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母,傷害老師,傷害同參道友,這一輩子這個結果是理所應當的。還報在我們自己身上,這叫自作自受。它是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結果。
所以說,我們一旦明了了這層因果關系,我們毅然、絕然地承受來自現實世界的幹擾,來自于現實世界這個衆生、那個衆生對我們的誹謗、侮辱、損傷,我們自己承擔。我們來乞求叁寶:“以大光明雲、大功德雲、大神通雲加被我,讓我現在開始發菩提心,覺悟這層因果關系。讓我現在發起大願之心,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就從現在開始,發心來改轉自己。從現在開始,我再也不傷害父母,再也不傷害同學道友,再也不幹擾我們自己的老師,再也不幹擾其他學佛的人,包括一切學法修善的這些人。我們都不幹擾!”“甯動千江水,不擾道人心”,以這樣的發願,來承受這種結果;以這樣的願心,來感得佛菩薩的加持,以佛菩薩的加被,來改轉我們現在的現實,來訓練我們現在的內心。
怎麼訓練呢?我們現在的精神受到幹擾,我們就在這種現實中如理地認識它。要明白這是因果的利器之輪,還報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往昔時候因爲自私自利,而傷害衆生;就是因爲愚癡無明,而幹擾佛法僧叁寶,幹擾修學的同道。我們現在,再也不要把自私自利作爲傷害衆生的根源,再也不要把自私自利的心放在首位,再也不要把傷害別人作爲建立自己幸福的基礎。傷害別人,只能帶來對我們自己加倍的傷害。我們現在呢?就要開始發願。把這一切精神上的幹擾、傷害歸咎于自己。對所有衆生都能生起一種大慈悲心,願意救度衆生、利益衆生、成就衆生。不管他學不學佛,我能夠成就他的善事的,我一定要去成就他。世間上的人乃至學佛的人,我們都發願饒益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衆生。那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這種誓願之心要發起來。
那麼我們現在的身心痛苦呢?來自于先前擾亂他人的身心,以及我們毀犯我們自己所受的戒律而導致的結果。所以說,對于現在相信因果,承受因果,發大願心建立心的因果,來忏悔自己往昔時候錯誤的因所造成的痛苦的結果。把這個教法在自己內心裏深思熟慮,來啓發我們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正當我們身心受到幹擾的時候,能夠用這樣一種方法來啓發我們的大慈悲心、大菩提心。你不要說真正地能夠把大菩提心發起來,就是有一念一刻,有救度衆生的心,有幫助衆生的心,這個功德都是無量無邊。利用這一次又一次的思維,利用這一次又一次的如理作意。我們緣于自己精神受到幹擾,我們願所有的衆生都能夠像我現前的發心一樣,解決這種精神的幹擾。忏悔往昔時候幹擾師父,幹擾父母,幹擾同參道友的罪孽。我們現在願意忏悔它!願意把自己的菩提心、大悲心能夠啓發出來。所以說,這種相似的菩提心就經過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如理作意,它能夠啓發起來。但是,啓發起來的時候,這種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是世間上計算不清楚的。
所以說,你看你平時當精神受到幹擾的時候,你煩惱不堪,你痛苦不堪,不去反省原因,“哦,我找到了!”找到了什麼?“找到了那個時候我對衆生有點不好,他對我不高興。”對嘛,這也是你找到的一個原因。是你對衆生的傷害,引起了衆生對我自己的傷害。這個沒有道理可講,你傷害了別人,別人就要傷害你。這層因果你必須承擔!“那麼現在我就不該了。”不該就好。只要你知道不該,你就在忏悔自己的業障。不僅僅是現在這一層行爲,我們反應到:“哦,現在我傷害了他,我們對自己要求得矮,對別人要求很高。”很多同修就說:“我對你的傷害,我是不得以嘛,你就應該大人大量嘛,你就不應該記住我對你的傷害嘛!”你怎麼不換過來想呢?人家對你的傷害,你也就大人大量嘛,你就不要去計較它,你知道是自己的傷害所引起的結果嘛。但是我們現在沒有這樣要求自己,而且反過來要求衆生:“我對你的傷害不應該,那麼你學佛學得好,你就不應該跟我計較嘛!你就不應該拿這個結果來還報于我嘛!”那你這種要求對衆生來說,是一種非理的要求。你要是對自己是這樣的話,它就如理;你要以這樣的方式來要求別人,那就不如理。所以說,學佛始終要掌握好方向,始終要對治來源于自我的錯誤,來源于自我的自私自利,就要對治。
所以說,世間上那些掙錢的也好,官場當中拼搏的也好,乃至在農村當中受苦受難,在社會最底層受苦受難的人,他們的身心從早到晚、從小到老時時刻刻都在承受這樣的身心地幹擾。那麼,爲了生存他們還不得不承受這種幹擾。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呢?世間上的人爲了一點點生存的權利,他可以忍受這些;我們現在爲了成就自己的大菩提心功德,來成就利益衆生的大功德,我們爲什麼不可以承受來自于自私自利心的這種結果呢?爲什麼不能夠承受來自于衆生方方面面的幹擾和傷害呢?所以說,我們現在不要受點苦你就叫苦連天:“哦,這個世界五濁惡世,算了,算了,我不來了,我不來了!”自己趕緊就退縮了“你不要我來,就算了嘛;你看不慣我,我就躲你遠一點嘛!”這兒躲得掉嗎?你躲掉這個小的痛苦,你在那邊去以爲是躲掉了,結果又遭遇更大的痛苦。往往就是這樣。所以說,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就是要有承擔之心。當這種苦向你逼迫而來的時候,你能夠應難而上,以一種正確的心情來對待他,以一種高興的心情來承擔它。往往承擔了,你就能夠解決它!你就再也不遭遇更大的痛苦,乃至多生累世痛苦的結果。身心受到幹擾的嚴重後果,我們現在都能夠重罪輕受。以現在的正知正見心、菩提心來把這往昔時候非常嚴重的結果,在現在一瞬間承受消化了。這種方法好不好?
