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下)▪P28

  ..续本文上一页达圆满法无我空性所生之故。虽然有些论师通达了人无我空性与外境诸法之一切空,但于内识尚未通达空性,认为在胜义中有其真实的堪忍自体,亦就是未能遣除对依他起识的实执心,仍属所知法的一部分,即法我的支分执著,此无疑成为究竟解脱的障碍。因而中观师说:汝等欲寻寂灭涅槃之佛果,必须通达大中观所抉择圆满的法无我空性,破除一切执著及其种子习气,此乃得成佛果最为根本之要因。

  弥勒菩萨与无著菩萨在抉择现相实相无二的胜义谛时,不离大空性的本体而一味地宣说了如来藏大光明,圆具法身本净、任运自成的究竟功德,此大空性与大光明一味一体、本无合离,诚如火与火的热性,因此龙树菩萨与弥勒菩萨的究竟密意毕竟一致、毫厘不差。虽然彼二观点是本来一味无诤的,但由有些论师尚未通达弥勒菩萨的真实密意而承许依他起非空,并于胜义中成立其堪忍的自体,如是显然违越了龙树菩萨所抉择诸法本来空性的中观正道,故决定不能获得寂灭一切边戏、圆满法无我空性的捷径方便。虽然中观二派在所修方便五度的福德资粮方面无有任何差别,然于修习空性、证悟实相智慧的深度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

  戍贰(彼之应理)分二:一、若未证悟无谬二谛不可解脱;二、未知二谛本性不可证悟实相。

  亥壹、若未证悟无谬二谛不可解脱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

  欲得大涅槃者,必须无误证悟二谛一味的究竟实相,而如实抉择二谛本性的即龙树中观宗,如果随学之宗与彼相违而仅以分别心固执己见者,必定会失坏真实世俗谛及真实胜义谛,乃至尚未舍尽彼执而失坏此者,决定不能证得究竟解脱之果。

  背离龙树菩萨所开创的中观轨道而不得究竟佛果的主要根据,是有支分实执的缘故,这就意味着必须遵循此道,寂灭一切边执戏论,才能获得究竟的寂灭涅槃。因此凡是欲寻佛果者,必应无误通达龙树菩萨所宣二谛一味本空离戏的甚深理论,方能断除见惑、现见法界本性,进而实地起修,断除修惑,寂灭一切边执戏论,方能现证一真法界的究竟实相。若不如是依修中观空理之正道,甚至远离,非但失坏世俗谛,亦失坏了真实胜义谛,失此之宗必将不得究竟解脱。虽然内道的诸有部派亦有修积方便的福德资粮,但因究竟解脱的根本近取因是了悟诸法自性本空的甚深智慧,而小乘所了达的人无我仅属有边部分之单空,非圆满法无我之大空性,故修小乘道者只能获得暂时解脱,至此以后彼等唯从大乘资粮道开始入道起修才能获得究竟解脱的佛果。虽然承许胜义中有依他起自体的唯识论师已发殊胜菩提心,属大乘行者,但从缘起性空这一反体见而言,若不遣除对依他起的实执心,必定成为一切智智之障。如上所述,欲得佛果者,必须通达二谛一味的平等大空性,如果认为依他起有真实自体者,不仅有失坏二谛的过失,亦毕竟不能获得佛果。

  亥贰、未知二谛本性不可证悟实相

  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

  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由于无倒名言谛的建立,乃为如实通达胜义谛的方便,此真实胜义谛是此方便所生之果。若不了知分别此二谛的关要,则唯由邪分别执而误入歧途也。

  一般来说,名言谛是方便,胜义谛则是方便所生。亦即是唯依名言谛乃可说胜义,通达所说胜义,乃为能得胜义。特殊而言,密宗在抉择本来清净的智慧光明时,首先闻思空性理论,尔时空性成了方便,光明则为方便所生。如果仅从空性这一反体进行抉择时,世俗谛与胜义谛应理解为方便与方便所生的关系。首先应断恶从善、受持清净戒行,以闻思大乘经论的智慧在世俗谛中于胜义相似起修,从而在相续中引生无漏的殊胜智慧,此则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为方便所生。月称论师不仅在《入中论》中,且于《显句论》中亦例举比喻说:“如欲取水者,应先备水器。欲达胜义者,先许名言谛。”如《三摩地王经》云:“无文字法中,何说何可闻?于不变增益,故有闻有说。”初二句明胜义中不立文字,彼胜义无文字法中,以分别心增益假立,故有闻有说。然则唯依世俗谛,始能宣说胜义谛,由此乃能通达胜义而得胜义涅槃。如《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见真实三摩地经》云:“世间智者于实法,不从他闻自然解,所谓世俗及真谛,离此更无第三法。”此明佛陀自力宣说二谛,及明一切所知决定唯二谛所摄。又云:“众生为求安乐故,于善逝所生信心,如来悲愍于一切,为利世间说俗谛。”此明说世俗谛之必要。又云:“人中狮子设世俗,显示众生为六趣,地狱畜生及饿鬼,阿修罗趣与人天,下贱种姓高贵族,大富家庭与贫苦,奴仆之属及婢使,男女等类并二根,所有众生诸差别,佛无比者为世说。智者了知世俗谛,佛为利人故宣说。”此明宣说世俗谛相。又云:“众生著此沦生死,不能脱离世八法,所谓利衰及毁誉,所有称讥并苦乐,得利即便生忻喜,失利便起嗔怒心。余未说者皆应知,八病恒损于世间。”此明乐著世俗为实有者,便恒时追求世间八法,为彼所惑而流转生死,及明八法中初二法,余未说者亦当例知。又云:“谁说世俗为胜义,应知彼人慧颠倒。”此明若谁说世俗六道等法,为胜义实有,当知彼是具颠倒邪慧者,故说内教如是计者亦即错谬宗派。又云:“不净苦中说净乐,于无我性说有我,无常法中说是常,住此相中而爱著。彼闻如来所说法,恐怖诽谤不信受,毁谤如来正法已,堕地狱中受剧苦,凡愚非理求安乐,转受百千无量苦。”此明串习四颠倒及被成立四颠倒邪宗所迷之外道辈,闻佛圣教,即起惑恼,背离诽谤,由此之力故堕地狱,彼等以非理方便寻求解脱之乐,由此非但不得,反受无量大苦。又云:“若有于佛正法中,如实观察不颠倒,超出诸有入涅槃,如蛇脱去其故皮,一切诸法自性离,空无有相第一义,若闻此法生爱乐,必得无上大菩提。佛见诸蕴皆空寂,诸界及处亦复然,诸根聚落咸离相,能仁皆悉如实知。”此明无倒通达甚深教义,便能解脱生死。设问如何通达?谓闻一切诸法,皆离自性之教,心生爱乐,了达其义,必当证得大菩提果。前明世俗,此明胜义。界谓地等界,处谓色声等处。故诸不知世俗假立与胜义谛无自性者,宁得解脱否?故承许胜义有堪忍自体的内道论师误入歧途,此等虽非邪恶歧途,然是迂曲蹊径,即绕道行门也。

