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2,問:法師,出家人的事業是什麼?答:學習佛法,修行自己;講演佛法,開釋他人。所謂:宏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如果出家人爲了其他事情,就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家人了……唉!
23,問:法師,你會有特別脆弱想要依靠的時候嗎?答:特別脆弱的時候以前有過,想要依靠倒是沒有!我心裏有佛陀和菩薩爲依靠,深深相信“一切自有因緣”,條件沒有成熟折騰也是枉然。現在越來越能夠看見因緣的起起落落,來來去去,有時候會覺得一些“孤寂”——雲淡風清,長空萬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4,問:法師,沒有煩惱和麻木不仁如何區別?答:沒有煩惱是開心平靜滴;麻木不仁有可能是痛到極限!
25,問:法師,我們學佛是爲了什麼?答:我們學佛是爲了減少煩惱,不是爲了尋找煩惱!
26,問:法師,知足會不會讓人喪失鬥志?我覺得因爲不滿足才會努力奮鬥!答:因爲不滿足而努力奮鬥,就永遠沒辦法滿足,因爲“攀比,欲望無止境”。因爲滿足去努力,因爲你的努力不但幫助自己,更加利益更多他人。兩者努力,你選哪一個?
27,問:法師,如何截製泛濫的欲望啊?答:過分的渴求就是欲望!比如希望得到某個東西,想想沒有這些你會死嗎?其實沒有這,你還好好地活著,說不定有了恐怕從此沒辦法好好地活著呢!一旦擁有,馬上就會成爲負擔。擁有讓我們已經累的夠嗆,修行就是看清楚你真的需要嗎?來培養一種“不擁有”的勇氣。
28,問:法師,我看見一個蚊子在咬我,我是不是要打死他呢?答:這個在于你自己選擇啊!想想,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滴血,你需要的是他一條命嗎?
29,問:法師,有靈魂嗎?是靈魂一直在投胎轉世?答:靈魂是意識流一種原始錯覺,佛說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去輪回!因爲我們誤會有一個“真我(靈魂)”,以這個我爲中心,種種營謀,種種組織,種種設置…就像漩渦的中心,什麼也沒有,但是確實有一種向心的旋轉力。自我~因誤會而創造,從此以後輪回!
30,問:法師,輪回的受者是誰?(誰在輪回?)答:輪回其實沒有一個“受者”,也沒有“人”在輪回!因意識流對意識本身産生錯覺,感覺有個永恒不變的“我”,身體會死但“我”會去投胎轉世…不死的“我”只存于意識的幻覺。所謂解脫生死也就是照破這個“我”的虛幻性,是“我”拘蔽了我們自己啊!
31,問:法師,因緣是否“自生”而“永生”呢?答:因緣就是兩個以上的條件,因是近的,緣是遠的,依靠兩個條件以上的存在就無法說“自生”;更談不上永生。因緣法是永遠的嗎?因緣也不是永遠,因緣是一種道理,道理要依靠現實中的事物來證明,所謂:理事一如!總之,沒有獨自存在的事物,沒有永恒之塔……
32,問:法師,一切有爲法皆有因緣,誰人種下第一因呢?答:佛法的因緣說無始無終,一切存在在現在看是承受過去的因,在未來看又結下將來的果…前前後後,即因即果,如一圓環之每一點既是開始同時也是結束。佛說是不存在“第一因”的,往過去推時間一直延伸,往未來看亦是如此,唯有當下在不斷流逝……
33,問:法師,人爲什麼快樂?答:因爲痛苦暫時緩解!
34,問:法師,人爲什麼痛苦?答:因爲我們活著!
35,問:法師,修行要禅坐,禅坐時只需關注呼吸,爲何?試過很多次,當雙眼一睜,還是原樣!請法師指點。答:關注呼吸起初爲了心氣相依,得到平衡的心理機製;真正關注呼吸的目的是~感覺到你當下的存在,我們只存在在這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只有這當下在刹那間成爲過去,你會看見一切在流動
36,問:法師,我想修行智慧,該如何做?答:不自尋煩惱,本身就是大智慧,無需要另外修行!
37,問:法師,什麼是悟性?答:就是可以用最簡單直接的眼光來看待和處理一切事物,這也是一種大智慧。禅說:饑來吃飯,睏來眠。
38,問:法師,什麼叫做境界?答:每個人都活在“自我迷醉”裏,這就是境界!最高境界當是“沒有境界的境界”,啊!介個好像還是一種境界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9,問:法師,什麼才是慧根?答:就是可以時刻了解自己所處的狀態……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擁有其他的知識也猶如“無根之草”!
40,問:法師也有憤怒嗎?憤怒時怎麼化解的?答:其余高人法師我不清楚,但我有憤怒;面對憤怒,我一般會即時反觀,有些事情生氣都不能解決那就“淡淡一笑”,如果生氣可以解決問題那就“發發脾氣無妨礙”。
41,問:法師,我想放下!答:你現在背著什麼?回:我沒有背著什麼啊!答:那麼你要放下什麼呢?
42,問:法師,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答:去學習慢慢感覺自己真的好平常!
