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经 讲记 三▪P4

  ..续本文上一页不舒服我能扎哪里,治点儿什么病。这也可以。从小药师开始学,慢慢地就学到大药师了。对不对?所以说,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这种。那么这是药师。

  “琉璃光”呢?那就是从这种比喻上来说佛,那就像琉璃光一样。东方佛的名字——药师琉璃光如来。那么,我们这种琉璃不是那种琉璃灯,什么黄琉璃瓦,等等那些。我们经书上所说的碧琉璃,那是一种宝物。它的颜色就像那种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乌云。看万里晴空,一碧如洗。就像那种非常澄清、深澈的海水。那颜色就是那样的。它体质非常坚固,又像金刚石,是极为稀有的一种珍宝。这就是以琉璃宝的一种光辉、明净,来比喻佛的一种德行。所以说,药师琉璃光如来,那就是用这种琉璃光、琉璃宝来比喻佛陀的智慧,就像琉璃光一样非常纯净,非常光明,能够普照世间。所以说,这是从他的一种德行上、智慧上来所说的。所以说,光明在佛法当中,一般就是相应于这种智慧来所说的。

  所以说,你说那个佛的名字,一般都是从这种德行上来立的。比如说,我们说“须弥山王佛”,说他的德行很高,就像那个很高的大山一样,像须弥山一样。所以说,称之为须弥山王佛。来比喻佛的一种功德非常伟大,非常崇高。你比如说八十八佛当中,那些“旃檀香佛”。那是因为佛的一种德香,很远很远都能够闻到,所以说把他比为旃檀香佛。这叫旃檀香佛。又比如说“雷音王佛”,那形容佛讲经说法,他的法音元整,就像空中打雷一样,空中的雷音一样,震撼世界。所以说,佛陀的这个名号,都是从这种功德上,或者是比喻上来安立的。我们这个地方的琉璃光,也是从比类上来赞叹佛的智慧。从众生的心性上来说,光明那就代表智慧,代表真理。那就代表我们众生倾向于光明,倾向于真理,倾向于真正的离苦得乐。

  我们人类对于这种光明的一种渴求,那就是我们对于圆满世界的一种渴求,对于智慧的一种渴求。来显示了我们这种人类,最高的一种理想境界。那么,从这种诸佛的境界上来说,那种光明,那也就是佛的一种自觉境界。他用自己的自觉境界,自己的智慧,能够认识到完全的真理。在这个平等,以真如戒的这种真理过程当中,把这些真理开示给众生,让众生都能够知道这种真理。就像那种一碧如洗的蓝天一样,让你看到了之后,人人都觉得非常畅快,非常愉快。我们就想飞上天空,就想证到那种境界。今天佛也以他本身的光明展示给你,让你产生钦慕,让你产生向往。然后,他把这种智慧光明一一二二传授给你,让你也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光明。

  所以说,你看看,药师琉璃光,在他周围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什么意思呢?太阳,白天普照世界。是吧?非常热烈,无有不照。晚上,还有月亮。月光遍照,非常清凉。白天黑夜,这种光明都不缺少。然后,这些日月立天,这个太阳月亮在天上经行。但是,不变的是什么?湛蓝的天空。对不对?这种如如不动的法身真理,就像那种碧琉璃光一样,就像那个一碧如洗的晴空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晴空,不是每个人现前都是阴云惨淡。你现在有阴云惨淡,是因为你起了一种妄想,一种执着,把自己遮盖住了。这个成都的天空,经常见不到晴空。但是你坐飞机,不管它在下雨乌云层层也好,你坐飞机一冲出去以后,哟!这上面怎么这么晴朗啊!下面的天空是怎么造成乌云的?由于我们人类自己的污染、灰尘、大气、毒气,然后在很矮的天空当中形成障碍。对不对?人为的嘛。如果说我们这种环境好了,这个灰尘没有了,这个大气的污染没有了。好了!你看看,上面的晴空它就完全能够展现。你要站在很高的地方,你一看这个成都为一团乌云笼罩住。但是,这个乌云之外,就是万里晴空。

  我们今天人,为自己的嗔恨心所覆盖,那就是一团乌云。当你有嗔恨心的时候,一碧如洗的那种晴空不见了,那种湛蓝的星空不见了。你看到就是愁云惨淡,你就烦恼,你就以为整个世界就充满深重的苦恼。其实不然,一叶障目。一只树叶把眼睛一遮,“哎哟!整个世界我都看不到了!”是不是看不到它就不存在呀?不是。你看我们今天,哪怕是众生在烦恼当中,但是佛跟你说“烦恼背后有不烦恼的。”你真要把烦恼停止下来,你的内心当下就有佛性存在。任何众生都有佛性。只要你不烦恼的时候,你的内心就跟佛一样的清净。

  所以说,那种如来藏性,再多不增,再烦不减。佛,他也不增加一点,他不比我们多一点点;我们众生,也不比佛少一点点。只要你不把这种烦恼呈现出来,你的内心就跟诸佛的内心是平等,平等的。那种如来藏性,就彻底能够显发。但是我们今天众生就是认识不到,就是看不到这种晴空万里,看不到这种碧琉璃光。那种如如不动的法身真理,我们看不到。那么要怎么样办呢?一个是坐飞机。坐什么飞机呀?阿弥陀佛的大愿飞机。你只要搭上这种飞机了,要不了两秒钟,就飞上天空。也许几百米,也许几千米,立马就能见到。还有就是坐什么?坐消灾延寿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这种飞机。一搭上他的十二大愿,立马飞上天空。你就什么都能解决了,你就能看到晴空万里,“哎呀,这上面的风景这么漂亮!”你看看,很简单。

