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下)▪P35

  ..續本文上一頁前置嘔物,願以伴彼之勝樂,

  舍棄無邊輪回中,暫時貪欲之安樂。

  謹依此語而行持,定獲與此智慧王,

  無別融入一體果。如是雙關秘密語,

  察則易知未察難,思獲大義未思微,

  大喜樂地德者造!

  此頌義請詳閱該論注釋《虛空藏》。

  以上主要對唯識、中觀的所诠義,作了殊勝的歸納。至于對一切大乘的教法如何産生定解?全知麥仁波切又在《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雲:“若思如何對一切大乘産生定解?答曰:所謂乘者,一般是以能獲得叁解脫菩提故名爲乘,其中比下乘則以所緣等七大超勝(七大:所緣大、修行大、智慧大、精進大、善巧方便大、正性修行大、事業大。)具此七大乃爲大乘,即此中觀與唯識之宗。彼二宗亦非各自互不相同,其實二者密意融彙一味者,則爲“一切”也。何者于彼等意義生起定解,進而以修持體悟的智慧,即能獲得究竟果位。因爲生起修悟智慧之因即是如理觀察後而獲得定解之思維智慧,此因又是從聽聞善說的聖教所産生的。再者僅聞聖教或僅于其義生起相似信心,亦不能增進地道,故尚應于真實義如理生起定解來斷除自相續中的邪分別心。以叁種量觀察清淨的聖教義而趣入理論正量所立之道,使自相續中生起殊勝信心後,能生起既不隨他人、亦不被他人所轉的大智慧光明,彼者能現見隨順出有壞諸佛所行之大道,並無有退墮而入門。此者不是僅隨他者所說及相似信解,亦勿須依賴于他人與他力,而是自以正理之力生起堅信,自得自在,此爲不隨他人。以理了知後生起信解,如是所趣入的正道不被魔及外道所轉,乃爲不被他轉。具有如是慧眼的補特伽羅,對真實法獲得了極爲超勝他者的定解,並遮破了虛妄之非法,獲得辨別法與非法的智慧力,猶如明眼者現見色法一般。如是彌勒菩薩在《經觀莊嚴論》中雲:“妙法以理觀察思維者,恒時無有魔造之違緣,獲得定解及破斥他宗,乃爲不奪遍熟之法相。”一切真實正道皆應先了知現見爾後修持,當知根本無有自己未獲得定解而妄行修持能獲得解脫果之道,此乃二量之論的正理精華。若僅持此要亦能了知一切大乘的深廣聖教,並生起堅信與無勤自解脫,于諸方增上智慧,猶如火星濺于森林中漸能增大火力般。不僅以理證成立此論的殊勝性,且以教證亦能如是成立。如《楞伽經》中廣說五法之義後雲:“此相何者以理作伺察,具有信解精進瑜伽者,能依寂滅妄念無住義,真法之相如金而享受。”此外余處未見,將二谛之相融合一味而以理證著重抉擇之論,以事勢理可以成立並贊歎了此論,請詳研《楞伽經》、《大乘密嚴經》、《解深密經》、《善解密意疏》、《父子相會經》、《月燈禅定經》、《象力經》、《無盡智慧經》、《攝正法經》、《海龍王請問經》、《寶雲經》、般若經等大乘諸經之無垢密意,對此善加觀察後,定于此論再再生起堅固信解。”如是所說也。

  總而言之,龍樹菩薩著重抉擇並廣事弘揚了般若大中觀,無著菩薩著重抉擇並廣事弘揚了唯識教義。關于二大車軌圓融無礙的觀點,在大堪布菩提薩埵的《中觀莊嚴頌》中對其完整抉擇的根本理論及安立中觀唯識二相殊勝雙運道的方法。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雲:“大車者安立二相之方法分二:名言實相之安立,安立二相雙運道之方法。

  初者、名言實相之安立:《中觀莊嚴頌》雲:“因果緣起法,唯一是心識,自體成立者,彼乃爲心識。”若問,如是因果緣起的殊勝現相,僅僅是心與心所之本性還是有外在的自體呢?對此清辨阿阇黎等許爲有外境的體性。經中所說的唯識,義即遮破其余的作者與受者。然于本論中,因果緣起法唯一是心識,承許除心識以外,外境並不成立,即心識自體乃爲自明自知,不能以其它方式成立者,彼所現諸法乃爲心識,此外不應道理。此所現之諸法與心識的自知非爲異體,舍棄自明自知的體性外,不能以其它任何方式了知諸法,設若能知者,應離明知而了知。然離明知外非有心識,所以不存在離開心識能明了外境之法,能成立所覺知的一切法是心識,此如夢幻中的色法般。倘若存在非爲心識的外境法,則如眼根等一樣不存在同時與不同時連結之因,以現量不能成立故。藍色等覺受非與心識異體,而是識體覺受,如同夢中覺受色法一樣。設有問曰:所感受的現相是心識,通過現相能比量了知有産生現相的外境因。答曰:如是可以比量了知外境之微塵等不存在,許存在者極不應理,因爲所許的外境法不能以現量成立,唯以比量觀察。無有外境法之比量與現量感受,唯以自性而成立者,極具事勢理,故不被他人所轉。如是安立,則于《大乘密嚴經》、《解深密經》、《楞伽經》等諸經義相符應,故于分辨後得時,中觀派除承許有名言外境與無名言外境二者外,別無其他宗旨。

