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達圓滿法無我空性所生之故。雖然有些論師通達了人無我空性與外境諸法之一切空,但于內識尚未通達空性,認爲在勝義中有其真實的堪忍自體,亦就是未能遣除對依他起識的實執心,仍屬所知法的一部分,即法我的支分執著,此無疑成爲究竟解脫的障礙。因而中觀師說:汝等欲尋寂滅涅槃之佛果,必須通達大中觀所抉擇圓滿的法無我空性,破除一切執著及其種子習氣,此乃得成佛果最爲根本之要因。
彌勒菩薩與無著菩薩在抉擇現相實相無二的勝義谛時,不離大空性的本體而一味地宣說了如來藏大光明,圓具法身本淨、任運自成的究竟功德,此大空性與大光明一味一體、本無合離,誠如火與火的熱性,因此龍樹菩薩與彌勒菩薩的究竟密意畢竟一致、毫厘不差。雖然彼二觀點是本來一味無诤的,但由有些論師尚未通達彌勒菩薩的真實密意而承許依他起非空,並于勝義中成立其堪忍的自體,如是顯然違越了龍樹菩薩所抉擇諸法本來空性的中觀正道,故決定不能獲得寂滅一切邊戲、圓滿法無我空性的捷徑方便。雖然中觀二派在所修方便五度的福德資糧方面無有任何差別,然于修習空性、證悟實相智慧的深度方面卻有一定的差別。
戍貳(彼之應理)分二:一、若未證悟無謬二谛不可解脫;二、未知二谛本性不可證悟實相。
亥壹、若未證悟無謬二谛不可解脫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脫。
欲得大涅槃者,必須無誤證悟二谛一味的究竟實相,而如實抉擇二谛本性的即龍樹中觀宗,如果隨學之宗與彼相違而僅以分別心固執己見者,必定會失壞真實世俗谛及真實勝義谛,乃至尚未舍盡彼執而失壞此者,決定不能證得究竟解脫之果。
背離龍樹菩薩所開創的中觀軌道而不得究竟佛果的主要根據,是有支分實執的緣故,這就意味著必須遵循此道,寂滅一切邊執戲論,才能獲得究竟的寂滅涅槃。因此凡是欲尋佛果者,必應無誤通達龍樹菩薩所宣二谛一味本空離戲的甚深理論,方能斷除見惑、現見法界本性,進而實地起修,斷除修惑,寂滅一切邊執戲論,方能現證一真法界的究竟實相。若不如是依修中觀空理之正道,甚至遠離,非但失壞世俗谛,亦失壞了真實勝義谛,失此之宗必將不得究竟解脫。雖然內道的諸有部派亦有修積方便的福德資糧,但因究竟解脫的根本近取因是了悟諸法自性本空的甚深智慧,而小乘所了達的人無我僅屬有邊部分之單空,非圓滿法無我之大空性,故修小乘道者只能獲得暫時解脫,至此以後彼等唯從大乘資糧道開始入道起修才能獲得究竟解脫的佛果。雖然承許勝義中有依他起自體的唯識論師已發殊勝菩提心,屬大乘行者,但從緣起性空這一反體見而言,若不遣除對依他起的實執心,必定成爲一切智智之障。如上所述,欲得佛果者,必須通達二谛一味的平等大空性,如果認爲依他起有真實自體者,不僅有失壞二谛的過失,亦畢竟不能獲得佛果。
亥貳、未知二谛本性不可證悟實相
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
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入歧途。
由于無倒名言谛的建立,乃爲如實通達勝義谛的方便,此真實勝義谛是此方便所生之果。若不了知分別此二谛的關要,則唯由邪分別執而誤入歧途也。
一般來說,名言谛是方便,勝義谛則是方便所生。亦即是唯依名言谛乃可說勝義,通達所說勝義,乃爲能得勝義。特殊而言,密宗在抉擇本來清淨的智慧光明時,首先聞思空性理論,爾時空性成了方便,光明則爲方便所生。如果僅從空性這一反體進行抉擇時,世俗谛與勝義谛應理解爲方便與方便所生的關系。首先應斷惡從善、受持清淨戒行,以聞思大乘經論的智慧在世俗谛中于勝義相似起修,從而在相續中引生無漏的殊勝智慧,此則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爲方便所生。月稱論師不僅在《入中論》中,且于《顯句論》中亦例舉比喻說:“如欲取水者,應先備水器。欲達勝義者,先許名言谛。”如《叁摩地王經》雲:“無文字法中,何說何可聞?于不變增益,故有聞有說。”初二句明勝義中不立文字,彼勝義無文字法中,以分別心增益假立,故有聞有說。然則唯依世俗谛,始能宣說勝義谛,由此乃能通達勝義而得勝義涅槃。如《中論》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見真實叁摩地經》雲:“世間智者于實法,不從他聞自然解,所謂世俗及真谛,離此更無第叁法。”此明佛陀自力宣說二谛,及明一切所知決定唯二谛所攝。又雲:“衆生爲求安樂故,于善逝所生信心,如來悲愍于一切,爲利世間說俗谛。”此明說世俗谛之必要。又雲:“人中獅子設世俗,顯示衆生爲六趣,地獄畜生及餓鬼,阿修羅趣與人天,下賤種姓高貴族,大富家庭與貧苦,奴仆之屬及婢使,男女等類並二根,所有衆生諸差別,佛無比者爲世說。