43,問:法師,《金剛經》的內容說什麼?答:一言難盡!總之《金剛經》的內容主要說“無我相”,在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句話是反複強調很多次的!《金剛經》是早期出現的〔般若部類〕經典,經文敘述簡潔明快質樸平實,但義理深奧……這是一部佛弟子值得好好研究學習的經典!
44,問:法師,什麼叫“習氣”,如何去除?答:習氣,其實就是“習慣”,長久以來由“貪嗔癡”引導而形成的種種錯誤習慣,給自己製造痛苦,給別人添加麻煩。要想祛除,那就: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45,問:法師,不能爲朋友的成功而歡呼,嫉妒心很重,厭惡這樣的自己!答:人之常情!嫉妒~與生俱來,只是輕重不同,嫉妒也可以化爲一種動力,讓我們去努力,趕上甚至超越別人
只嫉妒卻沒有努力,那就是“浪費感情”。如果能夠不嫉妒,努力也不爲超越他人,只是做自己~贊。
46,問:法師,學佛會不會讓人太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工作的積極性與修行如果平衡?答:學佛,會讓我們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想要快樂。需要什麼?需要滿足。能要什麼?幫助自己同時利益他人。明白了這,工作將會更加具體化,清晰化。當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與需要,這本身就是人生的工作,更是人生的修行……
47,問:法師,請問什麼是“見”?答:這個問題一言難盡!總之是你“感覺到一種決定性的確信(還不是確認),確信一切的無常性、無我性、空性(無自性)”,從此不再疑惑佛法的正確性,還有,就是別人一開口說佛法,你就明白對方持有何種“法的見解”,停留在某種程度!
48,問:法師,看到女性,會浮現輕度邪念困擾,不想有這種想法,可會自然浮現。到寺院時,也會浮現,很不敬。如何消除?答:完全離欲無念,那是聖者的境界!你的問題不是問題,如果你是青壯年,這些現象及心理是極其正常的,也說明你身體健康!像天空偶飛一片烏雲,那是裝點,過去就好…執著就造成困擾。
49,問:法師,人的本能要去滿足嗎?出家人呢?答:這個由你自己選擇,你要去滿足,永遠不滿足!沒有誰可以完全滿足本能,過一會他又饑渴了,很多事情等待我們去做呢,沒時間浪費在永遠無法滿足的東西上!
50,問:法師,現實生活中,除了去愛對方,嘗試去接納對方,還有化解心中積怨的好方法嗎?答:有!如果是修行人,願意去修行,那就記住這句話:菩薩的修行不光是愛與接納他人,更重要的是能夠勘破“自我”,放下自我!苦,不一定是由外界他人造成,更多時候來自于那些我們內心深處的“自我重要感”。
51,問:法師,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應該是真理愈辨愈明,爲什麼不辯?答:個人觀點不同,這因爲角度不同,知識面不同,心態不同,邏輯語言表達亦不同,似乎不必強同!對于沒有同一個知識點的事物我們都在猜測,看不見真相,猜測怎麼可能見到真理?猜測只能導致迷糊,最後憤怒
佛說:賢聖默然!
52,問:法師,我爲了學佛已經吃素一年,但是我沒辦法相信生死輪回,佛經很多也看不下去,怎麼了?答:吃素和學佛沒有必然關系,生死輪回指的就是你此刻的心念不斷轉換,哭哭笑笑,哭笑不得,這個你相信嗎?佛經深奧,也很駁雜,不容易看下去是正常的。你什麼,學佛路上遇見一個小小鵝卵石而已!繼續努力。
53,問:法師,你經常困惑嗎?困惑的時候怎麼辦?答:我現在不經常困惑,偶爾困惑時,我就去一個沒有人打擾的地方,讓自己靜下來,真誠的手放在心上問自己:孩子,你爲什麼困惑?究竟有什麼讓你難受?然後就靜靜地等待“心”給我答案,不讓混亂的大腦給我任何解釋!困惑的時候,真誠問“心”就好了……
54,問:法師,我問“心”了,心是“空”的,怎麼能夠給我答案?答:“空”,難道不是最好的答案嗎?
55,問:法師,我特別想知道未來,知道我未來的愛情,事業等等?答:你知道現在嗎?了解現在的你嗎?了解你有什麼特長潛質嗎?了解所謂成功還需要你再充實自己做到什麼嗎?現在孕育著你的未來,越了解現在就越能夠看見未來!
56,問:法師,應該去住持寺院,“立一個道場,樹百年芳規”?答:做爲祖師,必須有修有證,有堅韌不拔的宗教情懷,要有福氣,要能夠包容世間萬相,通達人情世故。我,百無一用是和尚!性格缺陷太多,不可能有這個氣量,在微博胡說八道我都已經是鼓足勇氣。讓您失望了
57,問:法師,如何看待女人?答:女人和男人一樣!都受製于自己“貪(我喜歡,想要)”、“嗔(討厭,不想要)”、“癡(我重要,以我爲中心控製欲)”的困擾,情緒不穩定
傷害自己的同時也傷害別人!
58,問:法師,“自我”是不是就是“自私”?答:不是。自私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感受,樂建立在別人苦之上!”自我是“有慈悲,有矜持的原則,有自我的風格,不會一貫的放棄…
《雲鄉禅師《問答百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