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斷于心,種種如夢之態中等持于樂明無念中,障礙本地自息。”也就是在臨近夜晚黃昏時的修法,將一切顯現法抉擇爲內分別識性。彼者如夢幻般無念中安住修習。《平等自解脫自釋》亦雲:“此等略之即現分直指于心,心性直指于空,空直指于自現解脫故,爲以見來放任。”亦就是說認知唯識,修習唯識等,以要言之,所了知的顯現是分別心,能知分別心的本體亦是空性,空性亦本自解脫。
無垢光尊者如是破斥了唯識,亦承許了唯識,那麼應當如何圓融理解此破立二者互不相違的觀點呢?其實尊者的破析唯識,並不妨礙承許唯識的觀點,密意無違故。比如月稱菩薩在本論第六品中雖別破了唯識的觀點,然于解說內之細中觀修行竅訣時仍然承許了唯識教義。又如清辨論師在《般若燈論》、《掌珍論》等中建立名言谛時承許了微塵組成的色法,並遮破了一切顯現法是唯識的實有自性。然而在《寶燈論》中解說修行竅訣時仍然承許了唯識。同樣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抉擇實相大清淨或大空性等時遮破了承許唯識實有的觀點,但針對修習大乘法要的初學者又建立了唯識的修法,仍然是互不相違的。
所以對唯識不能一概而論,應當善加分析,何時許唯識有過與許唯識無過之理。對于無垢光尊者遮破唯識,後代大德如是诠釋尊者的密意:珠欽仁波切認爲所破境是承許勝義中有堪忍自體的唯識;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遣除單秋疑惑論》中則將所破境許爲隨順衆生安住名言現相所承許的唯識。因此在安住世俗谛不詳細觀察名言不淨法的實相而暫許顯現之時或于勝義理論面前成立唯識,均有一定的過失,亦是正理的所破境。是故當知,尊者在有些論中再叁破斥唯識,又于有些論中再叁建立唯識,均有一定的密意和必要。不僅雪域的無垢光尊者與全知麥彭仁波切等,阿彌陀佛的化身、大圓滿新甯提派的創始者大瑜伽師蓮花生大士亦雲:“真實希有,了知現法都是分別心,就于自相中獲得自在。”大圓滿舊甯提派的創始者大成就者布瑪麥紮在《普賢通徹密意》中雲:“了知顯現是能知的分別識,顯現于分別心上自然解脫。”洛青大譯師在《大幻化網根本續大疏——金剛手教言》中說:“大幻化網分別有八種續部,每一部中都承許唯識,而輪回的一切顯現法都是唯識的自現,涅槃的一切清淨法都是智慧的自現,輪涅所攝的一切法均攝于唯識與智慧的本性中,因此僅僅是現相的唯識與彼之本性的實相智慧而已。”
總而言之,凡是尚未超離分別心的境界,尤以名言的觀現世量詳加觀察時,抉擇內外一切世間都是分別識的自現,亦即阿賴耶識上的習氣功能成熟而顯現的,其習氣並非不同于阿賴耶而單獨存在。若能了知此爲世俗谛的實相本性,則對修行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均成爲殊勝的方便。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注疏·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雲:“承許種種顯現是心之幻化,若能了知此乃名言的究竟實相,則于流轉與還滅輪回之理必能生起信解。從遠離一切緣相戲論的實相而言,顯現是心無有存在,此乃超越名言之勝義故。若安住名言顯現之理,倘許存在外境則有正理所害,即“唯識”有能立的理證,是故乃至尚未超越觀現世量的境界時,再無比此更上的名言。若以勝義理論對分別心所安立的諸法善加觀察時,此雖不真實成立,然從自己分別心的感受而言,卻不能遮破無欺之顯現,此乃唯識所現,或唯識自現,以事勢理能以成立。若超越此者,即是超越名言的勝義境界,故知根本無法安立較此更爲殊勝的名言谛。世尊以智慧眼如是現見諸法自相的密意,具德法稱著重抉擇並明顯安立名言的精要,亦唯是此義(唯識)。雖即如此,然將名言量與勝義量對照而宣說者,乃爲本論(《中觀莊嚴頌》)之特點。若能了知顯現是唯識幻變,一定能了解流轉與還滅輪回之相,即是因爲在心中種下了各類顛倒習氣的客塵,故現出了不間斷的叁有相續,此如夢中的種種顯現,除心以外,無有其余之因。心被煩惱所縛業力成熟而流轉有界(叁有輪回)中,即使以佛手亦不能製止。一旦自心獲得自在,則于一切均能自在,勿須觀待外在大自在天悅賜安樂以及從惡劣之時處逃向賢妙處等余因,在獲得忍位後,就能顯現不墮惡趣等道與果之功德。此外,若非以自心之力而是僅以外物之力者,因外在賢劣諸法恒時不斷顯現之相續,故修持正道者不能徹底斷除緣外物所生之痛苦等。若能了知顯現爲心者,則能于流轉與還滅輪回之理獲得極爲堅定穩固的信解,故于自心上抉擇諸法乃爲佛教諸宗派的不共特點,亦是諸法現相的實義。