……這是一種現實。對現實如饑似渴,想求世間上的快樂,世間上的快樂偏偏得不到。想當個官,是官運不佳;掙了兩個錢,錢運並沒有發達;想世間上的男歡女愛,得不到,如饑似渴;想學佛,聽佛法,但是始終聽不到;想遇善知識,善知識怎麼就那麼稀少。如饑似渴啊!現在這種結果來源于哪裏?來源于過去世的吝啬!不布施,不供養,來源于自私自利的心,來自于悭貪不舍。不僅僅是自己貪,由自己的悭貪,他還要掠奪別人的財産。對這種自私自利,也因悭貪而傷害衆生,殺害衆生。這種種的行爲,必然引起我們今天想什麼得不到什麼,如饑似渴。必然導致這種現實。乃至于在佛法當中給我們講的,遇不到佛法,原因何在?原因就來自于我們自己的悭貪不舍。這種悭貪不舍,當面對善知識,我們不做布施,不能夠做供養,不能夠做恭敬,不能夠做禮拜。讓自私自利心生起,偏偏還要幹擾佛法,還要阻礙佛法。在講經說法過程當中,我們不來成就這種大法會,反過來還要拆散這樣的善緣,阻礙衆生來成就。原因?就在于這樣的東西。
我們在世間上遇不到佛法的結果,遇不到善知識的結果,得不到叁寶的加被。因果,我們過去世,一直到現在生生世世不供養。還要報怨:“叁寶爲什麼不慈悲呢?”“爲什麼不派大法師來給我們講經說法呢?”我們總在報怨我們生的地方不好,這個內江沒有多少善知識。爲什麼不生在更好的地方呢?爲什麼不是在藏地呢?要是生在印度呢?你就是不安于內江的這種現實。爲什麼你出生在內江這個地方?它有道理的!你必然生在這個地方,這是你過去世的因果所決定的。你爲什麼出生于那個家庭呢?它有它的因果。你爲什麼遇不到善知識呢?那都是我們往昔時候貢高我慢、自私自利、悭貪不舍乃至障礙他人破壞法會。
以愉悅的心情來承受結果,以智慧的心情來發大願心,來改正這種結果。所以說,要改換一種心態,來面對即刻的困擾。那麼,我們這種即刻的痛苦,是因爲我們往昔時候錯誤的態度以及吝啬,所導致的結果。因此,我們將來墮落到餓鬼或者是貧窮的一種必然原因。那麼,我們現在要想富有,那就要布施。不願意承擔這種貧苦的結果,就要對治悭貪不舍的煩惱。只有把悭貪不舍的煩惱對治了,我們才會富裕。如果我們的心始終是悭貪不舍的,我們在世間上想要求得大福報,那不大可能。要有布施之心,要有供養之心,要有付出之心。那就是要以我現在所有的長處,來利益衆生。我能夠講經說法,我就給大家講經說法;我能夠掃掃地,我就幫衆生掃掃地;我能夠種點菜,我就種點菜給衆生;我能夠織布,我織點布給衆生。乃至世間上我有什麼樣的長處,我有知識、有文化,我可以以我的長處來布施。乃至我現在的心情非常歡喜,我就以這種歡喜的心情布施衆生。現在有點智慧,有點福德,就讓自己把智慧和福德布施給衆生。這是求什麼?求富貴的一個捷徑。
所以說,這些吝啬導致貧窮,它不會得到一種富有的果報。布施,能夠導致富有,絕對不會說是遭受貧窮的果報。這是一條不變的法則。所以說我們現在就要能夠祈求叁寶,祈求老師的加被。讓我自己能夠承受因爲悭貪,因爲掠奪衆生的資産,現在遭受病苦的這種惡報,我願意承受,乞求叁寶賦予我力量,乞求師父賦予我力量。我能夠有智慧、有能力承擔這種苦果。那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由于悭貪而來的結果,我都願意承受。能夠從因果上去對治悭貪不舍的煩惱,讓我們這顆心賦予布施。把我現在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給衆生,讓他們都能夠富足,讓他們都能夠所求如意,讓他們都能夠離開貧窮困苦。把我現在這一片善良的心,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這是什麼?這是善根回向,也就是善根布施。以這樣的善心,來回向給衆生。
那麼,在這樣的回向觀想的時候,來節欲,來受持八關齋戒。一天一夜,過午不食,乃至減少自己現實生活過程當中的需求。這在國外做得很好,日本的佛教徒有很多聯合起來過午不食,把晚上節約的這一頓全部捐獻出來。把晚上節約的這一頓捐獻出來做什麼呢?利益衆生,積少成多。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去布施給衆生。我們現在可以照這樣去做。一天當中我只吃一頓,晚上不吃。晚上…
《利器之輪 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