這種如如不動的法身真理,就像那種碧琉璃光一樣,就像那個一碧如洗的晴空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晴空,不是每個人現前都是陰雲慘淡。你現在有陰雲慘淡,是因爲你起了一種妄想,一種執著,把自己遮蓋住了。這個成都的天空,經常見不到晴空。但是你坐飛機,不管它在下雨烏雲層層也好,你坐飛機一沖出去以後,喲!這上面怎麼這麼晴朗啊!下面的天空是怎麼造成烏雲的?由于我們人類自己的汙染、灰塵、大氣、毒氣,然後在很矮的天空當中形成障礙。對不對?人爲的嘛。如果說我們這種環境好了,這個灰塵沒有了,這個大氣的汙染沒有了。好了!你看看,上面的晴空它就完全能夠展現。你要站在很高的地方,你一看這個成都爲一團烏雲籠罩住。但是,這個烏雲之外,就是萬裏晴空。

  我們今天人,爲自己的嗔恨心所覆蓋,那就是一團烏雲。當你有嗔恨心的時候,一碧如洗的那種晴空不見了,那種湛藍的星空不見了。你看到就是愁雲慘淡,你就煩惱,你就以爲整個世界就充滿深重的苦惱。其實不然,一葉障目。一只樹葉把眼睛一遮,“哎喲!整個世界我都看不到了!”是不是看不到它就不存在呀?不是。你看我們今天,哪怕是衆生在煩惱當中,但是佛跟你說“煩惱背後有不煩惱的。”你真要把煩惱停止下來,你的內心當下就有佛性存在。任何衆生都有佛性。只要你不煩惱的時候,你的內心就跟佛一樣的清淨。

  所以說,那種如來藏性,再多不增,再煩不減。佛,他也不增加一點,他不比我們多一點點;我們衆生,也不比佛少一點點。只要你不把這種煩惱呈現出來,你的內心就跟諸佛的內心是平等,平等的。那種如來藏性,就徹底能夠顯發。但是我們今天衆生就是認識不到,就是看不到這種晴空萬裏,看不到這種碧琉璃光。那種如如不動的法身真理,我們看不到。那麼要怎麼樣辦呢?一個是坐飛機。坐什麼飛機呀?阿彌陀佛的大願飛機。你只要搭上這種飛機了,要不了兩秒鍾,就飛上天空。也許幾百米,也許幾千米,立馬就能見到。還有就是坐什麼?坐消災延壽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這種飛機。一搭上他的十二大願,立馬飛上天空。你就什麼都能解決了,你就能看到晴空萬裏,“哎呀,這上面的風景這麼漂亮!”你看看,很簡單。

  願不願意搭上這種藥師琉璃光的飛機呢?一下就上去了。所以說,這是琉璃光。那就是比喻佛如如不動的法身智慧。其實從衆生的如來藏性上,人人都有這種光明。佛,他教化我們,也就是把他覺悟到的一種真理,他自己完全的一種智慧,全部傳授給我們,他絲毫不保留。其實傳授過去,傳授過來,法本法無法。傳過去,傳過來,本來沒什麼可傳的。因爲啥呢?人人都平等。你也有,我也有,傳什麼傳?只需要把一種人爲的虛妄執著你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你今天放不下,就給你說借假修真。你今天要淨化環境,要把那些水源清淨一些,灰塵掃一些,工業汙染少一些。诶,一看:“哦!這個藍天又出來了!”什麼又出來了,它本來就沒有動過,哪有什麼又出來了。你將來成佛也是這樣,你的佛性徹底展現,“喔!得到法了!”得什麼法?原來就本是如此。你只要不煩惱了,你的心情一下就會好起來。那種如來藏性,徹底就能顯現出來。所以說,這個碧琉璃光,琉璃光它就是顯現這種人人本有的這種法身光明。

