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著俗数名相,堕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著妙色。计著已,无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随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相,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菩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又云:“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之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辗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我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须于他。”又云:“尔时,世尊俗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略释此义说:“五法者:即名、相、妄相、正智、如如。三自性者:即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八识者: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无我者:即人无我与法无我。此等能无余涵摄一切大乘佛法。其中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可以归摄于五法之中,此如何归摄之理正如《楞伽经》中所说相同。遍计法摄于五法中的“名、相”中,不清净依他起则摄于“妄想”中,清净依他起摄于“正智”中,圆成实摄于“如如”之中。八识摄于“妄想”中,二无我摄于“如如”中。以理成立五法能涵摄大乘唯识与中观教典的一切所诠义,亦应如是了知一切大乘佛法能皆尽归摄于此五法中。由于名、相所摄外境的种种现相法,并不是在外境上存在有堪忍的自体。此等一切显现均由阿赖耶识中的习气成熟而有之,正如明知梦境的显现一样,了知这是名言的唯识自相。五法中的前三法可以归摄于名言的唯识自相中。如是了达名言中自心虽能显现种种法,但心的本性却无实有堪忍的自体存在,从色法至一切智智间的诸法都是本来无生的,这是胜义的中观自相。五法中的后二法可以归摄于此胜义的中观自相之中。”
普贤如来无二的大法王无垢光尊者(龙青绕降尊者)在七宝藏、四心滴、三休息中再三广破过唯识,如于《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云:“你们所说的一切外境皆摄于自现一体中也需要详细观察,请问:是现于心中而说摄于的或显现是心而说摄于的?若许前者,则正在显现时,无有摄与不摄之概念,所谓的“摄于”实际上也是词句而已,其外境显现还保留着。若许后者,则有什么理由呢?如果说从心中产生故许外境是心,则有女人所生的儿子也应成为女人以及身体所排出的不净物也应成为身体的过失,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现量所见之故。此外,若谓:现于心中故许外境是心。驳斥:那么色法也应成为眼识,色法现于眼识中之故,并且颠倒众生前的佛陀也应成为众生之心。若承认此观点,则有具颠倒心之众生成为佛陀的过失,因为众生皆现于佛前,所以一切众生全部应成佛了,或者远离诸垢染之佛陀也应成了众生,此等过失无法避免。若谓:无心不生外境故许外境是心。驳斥:那么因果也将成为一体,因无有不生之故;敌人与自己的嗔心也应成为一体,因无敌不生依彼之嗔心故。若谓:由心所造故许外境是心。此种说法也不合理,如果这样,所绘的图案也应成了画家,画家所作之故。所以,承认外境的土石山岩为心是不合理的。但是,可以承认外境是由心之习气所生的迷乱显现。如果不是这样(而认为外境是真实的心),那么,一百个人看同一瓶子时,共同所见的那个瓶子将成为所有人的意识,结果一切众生的意识成了一体。若承认,则一个众生成佛一切众生皆应成佛,若一众生堕入恶趣全部众生都应堕入恶趣了。若如此,则此世间上,除你或我之外,不应有任何众生,因一切显现除自心外无有故。或者,除释迦牟尼佛外不应有其余一切,因其彻见一切外境皆是他的心识之故。若这样承认,实际上不是吧,我们明明存在的嘛!
执此种观点者在当今时代极多,这只能说明他们对大乘的法义颇为迷惑而已,(可以说,彼等与愚昧的大象无有差别。)如云:“莲网遮大身,佩有花耳饰,面饰金闪闪,大象唯高已。”若问:显现是什么呢?按照无垢假相唯识所承认的较为应理,此宗论典中说:如是各自之显现乃各自之心,然现境非心也。如《瑜伽师地论》云:“诸显现为心,现境非如是,无始具习气,迷乱如毛发。”前面的观点未辨别显现与现境。也就是说,依靠现境之山,心中产生是山的概念,此似是他法的执山之心也是依靠眼根而产生的。即自心执著自己所到处之外境分为自现,当前往别处时现境显然不跟随,但可依靠执著从前眼根识现量所见外境习气之心和无而明现的意境总义却清晰于意根前。所以,意所识所量之显现、执著之心、他众之显现、执彼显现之心虽然皆为心,但缘任何法而生起的意境安立为现境,五根门前的一切对境是以无始之习气无而显现,如毛发般纷纷漂落。若对方说:倘若如此,则应成了两者,因现境与显现成立异体故。驳斥:那么,你们自己也已成为两者,因为承认外面存在一个显现之心、内在又有一个执著之心故。若对方又说:因为这二者在心上是一体,所以,尽管说是两者,但实属一类。驳斥:同样,这里也是以迷乱习气为缘,而使现境与执著彼之心二者无而显现,于名言迷乱习气之相中是一体,实际上这二者皆不存在,因此成立无二之自性。
我们中观派认为:若详细观察,不仅外境不是心,而且也不承认显现是心,因为内在的心外面不存在而心在里面观察现于各根门中的外境显现之故。倘若外面存在显现,则人同时有两个意识或自己将成为无情法等有许多过失。所以,执著现不现者虽是心,但显现不能成立为心,例如,尽管以耳识辨别是否为鼓声,然而鼓声不能成为耳识。总之,自心尽管好似外散却并未到外面去,外境现于内心之故。因此说,外面的显现根本不是心。一切皆是无而显现之故。因此,所现的白红等种种现相如同现于胆病患者眼前的毛发一样,外中内皆无有而现故,称为现而无自性或本体空性。承认成立为心与除心之外成立余法二者均未脱离实执,故无有少许差别。若谓:你们中观派承认外境并非是心识,所以与声闻有部观点相同。驳斥:不相同。有部承认外境无情法自相成立,而我们的观点是说如梦般的迷乱习气显现无而现于心中,中观派不破此理也是极为应理的。若对方说:中观应成派不是承认何者皆遮破吗?反驳:并非破显现分,若有实执,则要遮遣。如阿阇黎龙树说:“显现非所遮,实执乃所破。”此处是遮遣真相唯识宗所承认境相为心,以及真相、假相唯识共许胜义谛中成立自证的观点。”
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又在《上师心滴如意宝》中云:“一切持增上慢愚昧众,倘若承认显现为自心,显现种种具足见闻触,是故心亦成为如是也,或如自心境成无见闻,未生心前已有外境故,自己未生以前彼心性,余境时等中亦应存在,自己去时外境亦前往,抑或如境自心亦留住,诸如此类过失说不尽,一者解脱一切皆解脱,一者迷惑诸皆迷惑等,具有此等非理过失故,永莫依止如是之恶道,如是显现迷乱习气相,虽从心现于心不成立,除心之余少许亦无有,犹如达德药之显现,或胆病者见水棉毛发,当知何者皆无中显现。迷现迷执自迷心中生,内心无实虚空之自性,无有基根所依无来源,应当了知本空离戏性。”如是又于《法界宝藏论》的第三、六、七品的注疏中以及《如意宝藏论》的注疏中亦作了同样的论述。复次,尊者又在三自解脱的自释中解说修要时显示,自宗不仅承认了唯识观点,并对唯识修要作了殊胜的论述。如于《法性自解脱自释》中云:“黄昏诸现分决…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