  二者、安立二相雙運道之方法:《中觀莊嚴頌》雲:“當知依唯識,了知無色法,再依此理論,知識極無我。”應當了知依唯識以外,別無外境的種種現相,由是可以了知無有外境之色法。再依此所說離一多因的理論,亦可了知心識極爲無我,此乃爲遣除一切邊執、離戲中觀之相。如是于《十地經·超越世間品》雲:“嗟!佛子,當知叁界唯心,叁時亦複如是,須知彼心亦無有中邊。”善解如是所說義者,應知時方的一切顯現皆爲心識,彼心識既無生滅之來去相,亦無有現在之住之來去相,遠離諸邊故。《攝正法經》雲:“世尊,諸法者乃遍計之性,唯爲心識,無有物質法,如幻化般遠離基根。”《般若一萬八千頌》雲:“如是心者無有存在心,心之自性乃爲大光明。””

  以上是釋迦教主甯瑪派成就者大法王無垢光尊者、文殊菩薩意化現的全知麥彭仁波切與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雪域諸高僧大德將唯識與中觀無違圓融的修法,安立爲顯密雙修的基礎法要,亦是不共藏傳廣弘的殊勝修要而如是無礙地善說竟。

  戍貳、如是佛說之密意

  佛說所知若非有,則亦易除諸能知,

  由無所知即遮知,是故佛先遮所知。

  佛陀權巧方便爲弟子宣說了外境所知法皆無自體,若令了知其自性非有,則易遣除諸能知識的執著,由無所知故逐漸修習,即易遮遣能知之識,此乃漸令悟入空性,以致圓滿通達法無我的殊勝方便。如修集福德,是易契入法性之方便一樣。所以佛陀先令遮遣外境所知法,是有一定必要的。

  佛陀曾于第叁轉*輪不了義的經部中宣說過“無外所知法,唯內能知識”等教義,這是因爲某些大乘弟子對外境法有粗重的實執心,佛觀機設教,相對于這一類衆生來說,唯識是方便易行之道,依此能有力地遣除因外色引生的實執分別心,從而在相續中生起極大功德。若能認知外境無實,甚至本來無生,如是則能善于調伏內在的分別識,使之不被外境所轉,無疑于心相續中解脫以此所生的實執以及諸般痛苦,對修習勝義大空性亦成了殊勝的助緣。因爲以理觀知,若無外境所知法,必定亦無觀待其有的能知識,如是可以漸令悟入無生大空性。故佛世尊于第叁轉*輪中遮破所知法,暫時建立實有的能知識,應知這是引度衆生的一種權巧方便。如《釋菩提心論》雲:“爲除愚夫怖,故佛說此等,一切皆唯心,然非如實言。”因爲若以究竟了義的正理來觀察,就唯識亦必須抉擇爲本來無生的大空性,無論清淨不清淨的輪涅諸法,都必須通達是無生大空性的本體,一切執著之見必須層層無余遮遣,寂滅內識的一切執著種子與習氣,才能獲得一切智智的果位。如果認爲內識實有,或存在絲毫執著心都將成爲現前一切智智之障,本論中別破唯識的密意亦僅在于此,法界本性本來無生故。

  戍叁、明如是此理亦應了知余經了義不了義

  如是了知教規已,凡經所說非真義,

  應知不了而解釋,說空性者是了義。

  如是了知上述了義不了義之教規以後,凡有契經所說唯識自體而未明示緣起性空之真實義,應知皆以不了義而解釋,凡是明確宣說諸法空性者,即是了義經論。

  未明了宣說緣起性空之契經皆可判爲不了義經,然當釋彼爲漸令悟入無自性之方便因。如《叁摩地王經》雲:“當知善逝宣說空,是諸了義經差別,若說有情數取趣,當知彼法不了義。”經差別,謂不同不了義經之差別。說數取趣,僅是一例,說有作者、作業、作用等亦是不了義經,此即安立契經有了義不了義二類的根據。又雲:“我于千世界,所說諸契經,不能盡宣說,文異義唯一。若能修一事,即遍修一切。盡一切諸佛,所說無量法,諸法皆無我。若人善解義,能于此處學,不難得佛法。”我于千世界等四句,謂盡諸佛所說一切經中,凡明示勝義者,即直接趣入真如本性。其不如是明示的不了義經,亦是間接趣向真如的方便,故所趣都是同歸真如本性。因爲初發業者,不能盡學世間浩翰如海的一切佛經,可以修學任何一經的真實義。以此爲證,凡是諸未明示真實義的契經,都是漸令悟入真實義之因。這是按照第二轉*輪的經典與抉擇此經旨的中觀論典之現空二谛來分析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

  關于唯識與中觀所講的了義與不了義的無違關要,甯瑪派沃巴活佛在《分別見派要燈論》中雲:“首先分別經部及其注疏(論部)的了不了義,對能說叁轉*輪經部了不了義的安立,某些智者認爲初之四谛*輪是不了義,中之無相*輪是了義,後之善辨*輪亦不了義,並認爲後轉*輪不了義的所說義在名言中亦決定不成立。由是此理,則知在甚深經續中所述如來藏光明的現分、阿賴耶等義應于名言中也不存在,此乃不了義所說故,如是斷定彼等根本無有。又有智者雲:“不僅初轉*輪,即使中轉*輪亦是不了義,唯有後轉*輪才是了義,並許如來藏本體是不空的成實法。”有些論師認爲應如是承許,因爲無著菩薩是佛陀親自授記善能辯別了義與不了義的智者,應當隨順彼者所許。答曰:汝等尚未通達要義,無須多言。如同得授記的無著論師善能辨別…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