智者了知世俗谛,佛爲利人故宣說。”此明宣說世俗谛相。又雲:“衆生著此淪生死,不能脫離世八法,所謂利衰及毀譽,所有稱譏並苦樂,得利即便生忻喜,失利便起嗔怒心。余未說者皆應知,八病恒損于世間。”此明樂著世俗爲實有者,便恒時追求世間八法,爲彼所惑而流轉生死,及明八法中初二法,余未說者亦當例知。又雲:“誰說世俗爲勝義,應知彼人慧顛倒。”此明若誰說世俗六道等法,爲勝義實有,當知彼是具顛倒邪慧者,故說內教如是計者亦即錯謬宗派。又雲:“不淨苦中說淨樂,于無我性說有我,無常法中說是常,住此相中而愛著。彼聞如來所說法,恐怖誹謗不信受,毀謗如來正法已,墮地獄中受劇苦,凡愚非理求安樂,轉受百千無量苦。”此明串習四顛倒及被成立四顛倒邪宗所迷之外道輩,聞佛聖教,即起惑惱,背離誹謗,由此之力故墮地獄,彼等以非理方便尋求解脫之樂,由此非但不得,反受無量大苦。又雲:“若有于佛正法中,如實觀察不顛倒,超出諸有入涅槃,如蛇脫去其故皮,一切諸法自性離,空無有相第一義,若聞此法生愛樂,必得無上大菩提。佛見諸蘊皆空寂,諸界及處亦複然,諸根聚落鹹離相,能仁皆悉如實知。”此明無倒通達甚深教義,便能解脫生死。設問如何通達?謂聞一切諸法,皆離自性之教,心生愛樂,了達其義,必當證得大菩提果。前明世俗,此明勝義。界謂地等界,處謂色聲等處。故諸不知世俗假立與勝義谛無自性者,甯得解脫否?故承許勝義有堪忍自體的內道論師誤入歧途,此等雖非邪惡歧途,然是迂曲蹊徑,即繞道行門也。
中觀應成派在著重抉擇聖者菩薩根本慧定所境的法界本性時,其不共觀點,即不分二谛,因爲現空二谛本來一味無別故,如火與火的熱性一樣。但此處分別了世俗谛是方便,勝義谛是方便所生的關系,是僅在于修法的這一反體而進行論述的。從究竟而言,所謂法界的本體,並非從僅僅空性或僅僅現法的各自反體而抉擇,此亦並不是兩個不同體相之法合而爲一,而是現空本來一味的大雙運。平常所覺受的外境現法是無明分別心的支分明知,那麼法性光明如來藏應如何理解呢?一般初學者在聞思的過程中,認爲法界空性是外在的所知法,現法的光明智慧是內在的能知法,有如是心境的分別。總而言之,正在生起分別心時,于內外中遍尋不得彼之自體,此亦非如石女兒、虛空、人之昏絕般單空。雖然本體空性或本無任何邊際,但分別心的勝義本性本來清淨,是毋庸置疑的。如實認知後安住法界空性的大光明,相似于中觀所講的大般若,其實分別心的本性本來就是明空無別的大法界大雙運。然而尚需再叁地聞思中觀理論,並依此相似起修,才能漸滅執著的種子而如實通達。若能真實了認諸法自體本空,使之融入法界一味,爾時一切現行煩惱亦就再無生滅等流,如是安住者,決定無有苦樂等執,如雲消融于虛空時,虛空亦本無毫許色形自體,同樣無明分別心寂滅融入法界、本然安住時,決定無有任何分別執著。凡是欲滅實執者,尚需通達一切世間顯現的自性是本來無生的,一味無別的現空雙運亦是本無合離的,若離顯現外,別無其余空性,緣起顯現的自性本來空寂離戲故,同樣離空性外,別無單獨的顯現,如離熱性無火一樣。其實所謂的勝義,即是顯現法自性不生的本來空性,所謂的名言,即是緣起力的自現,是故現空二者無離無合,本離一切戲論之故。
酉肆、許依他起與許世間名言不同
如汝所計依他事,我不許有彼世俗,
果故此等雖非有,我依世間說爲有。
如汝唯識師所計依他起是有堪忍的自性事,亦爲聖智所證。我中觀宗則根本不許有彼自性,就連世俗中亦未如是承許過。然而爲證悟一切智智之果故(必要),此等諸法的自體雖然非有,但唯由世人分別心共許爲有,故我依隨世間意趣亦說彼爲有,是爲令所化衆生棄邪歸正,能漸次通達真實義之方便也。
隨理唯識爲主的論師是在以理觀察、抉擇勝義谛時許有依他起的堪忍自體,並不是觀待世人分別心暫時假立。彼宗認爲不僅世俗名言谛中有,就連勝義中亦能成立依他起的堪忍自體,是任何理論不可遮破之事實法。而中觀應成派不僅勝義中,就連名言中亦不承許依他起有堪忍自體,故于此處抉擇依他起與世間名言不同。上已屢述,中觀應成派在安住名言谛、隨世人的無患根識以及世俗理論時,許名言皆爲緣起法,勝義則爲本體空性,根本不承許二谛中有堪忍自體之法。若謂,汝等中觀師亦許世俗中有色等諸法,又與唯識宗差別何在呢?其差別在于我宗許爲“果故”,雖可說此爲基道果之果,但本論的很多注釋將此釋爲必要,亦就是說爲令安住世間名言谛的所化衆生,能畢竟通達勝義谛而方便暫許世人的無患根識前有內外諸法,此名言中許有之法,亦非如汝宗所許由堪忍自體的唯識變現,而是假立緣起的顯現。當知其本來清淨、大空離戲的究竟本體,無論是觀待勝俗二谛、還是聖凡二者皆無毫許變遷。如果尚未觀察僅待于世人分別心時,則暫許世俗中有蘊等諸法與內分別心,此亦唯于世間名言而暫時安立。該…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