  下面是“如來”。什麼叫如來呢?如其本來。“如”,那就是世間是怎麼樣,我就怎麼去認知。不多一點,不少一點,恰如其分。這種智慧,不得了呀!隨時隨地,你的認知能力都能夠如實。你只要認知不如實,那就完了。今天,許許多多的衆生都不如實。爲什麼不如實呢?你比如說,“你認不認識我呀?”“認識。我從叁年前就看見過你,你不就是智海嘛!你九零年還在這個地方住過,你最調皮了。”對不起,你所看到的是九零年的我,那是過去的我。你不能夠站在這種認知上不改變。人是改變的,但是我們偏偏是站在過去了解的基礎上,來認知他。

  所以說,你所認知的這個人,他往往會發生偏差。

  你比如說,給你們講個笑話,兩口子在家裏打架了,女的不高興了,她就拉著男的問:“你怎麼不像過去了呢?你怎麼不像過去那麼愛我了呢?你在年輕時候,你追求我,你又獻花又獻殷勤。成天在家門口待著,你今天怎麼不待了呢?”執著啊!你那是過去,談戀愛的時候嘛。今天都已經成家,你還能那樣看嗎?所以說,你的要求那是站在過去的要求上。所以說今天你一看,這個人怎麼看怎麼不順眼。拿過去的標准來衡量今天。這個人不圓滿,怎麼變卦了呢?所以說,什麼時間你要與時俱進,要活在當下。這個才能如實。如果說,你不能夠與時俱進,你不能夠活在當下,你是活在過去裏面。說一句老實話,我們今天對道場的認知,對某個人的認知,對某種文化的認知基本上都發生在過去的錯誤執著裏面,沒有得到一種如來的這種認知。什麼叫如來?如其本來。它是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認知。要隨時與時俱進,隨時活在當下。

  所以說,這個“如來”有叁種解說。一個方面,世間是怎麼樣的,真理是怎麼樣的,我們就如其本來地去覺悟到它是怎麼樣的。沒有差別。那麼這種菩薩,功很圓滿了,以他們最高的智慧,能夠認知到這種究竟的真理。究竟的真理,就是如。佛,他就有這種智慧,能夠認識到這種不二的智慧。所以他叫如來。另外,我們說佛叫如來,叫“乘如是道,來度衆生”。他就是在認知真理以後,把這種真理教給衆生,以這種真理來救度衆生。這是第一個方面的解釋。

  第二個方面的解釋,那就是“如解”。什麼叫如解?就是佛,他有無上的智慧,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相法性,這種真理他都能夠正確通達。一點都不顛倒,一點也不錯亂,如實解了。那叫如解。

  第叁就叫“如說”。他所講說的一切經法,都是依據真理而來的。戒、定、慧叁學,都是依據真理而來的。所以說,你拿著戒律,你就可以當作是真理的化身來看待;你拿著他所說的一切法,你都可以當作一切真理的化身來看待。所以說,釋迦牟尼佛所說,叁世諸佛所說,那就是非常正確了。真理是怎麼樣,他們就怎麼樣解說真理。所以說,《金剛經》裏面來贊歎佛“佛是不妄語者、不異語者,是真語者、實語者”。是不是?贊歎佛所說的,是和真理是一樣的。那叫如來。有這叁個層面的一種解釋。

  “本願功德”,“願”就是藥師琉璃佛他所發的十二個大願。那就是他在因地當中所發的願心。哦!這個願心不得了了!一個人,如果說發了這種願心,力量很大。你比如說,世間上有那種笑話,他發一種惡願:“我生生世世都要跟著你,你每一輩子、每一生都逃不脫我。”完了!發了這種惡願之後,兩個人從生至死,從死至生,生生死死兩個人都在一起,改變不了。一個人發了惡願,它就這樣了。但是,發了善願呢?哦!那個願的能力非常不可思議。你今天說:“我一定要皈依叁寶,我今天要求叁寶加被,我決定…

《藥師經 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藥師經 講記 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