所謂修行的竅訣深要,在于以之摧毀叁有輪回,猶如屠夫于畜身、伐樹者于樹悉知要處等一般,以殊勝方便攝持,究竟金剛乘的竅訣精要唯爲此義。如今于正法的根本(核心)未能獲得覺受,凡是僅隨口頭言詞而轉者,認爲觀察與認識自心是小法(無大力),廣宣(心外轉而學習諸論爲主)理論(長時辯論爲主)等爲大法,修持此道以爲足已。對此駁曰:雖然以廣泛聞思能斷疑惑,然更重要的是掌握歸攝修持之精要。在已經曆修持正法的諸聖者看來,則如般若經中所雲:“舍棄樹根而尋枝,已得美食覓劣食,已得大象求象迹,君王施賢多不欲,于貧者求劣少物。”等喻理相同,棄離正法之根本,反以覺受詞句之糠秕而高傲並謾斥具有法要者,如是已顛倒法的高下主次。所以了知一切顯現是(唯識)的自現,無論是尋顯宗或密道者皆必須信任、切記極爲重要,此外再無更爲重要之法。如夜夢中的種種顯現,以其它方便對治亦不能斷盡,若能了知由自心而生,即能頓除此諸顯現,應知無量時方邊際的叁有顯現亦與此相同。”
一般來說,人天善趣的有漏安樂,其實都是痛苦及痛苦之因。唯有出世的無漏安樂才是真實的大安樂。凡夫初學者若能相似地覺受修行彼出世安樂,決定不會再耽著輪回,因爲世樂與出世樂有著天壤之別,根本無可比擬。一般凡夫衆生對此有漏安樂生起粗重執著的原因是,心與佛法尚未相應,沒有腳踏實地地如理聞思修行。當務之急,首先應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等理念來激發向道之心,令心趣入于佛法是至關重要的。如是行持次第,是先將醒覺位的一切顯現法抉擇如夢如幻,也就是將一切顯現法平等了達爲唯識教義中所說的唯識自現。又將如夢如幻般顯現的諸法抉擇爲相似的勝義空性,又將相似的勝義單空性,抉擇爲無生的大般若空性,大般若空性又诠釋爲如來藏的大光明。最終安住于法身不可思議的境界中,任運自在地成辦常轉*輪、普渡無邊衆生的廣大事業,究竟圓滿自他二利。凡是欲入解脫的真實正道者,尚需祈禱叁寶總集的上師及與彼無二的本尊作爲修行基礎,最初時觀察修,中間觀住輪番修,最後安住修。以此便能解脫一切執著之心,遠離一切痛苦,獲得法身自在的大安樂。此殊勝修法見于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甚深修要論《醒夢辯論之歌·幻化音樂》,此道歌純爲不可思議大圓滿金剛智慧的自然流露。歌雲:
嗡索德!
于彼文殊大聖尊,稽首禮已宣此言。
昨夜夢中善妙境,今日所見顯現法,
二者始則同等生,二者終則同等滅,
夢執夢現以爲實,醒執醒現即是真,
爲辯是非醒夢诤。誇大顯現醒者言,
夢汝現者是虛妄。紛繁幻現夢反诘,
非僅我是汝亦妄。我醒不妄有根據,
今現量見故真實。夢者對此答複曰,
夢亦現見故不定。今現無故謂決定。
來日無此故不定。吾現量見故決定。
吾亦見此故不定。此恒固存謂決定。
長短時存誰亦有。汝夢穿山無阻礙,
晝能現此謂汝真。今能聚緣亦會現,
無緣夢中亦不能。夢中無緣亦能現。
何故恒時此不能。汝死之親仍有慈,
本無之子亦有生,我則無有如是事。
有者于有無助益,汝亦如何有子等。
死亡之人可複生,無者可變成有故,
縱現汝前亦虛無。死者它亦能現見,
本無它有亦能生,于汝雖無亦似有。
夢時縱享妙飲食,晨醒不能除饑渴。
醒晝雖寢妙宮殿,不能抵擋夜夢雨。
無實義自迷虛妄.醒時饑等亦妄現。
夢現醒時知爲假,夢時不知醒現假。
由夢能知醒現假,醒時于夢有何害?
此後智慧大聖王,派遣妙慧審判員,
于彼诤論二者言,汝等如此之诤辯,
具有衆多已足夠,我爲汝二作裁決。
汝二亦真亦是假,未加觀察悉皆真,
若察一假余亦假,其實彼此是平等。
雖然汝二悉非真,夢自許現是虛妄,
是故公平又正直,醒者本妄拒不許,
堅執不舍當懲罰。夢雖大癡然正直,
醒雖精明實大愚,僅因習氣固弱別,
彼二各果現無別,今須隨順夢者後,
見解行爲應一致,言畢以繩縛醒者,
將彼付于夢手中。汝二莫诤應相合,
違逆叁界痛苦因,合和引導叁世尊,
善解此二得利益。至此二者方醒悟,
了知彼此無差別,相互見遇等視之,
此後頓息妄紛诤,二者心意成一體。
喜悅異口同聲韻,唱出婉轉動聽歌,
世謂吾汝不相同,吾汝無別世人錯,
方方面面無二致,罕有說者知更寡,
若知晝夜顯現法,本來平等無謬誤,
此則關要之大義,愚者思此交錯現。
今以幻化王教言,莫流口頭作伺察,
此二相合喜悅中,不食而嘗甜蜜味,
不飲而品醉人味,不排欣賞奇妙戲,
更無勝此要義啊,此等勸谕銘心間。
此後二者成一體,一體又融虛空中。
次後妙慧審判員,將此呈禀智慧王。
王喜而告審判員,無盡勝妙裁決智,
從今乃至虛空盡,如鵬自在而翺翔,
無畏虛空此王位,交付于汝當納受。
于此虛空花園中,奇花異卉遍芬芳,
任隨汝意盡享受,此美妙境用無窮。
此處尚有石女兒,婀娜多姿姝妙麗,
無衰王妃賜予汝,願汝與彼享妙樂,
如甘露…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