  愿不愿意搭上这种药师琉璃光的飞机呢?一下就上去了。所以说,这是琉璃光。那就是比喻佛如如不动的法身智慧。其实从众生的如来藏性上,人人都有这种光明。佛,他教化我们,也就是把他觉悟到的一种真理,他自己完全的一种智慧,全部传授给我们,他丝毫不保留。其实传授过去,传授过来,法本法无法。传过去,传过来,本来没什么可传的。因为啥呢?人人都平等。你也有,我也有,传什么传?只需要把一种人为的虚妄执着你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你今天放不下,就给你说借假修真。你今天要净化环境,要把那些水源清净一些,灰尘扫一些,工业污染少一些。诶,一看:“哦!这个蓝天又出来了!”什么又出来了,它本来就没有动过,哪有什么又出来了。你将来成佛也是这样,你的佛性彻底展现,“喔!得到法了!”得什么法?原来就本是如此。你只要不烦恼了,你的心情一下就会好起来。那种如来藏性,彻底就能显现出来。所以说,这个碧琉璃光,琉璃光它就是显现这种人人本有的这种法身光明。

  下面是“如来”。什么叫如来呢?如其本来。“如”,那就是世间是怎么样,我就怎么去认知。不多一点,不少一点,恰如其分。这种智慧,不得了呀!随时随地,你的认知能力都能够如实。你只要认知不如实,那就完了。今天,许许多多的众生都不如实。为什么不如实呢?你比如说,“你认不认识我呀?”“认识。我从三年前就看见过你,你不就是智海嘛!你九零年还在这个地方住过,你最调皮了。”对不起,你所看到的是九零年的我,那是过去的我。你不能够站在这种认知上不改变。人是改变的,但是我们偏偏是站在过去了解的基础上,来认知他。

  所以说,你所认知的这个人,他往往会发生偏差。

  你比如说,给你们讲个笑话,两口子在家里打架了,女的不高兴了,她就拉着男的问:“你怎么不像过去了呢?你怎么不像过去那么爱我了呢?你在年轻时候,你追求我,你又献花又献殷勤。成天在家门口待着,你今天怎么不待了呢?”执着啊!你那是过去,谈恋爱的时候嘛。今天都已经成家,你还能那样看吗?所以说,你的要求那是站在过去的要求上。所以说今天你一看,这个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拿过去的标准来衡量今天。这个人不圆满,怎么变卦了呢?所以说,什么时间你要与时俱进,要活在当下。这个才能如实。如果说,你不能够与时俱进,你不能够活在当下,你是活在过去里面。说一句老实话,我们今天对道场的认知,对某个人的认知,对某种文化的认知基本上都发生在过去的错误执着里面,没有得到一种如来的这种认知。什么叫如来?如其本来。它是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认知。要随时与时俱进,随时活在当下。

  所以说,这个“如来”有三种解说。一个方面,世间是怎么样的,真理是怎么样的,我们就如其本来地去觉悟到它是怎么样的。没有差别。那么这种菩萨,功很圆满了,以他们最高的智慧,能够认知到这种究竟的真理。究竟的真理,就是如。佛,他就有这种智慧,能够认识到这种不二的智慧。所以他叫如来。另外,我们说佛叫如来,叫“乘如是道,来度众生”。他就是在认知真理以后,把这种真理教给众生,以这种真理来救度众生。这是第一个方面的解释。

  第二个方面的解释,那就是“如解”。什么叫如解?就是佛,他有无上的智慧,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相法性,这种真理他都能够正确通达。一点都不颠倒,一点也不错乱,如实解了。那叫如解。

  第三就叫“如说”。他所讲说的一切经法,都是依据真理而来的。戒、定、慧三学,都是依据真理而来的。所以说,你拿着戒律,你就可以当作是真理的化身来看待;你拿着他所说的一切法,你都可以当作一切真理的化身来看待。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所说,三世诸佛所说,那就是非常正确了。真理是怎么样,他们就怎么样解说真理。所以说,《金刚经》里面来赞叹佛“佛是不妄语者、不异语者,是真语者、实语者”。是不是?赞叹佛所说的,是和真理是一样的。那叫如来。有这三个层面的一种解释。

  “本愿功德”,“愿”就是药师琉璃佛他所发的十二个大愿。那就是他在因地当中所发的愿心。哦!这个愿心不得了了!一个人,如果说发了这种愿心,力量很大。你比如说,世间上有那种笑话,他发一种恶愿:“我生生世世都要跟着你,你每一辈子、每一生都逃不脱我。”完了!发了这种恶愿之后,两个人从生至死,从死至生,生生死死两个人都在一起,改变不了。一个人发了恶愿,它就这样了。但是,发了善愿呢?哦!那个愿的能力非常不可思议。你今天说:“我一定要皈依三宝,我今天要求三宝加被,我决定…

《药师经 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药师经 讲记 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