  中观应成派在着重抉择圣者菩萨根本慧定所境的法界本性时,其不共观点,即不分二谛,因为现空二谛本来一味无别故,如火与火的热性一样。但此处分别了世俗谛是方便,胜义谛是方便所生的关系,是仅在于修法的这一反体而进行论述的。从究竟而言,所谓法界的本体,并非从仅仅空性或仅仅现法的各自反体而抉择,此亦并不是两个不同体相之法合而为一,而是现空本来一味的大双运。平常所觉受的外境现法是无明分别心的支分明知,那么法性光明如来藏应如何理解呢?一般初学者在闻思的过程中,认为法界空性是外在的所知法,现法的光明智慧是内在的能知法,有如是心境的分别。总而言之,正在生起分别心时,于内外中遍寻不得彼之自体,此亦非如石女儿、虚空、人之昏绝般单空。虽然本体空性或本无任何边际,但分别心的胜义本性本来清净,是毋庸置疑的。如实认知后安住法界空性的大光明,相似于中观所讲的大般若,其实分别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明空无别的大法界大双运。然而尚需再三地闻思中观理论,并依此相似起修,才能渐灭执著的种子而如实通达。若能真实了认诸法自体本空,使之融入法界一味,尔时一切现行烦恼亦就再无生灭等流,如是安住者,决定无有苦乐等执,如云消融于虚空时,虚空亦本无毫许色形自体,同样无明分别心寂灭融入法界、本然安住时,决定无有任何分别执著。凡是欲灭实执者,尚需通达一切世间显现的自性是本来无生的,一味无别的现空双运亦是本无合离的,若离显现外,别无其余空性,缘起显现的自性本来空寂离戏故,同样离空性外,别无单独的显现,如离热性无火一样。其实所谓的胜义,即是显现法自性不生的本来空性,所谓的名言,即是缘起力的自现,是故现空二者无离无合,本离一切戏论之故。

  酉肆、许依他起与许世间名言不同

  如汝所计依他事,我不许有彼世俗,

  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

  如汝唯识师所计依他起是有堪忍的自性事,亦为圣智所证。我中观宗则根本不许有彼自性,就连世俗中亦未如是承许过。然而为证悟一切智智之果故(必要),此等诸法的自体虽然非有,但唯由世人分别心共许为有,故我依随世间意趣亦说彼为有,是为令所化众生弃邪归正,能渐次通达真实义之方便也。

  随理唯识为主的论师是在以理观察、抉择胜义谛时许有依他起的堪忍自体,并不是观待世人分别心暂时假立。彼宗认为不仅世俗名言谛中有,就连胜义中亦能成立依他起的堪忍自体,是任何理论不可遮破之事实法。而中观应成派不仅胜义中,就连名言中亦不承许依他起有堪忍自体,故于此处抉择依他起与世间名言不同。上已屡述,中观应成派在安住名言谛、随世人的无患根识以及世俗理论时,许名言皆为缘起法,胜义则为本体空性,根本不承许二谛中有堪忍自体之法。若谓,汝等中观师亦许世俗中有色等诸法,又与唯识宗差别何在呢?其差别在于我宗许为“果故”,虽可说此为基道果之果,但本论的很多注释将此释为必要,亦就是说为令安住世间名言谛的所化众生,能毕竟通达胜义谛而方便暂许世人的无患根识前有内外诸法,此名言中许有之法,亦非如汝宗所许由堪忍自体的唯识变现,而是假立缘起的显现。当知其本来清净、大空离戏的究竟本体,无论是观待胜俗二谛、还是圣凡二者皆无毫许变迁。如果尚未观察仅待于世人分别心时,则暂许世俗中有蕴等诸法与内分别心,此亦唯于世间名言而暂时安立。该…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